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同行评议时间控制应贯穿学术期刊专家审稿前、中、后全过程,而“审稿中”的时间控制是同行评议全程管理中易忽视的薄弱环节。对于该阶段的进度控制,编辑部可通过扩充专家邀请数量、提前设置增审、压缩增审周期来影响审稿进度。本文将围绕这3种方法调研其实施现状,以反映审稿进度控制现状并发现问题。结果显示,大多数期刊首次邀请专家人数仅等于要求回收意见的份数,审稿异常稿件需消耗1个审稿周期后才会被设置增审,审稿周期较长期刊的增审周期也未适当缩短,这些反映编辑部对处在“审稿中”稿件的时间管理处于近乎“虚空”的低干预状态。本文基于调研结果提出,期刊首次邀请专家人数宜大于要求回收意见份数但不是越多越好;分类确定提前增审对象及时间点;增审周期可控制在≤21 d;挖掘采编系统智能化辅助功能,减轻人力负担。多措并举,优化审稿进度控制效果,提升审稿运行效率,助力我国世界一流学术期刊建设。  相似文献   

2.
张济明 《编辑学报》2020,32(5):530-533
审稿人是稿件科学性和创新性的评价者,在控制期刊学术质量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期刊审稿人主要扮演“外”审专家的角色,不是期刊的“编内”人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外期刊成立了审稿委员会,使得期刊审稿人成为期刊编委会的一部分。本文首先提出审稿委员会的概念并介绍了一些期刊的具体做法,接着分析了科技期刊成立审稿委员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审稿委员会的运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丽莹  苗秀芝  国荣 《编辑学报》2017,29(6):528-531
为了研究科技期刊专家审稿中存在的一些规律和特性,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位核心审稿专家的485个审稿结论进行统计分析。界定“共识率”和“命中率”2项指标,对审稿结论分布、“共识率”和“命中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审稿结论的总体分布比较合理和均衡,但是个体之间审稿结论分布差异明显;“非共识”结论在专家审稿中经常发生,甚至略高于“共识”结论出现的概率;“命中率”受“录用率”影响,如果“录用率”低,则给出更多否定性审稿结论的专家“命中率”高;“共识率”和“命中率”都有局限性,很难准确评估专家的审稿质量。建议编辑部通过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优化审稿流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等方式来减少专家审稿的偏差,保证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从五十年代出版社逐渐建立起,编辑工作一直是出版社的中心工作.而在编辑工作中,审稿又一直是编辑工作的中心.各级编辑人员的全部工作中,审稿工作都占有很大的分量.虽然审稿工作一向受到重视,但对审稿工作意义的认识,却可以说一直是不够全面的,而只是片面地强调了它的“把关”意义.人们不仅在口头上把审稿称之为“把关”,出版社的老编辑、领导对青年编辑也只是强调审稿就是“把关”、审稿就要“把好关”等等.以致于后来在一些文章中,也是这样说.日渐月染,审稿就似乎即“把关”,“把关”就似乎即审稿,二者仿佛变成为同义词了.将审稿等同于“把关”,实际是以偏概全了,是没有全面认识到审稿的意义.所谓“把关”,指的主要是“把政治关”——虽然有时其意义是超出“把政治关”,但实际就是要防止政治性错误.政治性错误自然是应该防止的,不能让我们的出版物中出现政治性错误,因此,“政治关”是应该要“把”住的,这点自然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出版事业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审稿工作就具有政治性工作的性质.把住政治关,无疑也就是审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审稿的意义、作用决不仅仅是“把关”,因而也不能把审稿与“把关”等同起来.“把关”只是审稿意义、作用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审稿专家管理是同行评审工作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学术期刊审稿专家管理中存在较多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RCID)在期刊中的应用为优化管理审稿专家提供了可能,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文章在分析ORCID管理审稿专家可行性的基础上,以典型的编辑实例,介绍了ORCID在审稿专家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如扩充并更新审稿专家库、准确遴选审稿专家、提高专家的审稿积极性等,探索一条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审稿专家管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学术期刊审稿专家学术不端行为认知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钢  徐锦杭  丛黎明 《编辑学报》2015,27(3):246-248
对《浙江预防医学》杂志91位审稿专家现场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审稿专家对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和审稿入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率较高,但还不够全面,对作者“不当署名”行为、审稿人“故意拖延审稿”“提交不客观的审稿意见”行为的认知率较低.根据调查结果,认为学术期刊编辑部应采取多种形式为审稿专家提供培训,以提高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行为认知的水平和发现能力.  相似文献   

7.
审稿三题     
衡量一个编辑水平的高低,首项标准当是审稿能力。审稿即是对稿件的发现、判断和选择,并由此而决定取舍。审稿能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似应包括能正确处理以下三种关系。“单项冠军”和“全能冠军”审稿是一种发现。面对形形色色的稿件,  相似文献   

8.
审稿是关系学术和学术期刊的重要环节.文章探讨了西方学术期刊同行的同行审稿制度以及中国目前实行的“三审制”,并就中西方学术期刊的审稿的利弊进行了剖析,建议我国学术期刊应当积极吸收、借鉴现代国际社会通行的“同行审稿”制度,努力实现学术期刊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功夫更应下在“审稿”之前人民卫生出版社副社长、编审郭有声毋庸置疑。“三审制”对于保证书稿质量起了重要作用,应该坚持下去,并要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审稿水平。从编辑工作角度来说,以往对于作者交稿后的审稿、编辑加工工作非常重视,多数出版社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审稿专家库,促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建设审稿专家库的方法,包括编委和审稿专家推荐、作者推荐、专家自荐,以及从参考文献的作者、高被引论文作者、学术会议或专题讲座的专家、优秀论文的作者团队中筛选等;维护审稿专家库的措施:通过及时更新信息,合理评价专家审稿质量,建立审稿专家“休假”与“销假”制度等。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审稿专家库的建议:根据审稿方向缺口有针对性地补充审稿专家,重视与审稿专家的沟通,建立有吸引力的晋升机制,关注有潜力的科研人员并适时发展其为审稿专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