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5岁幼儿感数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感数指通过视觉迅速而准确地识别小数量集合数目(一般在3-6个项目以内)的能力。幼儿感数能力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本研究以4—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取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究数量大小对学前儿童感数活动的影响及其感数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结果表明:(1)3以内的数量大小对感数成绩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当数目大于3时,数量大小对感数成绩的影响差异极显著。(2)当数目在3以内时,4岁和5岁幼儿感数成绩的年龄差异不显著;当数目在4和5时,两个年龄组感数成绩的年龄差异显著;当数目为6时,年龄对感数成绩的影响差异不显著。(3)感数能力具有后天发展的可能,应积极发挥早期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90名3~6岁幼儿自由律动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幼儿手部动作出现频率最高,运动路线以直线、曲线为主,中层次空间的动作出现频率最高,移位式动作极少出现,多数幼儿在自由律动中会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动作.(2)多数幼儿具有前奏感、节奏感,而幼儿乐段感与乐句感的发展相对滞后.(3)幼儿很少出现与同伴合作做动作的行为.(4)小班幼儿与中班幼儿的自由律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中班幼儿与大班幼儿的自由律动水平无显著差异,女孩的自由律动水平显著高于男孩.针对幼儿自由律动的特点,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3.
幼儿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 ,仅仅重视数数和加减运算是很不够的 ,还必须在智力训练方面下功夫 ,以培养幼儿准确、灵活、敏捷的思维 ,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如教幼儿认识“5” ,最基本地要让幼儿学会手口一致地点数数量是“5”的各种各样的物体 ,即手指点一个物体 ,口就说出一个数词 ,而且还要强调让幼儿在被数过的物体外面画一个圈 (表示集合) ,并说出“一共是 5”。这时训练的是幼儿手和口之间的一一对应 ,培养幼儿对应感 ,同时 ,用恰当的行为方式促进幼儿对总数“5”所具有的包含…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杭州市一所幼儿园90名3~6岁幼儿为对象,通过图片配对任务,考察幼儿对6类范畴隐喻的理解能力.结果表明:(1)在所有范畴的隐喻理解任务中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而性别差异不显著.(2)小-中班阶段隐喻理解能力的发展速度快于中-大班阶段.(3)幼儿对抽象范畴隐喻的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增强,不过对知觉类具象范畴隐喻的理解一直具有优势效应.(4)幼儿对隐喻的理解存在若干视角偏好.研究者据此提出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5.
幼儿早期阅读兴趣指的是幼儿对阅读活动和阅读材料所表现出的爱好与喜欢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结构与发展特点所作的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包括参与性、效能性、倾向性和广泛性四个维度.(2)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在年龄、性别以及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上差异均不显著.(3)幼儿早期阅读兴趣随年龄增长呈倒"V"型发展趋势.(4)家庭是影响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选取大连市2所幼儿园共240名3~5岁幼儿作为被试,采用幼儿社会行为评定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同伴提名法进行测试,考察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4~5岁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男孩.(2)家庭亲密度和家庭矛盾性可以有效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3)不同同伴地位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被拒绝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低于受欢迎组、被忽略组和普通组幼儿.(4)家庭亲密度与同伴关系交互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随着幼儿同伴地位的不同,家庭亲密度对其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影响强度也不同,其中,对有争议组幼儿和被拒绝组幼儿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不是教幼儿算多难的题,而是要根据数学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的特点,在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分析、概括、判断,以发展幼儿的智力。上幼儿园的孩子,大多都会口头数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让幼儿按自然数的顺序,用右手从左至右点着实物数数,做到手口一致,不重数、不漏数。手指动作或微微点头动作相互协调配合,可帮助幼儿理解数词和物体的数量相对应的关系,掌握数的实际意义。数到最后一个数目时,声音可提高一些,借以强调总数或用概括化的姿势帮助幼儿理解总数的意义和有意识地记住总数。在教幼儿数数时,教师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实验法,以183名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学前阶段儿童认知模仿和空间动作模仿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动作模仿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 认知模仿有显著的年龄差异,具体表现为3岁幼儿的认知模仿成绩明显低于4岁组和5岁组幼儿,后两组幼儿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岁半左右是学前儿童认知模仿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人应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认知规则刺激、降低认知信息的编码难度等方法促进幼儿认知模仿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许娜 《甘肃教育》2014,(21):55-55
正要促使幼儿形成数概念,需要尊重幼儿智力发展的规律。一般孩子,2岁半就有实物数量的模糊概念;到3岁可以懂得"2"的意思,产生数概念的雏形意识;到3岁半才能理解"5"之内的数量关系,认识数概念图片表征;到4岁时,能够认知"10"之内数量关系,实现从实物、图片到符号表征的转变。在幼儿数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数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随机选取120名3-6岁儿童,根据数字手势、数字词和数字手势+数字词三种方式表征的数量进行按数取物,或运用数字手势、数字词来表征物体的数量,考察不同表征方式对儿童早期数量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3-6岁儿童对数字手势表征的加工正确率最低,数字词更有助于儿童早期对大数量的加工,数字手势+数字词的表征更有助于3-5岁儿童对小数量的正确加工及5-6岁儿童对所有数量的加工.研究结果表示,成人在进行数学教育时,应重视多种数字表征方式的综合运用,注重培养3-6岁儿童采用多种方式表征数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99):71-72
《儿童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大班幼儿应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数感是由多种数能力组成的有机整体。幼儿通过吸收生活中的数信息生成数感并逐渐成熟,通过非正式的数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会计数、比较、分解与组合、统计与运算。然而集体活动中的数学学习脱离生活,不利于幼儿的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在"崇贤卫生院"角色游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幼儿能够借助实际情境,在操作过程中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坚实的联系;尝试用数字表征数量,表征方式日趋规范;能够进行小数目内的数运算,具体数概念向抽象数概念渐进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探讨3~5岁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变化及延迟满足策略的运用.结果表明:(1)3~5岁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且年龄差异显著.(2)3~5岁幼儿会使用多种延迟满足策略,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动作分散策略,使用频率最低的是自我强化策略.动作分散策略、静坐等待策略和寻求目标策略的运用与延迟满足时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茅懋  袁放 《幼儿教育》2013,(Z1):22-23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有关数概念的教育是一个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内容。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所进行的教学活动。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怎样帮助幼儿掌握有关数概念的知识,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呢?其实,从幼儿的表征能力就能看出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多元表征能力需要幼儿对数概念有深入与全面的掌握。4~6岁幼儿己基本具备初步的数的多元表征能力,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不同表征形式对数量进行表征。幼儿对于数量的认知离不  相似文献   

14.
李凌  李影 《早期教育》2007,(10):4-5
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知,依赖于其心理的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由于对空间透视、物体大小、远近、遮挡关系等认识不足,幼儿不可能合理地科学地按人和物的大小比例和空间透视作画。幼儿画画凭的是直感,画的过程一直是跟着“感觉”走的。也正因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孩子画出的画才透出幼稚、好玩的气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为了用实验的方法探讨玩具数量对3~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选取了某幼儿园小、中、大班各30名幼儿,将各年龄班的幼儿随机分成人数相等的三组,三组进行游戏时玩具的数量不等,即分别为玩具数量多于、等于和少于小组人数。结果表明:小班、大班的幼儿都表现出当玩具数量少于人数时,幼儿做出分享行为的人数明显多于玩具数量等于和多于幼儿人数的情况。但中班幼儿面对不同数量玩具时的分享行为差异不显著。另外,当玩具数量等于人数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年级差异,大班幼儿做出分享行为的人数显著多于小班和中班幼儿。当玩具数量多于人数或少于人数时,不同年级幼儿的分享行为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的结论是:玩具数量是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之一,随着玩具数量的减少,幼儿的分享行为在增加。  相似文献   

16.
高师数学专业二年级学生数学解题中的元认知对解题成绩的影响如下:(1)元认知的认知体验因素对简单题成绩有显著影响和回归效应.(2)元认知的任务知识、策略知识、认知体验、情感体验、评价等因素对难题成绩有显著影响,而情感体验与反思因素有显著回归效应.(3)元认知的情感体验、评价、反思、调控因素对开放题成绩有显著影响,而情感体验与反思、调控因素有显著回归效应.(4)高、低元认知水平组的难题、开放题成绩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取135名4-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图片故事法测查幼儿道义推理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4-6岁幼儿的道义推理能力表现出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在不同规则领域中幼儿道义推理的发展模式存在差异;4—6岁幼儿对禁止形式规则的推理成绩显著低于对义务和允许形式的推理成绩;4—6岁幼儿能很好的检测出同辈违反,但是对妈妈违反、特别是双违反的检测较为困难,随年龄增长,幼儿检测妈妈违反、特别是双违反的能力获得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采用《3-9岁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量表》,调查了110名4-5岁中班幼儿自尊的个体差异,结果表明:(1)同一中班幼儿群体中,年长幼儿自尊高于年幼幼儿,主要表现在自我胜任感,而外表感和重要感不存在年龄差异;(2)女孩自尊水平高于男孩,且不受年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表感。基于中班幼儿自尊的个体差异,父母和家长应对中班幼儿的自尊培养采用个体化策略,通过美工游戏和体育游戏活动训练,给予年幼幼儿更多的鼓励和纵向评价比较;保持幼儿的服饰整洁美观,不过多赞美女孩的外表和服饰。  相似文献   

19.
高职学生在其自身能力水平的判断评价与自信建构方面存在差异性,加之校园氛围的影响,导致其在学业参与方式上有所不同。通过问卷调查,以宁波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目标定向、学业参与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学校氛围为调节变量的回归方程模型。实证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在成绩目标定向和规则性参与中间发挥中介效应,而成绩目标定向对规则性参与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自我效能感在掌握目标定向对学业参与、成绩目标定向对自主性参与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学校氛围调节目标定向与规则性参与的中介效应后半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水稻区试品种产量的因子,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主成分因子分别是热量、海拔—雨量、穗重和粒数;利用各因子作为自变量,水稻产量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一个产量回归方程。方程的相关系数(R)达0.99983,各因子对生产量影响的大小为纬度>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年均降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