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2 毫秒
1.
田梅 《现代情报》2017,37(12):42-47
[目的/意义]明晰信息偶遇在信息行为框架中的定位并进一步探讨阐释信息偶遇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于信息偶遇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针对代表性概念与模型进行分析,探讨了信息偶遇在信息行为框架中的定位以及与其他信息行为之间的关系;从信息偶遇过程研究与影响因素研究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研究成果,阐释了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结果/结论]信息偶遇与信息搜寻、信息搜索等共同构成了信息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两者存在交叉;可以基于非线性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意义构建理论等认知科学理论以及自我效能理论等心理学相关理论对信息偶遇相关研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分析信息偶遇相关理论及背景,探索应用心理学眼动实验方法,更客观地揭示不同网络信息组织方式所体现信息偶遇现象的特征及效果。[方法/过程]应用眼动实验法,对40名被试对象进行眼动实验数据采集,选择总注视时间、首次进入兴趣区用时、注视次数、首次注视时间4个眼动实验指标,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两种信息分类组织方法对眼动指标的差异化影响。随后对同一批被试对象进行跟进访谈,整理被试对象的偶遇体验和经历。[结果/结论]主题导航的信息分类组织方法和分面分类的信息组织法方法在总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访谈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主题导航的信息分类组织方法更容易产生偶遇效果。利用跨学科的眼动实验捕捉被试对象的眼动数据,通过客观数据与主观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新颖地展开网络信息组织方法的信息偶遇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旨在调查国内外信息实践研究中的基础理论,并揭示这些理论的特征及其对信息实践研究的贡献。[方法/过程]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于55篇文献中识别出19个理论,并归纳出这些理论对信息实践研究的贡献。[结果/结论]信息实践研究的基础理论主要源于社会学、哲学、图书情报学、心理学和生态学,且呈现出三个特征:认可实践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塑造,强调信息实践根植于实践和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人类的信息实践;不排斥影响信息实践的认知因素,而是将其融入主体能动性中考虑。这些理论对信息实践研究的贡献体现在:在宏观层面确立了信息实践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进路;在中观层面为信息实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支持;在微观层面塑造了信息实践的核心研究内容。此外,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信息实践研究尚未发展出属于自身领域的理论,未来应辩证地融入其他学科以及图书情报学的相关理论,以丰富信息实践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失真信息治理是信息疫情时代中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图书情报学科近年来的热点议题。在传统信息纠偏研究中事后纠正的滞后性与局限性促使学者将目光转向更为主动的预先干预,预先干预的剖析对失真信息治理的理解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系统梳理过去几十年间的相关研究,解析失真信息预先干预的概念内涵,回溯相关理论基础,构建研究框架深入分析失真信息预先干预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结果/结论]失真信息预先干预以预防接种理论为理论核心,涉及情报学、心理学与传播学等学科。时间、内容、目的与特征是阐释失真信息预先干预的四大构件。当前研究围绕“应用情境—影响因素—干预方式—干预结果”展开,未来还可从理论内涵拓展、行为特征探索与研究方法创新三大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田梅  朱学芳  张军亮 《现代情报》2018,38(10):91-98
[目的/意义]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信息偶遇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同时可为用户提高信息偶遇效率以及商家优化产品性能、改进服务模式提供理论基础与思路。[方法/过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获取移动互联网信息偶遇关键事件,利用Nvivo11对数据进行编码分析,经过对自由节点间关系的概念化与范畴化,最终形成信息偶遇影响因素相关的22个树节点及7个核心树节点;通过分析访谈问卷,利用熵权法确定各维度影响因素的权重,表征其重要程度。[结果/结论]移动环境下,在整个过程中信息偶遇受到了来自个体因素、工具、时空情境、任务情境、信息、网络环境、社会环境7个维度因素的影响;在信息偶遇前阶段,工具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而在信息偶遇中、后阶段,信息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探究短视频用户偶遇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以期提升短视频用户的偶遇信息分享意愿,提高短视频信息的利用效率。[方法/过程]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短视频用户深度访谈后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阐释短视频用户偶遇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关系结构。[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影响短视频用户偶遇信息分享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用户特质、动机驱动、信息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平台因素,并构建出短视频用户偶遇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对国内外医疗信息共享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介绍近年来医疗信息共享的研究热点及应用实践的现状,以期为下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方法/过程]文章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医疗信息共享领域的发文量、学科分布、高频关键词和研究主题演化进行定量分析。并从研究主题和应用实践两个维度进行了描述分析。[结果/结论]目前医疗信息共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医院信息系统的构建以及云计算在区域医疗中的应用,未来可以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创新应用模式上,利用知识图谱、智慧医疗、物联网等理论方法,对现有的信息共享模式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探究信息偶遇情境对偶遇者冲动性出游意愿影响的作用机理,以期优化在线旅游平台和旅游企业的营销刺激手段。[方法/过程]根据偶遇者冲动性出游意愿的三类信息偶遇情境,构建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和Bootstrap分析法探讨信息偶遇情境对冲动性出游意愿的影响。[结果/结论]氛围友好性、环境熟悉度、情感状态、期望确认、目标清晰度、可支配时间构成了偶遇者冲动性出游意愿的影响因素,趋近动机在氛围友好性、环境熟悉度、目标清晰度、可支配时间影响冲动性出游意愿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学科网络信息资源聚合与导航服务是图书情报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对《面向学科领域的网络信息资源深度聚合与服务研究》一书进行评述,为新环境下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新视角、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等角度对该书核心理念和观点进行评述。[结果/结论]该书的出版对学科网络信息资源聚合与学科导航建设等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情报学作为信息科学群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更高的职责要求,iSchool这一高校信息学院联盟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信息领域人才。[方法/过程]为探索情报学学科的教学模式和特点,文章以iSchool培养计划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Bi-LSTM-CRF和BERT深度学习方法,构建能力和研究领域的自动抽取模型,挖掘其中情报学科教学信息。在模型的基础上,完成iSchool培养计划的知识挖掘,统计iSchool院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以及主要的研究领域,并按照iSchool等级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统计分析。[结果/结论]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当前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态势,为我国情报学教育体系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为更全面、细致地揭示国内外情报学的发展路径与特点,从而有助于学者从更宏观的角度对领域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方法/过程]本文以情报学领域国内、国外代表性核心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源,采用共被引分析法、词频法、知识图谱等方法,对国内外情报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及演进趋势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结论]首先,通过对比发现,国内外情报学领域前沿主题既存在共通之处,也存在差异性。其次,国内情报学领域的经典前沿演进路径有聚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演化路径和聚焦计量学与信息可视化的演化路径,国外的经典前沿演进路径为聚焦用户感知与用户行为的演化路径。国内外典型前沿演进路径表现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外情报学的起源、发展背景和研究范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对情报学知识来源的分析,有助于情报学界更好地把握学科研究内容、探究现有研究是否偏离情报学的本原。[方法/过程]文章基于4种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的刊载文献及其中文参考文献,使用OI~*_i等指标定量分析国内情报学研究中各学科对情报学领域的知识输入量,并通过LDA主题模型识别各学科知识输入的主要内容。[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国内情报学研究过度依赖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法学及管理学等学科,情报学中有关信息的研究较多,对真正的情报问题重视不够,急需加强自身理论和方法建设,增强学科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黄传慧 《情报探索》2023,(3):121-127
[目的/意义]旨在梳理我国用户搜索行为研究状况,把握信息搜索行为研究进展,以期为用户信息搜索行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过程]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相关文献为数据样本,以知识图谱绘制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手段,对我国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的演进过程、作者、关键词等进行聚类分析,揭示信息搜索行为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演化规律。[结果/结论]研究对象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研究内容上,学者们在已有图书情报理论与模型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的视角和手段,来丰富和完善信息搜索行为的研究内容;理论方法由单一研究方法逐渐向多种方法的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学与数据科学交互与融汇发展日益明显,数据驱动知识发现已成为情报学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应用支撑能力。因此,对军事数据科学理论框架展开研究,探索军事数据科学理论框架的构建方式是很有意义的。[方法/过程]文章阐述了开展军事数据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并在界定军事数据科学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分析了军事数据科学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情报学以及军事领域知识的关系。[结果/结论]通过理论论证,提出从要素—流程—价值三视角构建军事数据科学基础理论框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LIS领域阅读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挺  李军  徐长林 《情报探索》2020,(1):104-111
[目的/意义]旨在为阅读推广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分别以CNKI和WOS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利用Bicomb2.0和SPSS软件进行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绘制战略坐标图,并梳理国内外阅读主题领域研究热点的成熟度。[结果/结论]国内外的阅读推广研究均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但在国内图情领域还未发展成为领域核心,国外的相关研究中计量学等传统情报学分析技术方法利用更为广泛深入。数字阅读和移动阅读成为国内图情领域阅读主题研究的核心。社会化阅读、社交媒体与用户生成信息研究在国内外都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研究理论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了解"五计学"当前研究方法特点及其融合发展状况,建立"五计学"研究方法体系,为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和体系创新提供借鉴意义。[方法/过程]以图书情报学期刊所载计量学科论文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人工检索其2010—2019年的"五计学"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建立"五计学"研究方法体系。[结果/结论]近10年来"五计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是定量分析;"五计学"研究方法呈现"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的融合状态。进一步提出"五计学"研究方法体系可以分为一般理论分析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分析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并针对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全新的社会情境、信息场景与技术环境成为再次推动情报学学科变革的力量。从困惑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行,是情报学学科演进的现实需要与时代使命,也亟待对情报学学科前沿的探索并以此指引情报理论与实践的方向。[方法/过程]通过一种改进的样本期刊选择方法,遴选10种国际优秀综合性情报学核心期刊,共获得2 196篇2016-2018年期间样本期刊所发表的研究文献,以标准化年均被引频次为指标选取得到201篇高被引文献,进而通过以文献计量学与质化分析为基础的方法探寻情报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结果/结论]从研究话题、研究情境、研究方法3个方面对情报学前沿研究领域进行总结与讨论,为新时期我国情报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引性参考。  相似文献   

18.
网络浏览中的信息偶遇调查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海霞 《情报杂志》2013,(4):47-50,62
个人在网络浏览中的信息偶遇是信息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对120多份网络调查问卷的分析及10位受访者的信息偶遇经验整合研究,得出信息偶遇大多是为了满足个人现在和未来的信息需求,并且大多由个人本身获得,获取来源广泛。同时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好奇心强、内在学习动机高的受访者较易产生信息偶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识别跨学科引用的主要学科,有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探析学科间的联系,推动学科创新发展。[方法/过程]引入物理学动能定理,从引用质量和引用转化率两方面构建引用动能模型,计算目标学科引用其他学科文献而具有的动能,根据动能的大小,识别该学科引用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科,挖掘学科间的联系。[结果/结论]以图书情报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学是与图书情报学知识交流最密切的学科,其次为计算机科学与经济学。探析图书情报学与被引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知识交流,进而有助于研究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现象,发掘学科生长点,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为了避免国内图书情报学界在大数据浪潮下走创新不守正的老路。[方法/过程]对情报学界开设大数据专业面临的挑战与冲击、情报学的学科根基、如何变革情报学研究与教育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结论]如果不对现有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不对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进行充实,情报学界培养出来的大数据人才将缺乏市场竞争力。大数据时代的情报学研究既要追求学科知识的严谨性,坚守研究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也要理性地将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方法与技术融入情报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大数据时代的情报学教育应该保持学科边界的稳定性,保持内容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