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5年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双一流”建设方案,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又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的缘起是为了扭转已有重点大学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不区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对16个首轮建设学科给予公开警示,是这次公布名单的三大“看点”。文章认为,“双一流”建设必须遏制身份化趋势,淡化建设高校、学科的身份色彩,要通过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学校聚焦学科建设,真正办出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双一流”建设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实力的战略组成,“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主动担负起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结合笔者关于首轮“双一流”建设研究的系列成果,对世界一流大学及其要素、“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的目的原则、“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建设重点、“双一流”建设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回归并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成效评价改革的方向及重点等,关系“双一流”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其内在逻辑进行了系统再思考,提出了旨在启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自觉肩负起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责任担当的行动建议。  相似文献   

4.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立足国际视野,提出了国际化大学建设的全新方案,旨在破除“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带来的大学地位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双一流”建设方案一经提出,全国各省市便迅速投入到了“双一流”建设的大潮之中.但目前国内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内涵尚未有一个清晰界定,“双一流”只是人们对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称谓.为了在推行“双一流”建设中不乱方寸,必须厘清究竟何为“双一流”.要深刻理解“双一流”之内涵,抓住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第二次机遇期,应当从形而上的维度思忖“双一流”的含蕴.  相似文献   

5.
以专业的眼光看,“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有效性与大学评价的根源性有关,需要从本源上对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进行再辨与反思。在评价对象上,“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意在教育事实,理应满足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评价目的上,“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旨在成人与创新,必须遵循人才与学术的根本逻辑;在评价内容上,“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重在内隐文化,应当关注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在评价方法上,“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涉及综合的技术手段,无疑需要高度的专业判断。  相似文献   

6.
基于政策行动的场域和问题情境分析,整体、动态、开放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向度。在整体向度上,为“关键多数”的学科示范带动策略和学科涵盖面扩大策略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制度安排。在动态向度上,“双一流”建设应坚持动态身份,并从动态的比例与周期上建立起学科身份的动态机制。在开放向度上,“双一流”学科的遴选与建设模式是开放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揭榜挂帅、非一级学科、自主选择建设学科和分类特色发展的遴选与建设模式体现了不同的开放思想和开放形态。  相似文献   

7.
2021年6月以来,河南科技大学进入“双一流”创建的快车道,成为河南省7所“双一流”创建高校之一,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两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创建行列。校党委、校行政认真贯彻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和要求,把“双一流”创建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锚定目标不放松,勠力创建“双一流”。学校成立了“双一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一流学科”建设指挥部,实施了学校设立“一流学科”建设特区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措施,以扎根中原、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发展建设大局的态势,围绕“双一流”创建目标,实施学科“珠峰工程”,推进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力争早日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  相似文献   

8.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河南打造“双航母”、培育“双一流”第二梯队,是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布局。河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建校120年的地方农业高校,长期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把根深深扎在农业生产上,把脚稳稳踏在中原大地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扛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重任。2021年,作物学、兽医学两大主干学科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学校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战略部署和“双一流”创建工程的历史机遇,拉高标杆、加压奋进,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突破,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创建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前,“双一流”建设正处于全面推进落实的关键时期。“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加强学科建设中期绩效考核评估对促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中期自我评估为案例,客观总结一流学科建设经验与成效,通过对标国际一流学科,理性审视一流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出大气科学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湖北省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发展成效明显。为了进一步了解“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湖北省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文章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为依据,多维度探析2017—2022年湖北省高校一流学科发展趋势,针对湖北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未能形成梯度与层次分明的学科建设体系,学科建设区域、结构布局不均衡等现象,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动态监测是信息化时代教育评价的新范式。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在理念、机制和结果使用等方面体现了动态监测的适切性和有效性。为了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应以克服“五唯”顽瘴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建设过程监测理念;以加强评价诊断功能为原则,进一步优化动态监测体系;以落实“双一流”建设高校主体地位为重点,探索“监测—改进—评价”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经启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怎样评价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成效对具体开展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文章提出对“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评价,应强化过程评价,关注高校的建设过程、成长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双一流”建设要聚焦培育培养一流人才、进行一流学术研究的办学土壤,形成健康的办学生态。  相似文献   

13.
深入探讨“双一流”建设中目标设定、实施路径及评价机制的基本分类、逻辑转型及战略转轨,是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且极具重要性的理论问题。“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国模式”,整体目标意在引领和推动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在“双一流”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项目推进和制度推进两种典型的推进路径,由项目推进过渡到制度推进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对“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评价包括作为一种学术层面的评价和作为一项政策层面的评价两种类型,由学科建设与评价思维过渡到学术建设与评价思维是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为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评价成效,文章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从成效评价的逻辑起点出发,以技术价值合理性理论为基础,分析“双一流”评价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的现实落差和问题;提出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的技术手段要符合价值合理性要求,主张评价必须遵循“三统一”原则,必须尊重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本质属性,以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针对如何完善评价体系,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案例指标已成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以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中137所高等学校提交的1 353个典型案例为样本,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为聚焦点,分析案例指标总体特征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典型案例在任务覆盖面、结构完整性、成效呈现、证据形式及其来源等方面呈现四个特征,即案例指标指向的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不均衡,案例指标构成要素缺失的案例数量少但涉及学校范围广,案例呈现的建设成效与“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有差距,建设成效的证据形式未能完全摆脱已有定量评价的弊端。“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和建设任务决定案例指标在其成效评价中具有适切性,案例指标的使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建设任务的实际成效作为案例的核心部分,如何呈现和评价仍然缺乏标准,亟待研究。案例指标中佐证建设成效的证据形式及其来源亟待拓展,作为评价指标的典型案例需有更为翔实的撰写要求与评分细则。  相似文献   

16.
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而“双一流”建设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考察“双一流”建设前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区域发展异质性。研究发现:(1)“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效果较明显,其中服务社会子系统贡献最大,但内涵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发展不充分现象犹存;(2)“双一流”建设并未有效缓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区域失衡问题,东部内部、东-西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程度尤为突出,区域间不平衡是主要成因;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分布均存在东强中西弱的“撕裂现象”。鉴于此,应分类推进“双一流”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引导高教资源流向中西部;优化“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国家需求、争创世界一流。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6年、2018年、2019年山东省高考录取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身份效应客观存在: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能够显著提升专业生源质量,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提升作用强于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身份有所“升级”的高校群体获得的专业生源质量提升更加明显;但如果不分学科讨论,截至2019年,“双一流”建设并没有明显的学科身份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科是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对专业生源质量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分学科讨论时,医学、信息技术学科在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后生源质量显著提升,人文社科、理学学科生源质量的提升较为短暂,而除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以外的其他工学学科以及经管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后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加速器。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不可缺席,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突破口是必经之路。而学生竞争力是学科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招生工作的人才选拔成效对于一流学科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以招生工作为视角,梳理招生工作对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意义以及现实困境,探析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地方高校延展建设思路、提升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19.
2023年9月1日是国防科技大学70周年华诞。70年来,学校的诞生、成长和壮大,凝聚着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厚爱。贯彻落实习主席训词和指示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步伐,必须深刻领悟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学校办学治校的关怀和期待,系统总结学校在长期建设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成效,围绕新时代强军目标着力构建“一流水平、一流贡献”办学体系,在强军新征程中不断探索我军特色高等教育院校高水平建设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985工程"与"双一流"建设均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宗旨。以"985工程"和"双一流"政策文本为基础,利用文本分析法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为国家发展,政策阶段性目标呈高度稳定状态,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7个领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着力点,权威工具则是最常用的政策工具。相较于"985工程"政策,"双一流"政策更凸显了为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科建设的基础性作用,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社会参与机制构建,采用的政策工具箱也更为丰富。面对新形势,"双一流"建设仍存在重点建设身份固化、弱势学科边缘化、建设成效评价标准异化等风险,政府应通过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分离评估结果与资源配置关系,构建参照性评价标准等途径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