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安政权”作为后凉政权雏形是前秦凉州地方政权的发展和延续.河西地方政治稳定、吕氏家族势力发展、关陇割据纷争局势以及前秦政治影响弱化趋势是促成“太安政权”性质发生裂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刘永高在《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撰文认为,政治合法性是指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的认同,或者说是资源的服从。它是国家和政府在社会中获得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权威正当性的资源与权力,是政治体系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向现代化迈进中,不时受到暴力冲突、武装动乱、内战、政变等非制度性政权更迭问题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氐人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五胡十六国纷争是这个民族最活跃的历史时期,它先后建立了两个政权.一为前秦,略阳氐人苻健所建.一为后凉,略阳氐人吕光所建.前秦是中原政权,都长安,苻坚曾一度统一了北方.后凉是前秦崩溃后在河西建立了北方割据政权.这两个政权,《晋书》、《魏书》均有专传记载.此外,不属十六国数中的武都仇池国也是略阳氐人杨氏所建.由此可见,氐人在十六国时期是相当活跃的.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是“新四门”课的核心部分.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认识的问题、传统的静态灌输的教学形式以及脱离社会实际的单纯的理论化教学等几个方面的原因.接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及组织实践教学是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两种对立的政治结构模式,是中古时期中国与西欧政治形态差异的集中体现,二者本质差异在于关于政权的道理及其确证的区别,其本质差异的深刻原因便是二者拥有的知识基础不同。  相似文献   

6.
岑泽丽 《职大学报》2007,4(1):55-58
中国20世纪50~70年代女性文学是政治意识较强、女性意识淡化的文学,这种情况发展到“文革”女性文学时期推向极致,政治意识基本取代女性意识。“文革”女性文学是“十七年”女性文学的承继和进一步政治化的发展。这近三十年女性文学虽然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但仍难以掩饰其艺术光芒。  相似文献   

7.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士族以家族为单位加入,长期操纵政权,并享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特权和优势。由于婚姻能保证血缘的更替,它成为士族维护自身地位的主要手段。士族的婚姻等级森严,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封闭的身份内婚,主要有与皇族的国婚和与士族的门第婚两大类型。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是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这门课的教学与学习,这就要做好这门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做好“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可以通过准确把握课程特点、吃透教材理论问题、合理安排授课专题、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部政治思想性很强的小说。它产生在我国十八世纪的中叶,即所谓“乾隆盛世”。这个时期,社会生活表面上繁荣安定,实际上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红楼梦》中所谓“偏值近年水旱不收,盗贼蜂起”,就是这种矛盾斗争的曲折反映。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政权,对反抗者采用了反革命的两手策略:一方面进行武力镇压;另一方面实行思想统治。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崇儒尊孔,提倡程朱理学,来加强思想统治。康熙就曾经提出“提倡理学,表彰程朱”的口  相似文献   

10.
现代政治哲学因丧失盘诘何谓“真正的政治” ,导致现代性危机。古典政治哲学则是关切何谓“真正的政治” ,把回答什么是美好生活作为政治哲学的中心问题。古典政治哲学在现代西方的复兴 ,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与关注政治哲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固有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观念束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论文通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剖析“分层一体化”实践教学实施的可行性,依照“感受认同型、内化思索型、外化践行型”等递进层次,提出借助理论型实践教学平台、虚拟和物理实践教学空间等“分层一体化”实践教学实施载体,帮助受教育者实现“知——思——行”一体化目标.  相似文献   

12.
元氏作为北魏、东魏、西魏的皇族,是北朝最大的家族。因其皇族地位,元氏家族的婚姻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关系甚大,是元氏与鲜卑各部落及其他民族融合,促进元氏家族汉化,笼络汉族士族,加强其统治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元氏家族与胡汉100多个家族通婚,有婚姻400余桩,涉及当时胡汉主要的士族。元氏与汉族士族的婚姻以北朝后期为多,现可知北朝时期元氏与40余个北朝本土汉族士族通婚134桩。元氏通过与汉族士族的婚姻进一步获得汉族士族的支持,稳固其在北方的统治,也在婚姻中进一步学习汉文化,加速其汉化进程。元氏与7个南来士族通婚,包含了东晋至梁代的皇族。与南来士族的婚姻,有助于学习南朝文化并吸引更多的南朝士族投奔北朝。对元氏与其他士族婚姻的探究为元氏及相关家族、北朝政治社会等研究提供相关学术资料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唐代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各统治阶层相互通婚十分普遍。从唐代看,按民族成分划分,唐代各统治政权通婚的类型主要分为:唐统治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通婚,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通婚,唐与国外民族统治政权之间的通婚。本文通过简略论述这三种类型,来分析唐代统治政权及各少数民族婚姻状况与通婚目的。  相似文献   

14.
官修类书与中国古代政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类书本为工具书,但官方编撰类书都有政治目的.本文通过对类书编撰历史的剖析,以较详细的材料证明官修类书与政治的关系.类书的编撰已成为一种统治手段,一种政治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建立的辽政权,统治时间长达二百一十余年.其版图“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一员,契丹族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而阿保机统治时期,正是契丹族崛起的关键时期,这时契丹国家建立,同时,随着政权的巩固,也为辽、宋、夏三足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对阿保机统治时期的契丹社会政治特点作一探讨.公元872年,阿保机出生于契丹迭刺部耶律家族.他的父辈在征服奚、党项、吐谷浑的战争中屡建功勋.阿保机在青年时代就参加了攻掠邻部的战争,并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公元901年,痕德堇可汗即位,命阿保机担任耶律部夷离堇,专门负责对外征讨的军事活动.他率军攻室韦、突厥,伐河东、代北、女真,讨黑车子室韦,他本人不断升迁,受到重用.任大迭烈府夷离堇,担任于越,总知军国事,逐步掌握了契丹的军政大权.公元906年,痕德堇可汗死,阿保机于907年继汗位,开始了他统治契丹本部的政治生涯.从907年即汗位,到926年去逝,在他统治的二十年里,契丹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下面仅从政治方面概述一下这一时期契丹社会的发展状况.首先,随着契丹势力及影响的扩大,阿保机于916年在龙化州  相似文献   

16.
"四史"文艺作品因其政治性、理论性和导向性较强,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占据着主旋律的地位."四史"文艺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但可以发挥育人的功能,而且赋予了文艺作品以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因而,充分挖掘"四史"文艺作品资源,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整合校园资源、调动学生兴趣等途径和方式,实现"四史"文艺作品的内涵育人、精准育人和实践育人,是当前推进"四史"教育,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7.
清末以来,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最急剧的中心事件是社会政治变革.无论何种形式的政治变革,都要破旧立新,依赖传统政治力量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使命的,它必须由新型的政治家和积极分子去完成,因此,新的政治阶层的出现是这一变革时期的主要特征.清末以来主张变法的维新派,推行"新政"中出现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及各种政治组织成员,以推翻满清统治为己任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它的各种政治派别,其成员都可视为在现代变革社会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新型政治阶层群体.全国如此,贵州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8.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微时代"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外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等极具优势.但同时对教师权威地位、主流价值观念、有效把握舆情、系统深度阅读、弘扬价值理性、传统话语体系、传统思维方式以及校风学风建设等颇具冲击.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师素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两课”教师的人格更是搞好“两课”的基础和前提,它对大学生具有示范、感染和净化作用,也是转化、升华大学生思想最有效的途径,更是开创我国思想教育新局面的关键。时代的发展不仅凸现出“两课”教师人格的这一作用,而且提升了“两课”教师人格的要求。为此,“两课”教师应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努力使自己成为集政治人格、智慧人格、道德人格、情感人格为一体的教师。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影响深远.探索如何将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不仅是新的机遇,同时也是一项新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新的特征,我们应分析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对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