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摇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为其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意识,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师范生.高等师范院校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实践观,努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以应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2.
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学兼负着培养合格英语师资的重任,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改善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学,培养未来合格英语教师,是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本文就英语新课程标准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角度在英语教学的方法体系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教师发展是课程开发的基础 ,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为了把师范生培养成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 ,为在职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提供服务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学科教育学专家等编写了《2 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系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大成 《天中学刊》2008,23(1):123-12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高等师范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相适应,专业划分过细,课程结构比例失调,课程评价单一等突出问题.高师院校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突出人才培养规格的综合性,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强化实践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历史学及相关课程是这次课改调整幅度最大、影响最深的学科。而目前的高等师范历史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没有对新课程改革有任何预留的调整空间和设想,基础课程改革要求高等师范历史专业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合新课程要求曲教师人才。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改的要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师范院校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突出人才培养规格的综合性,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育类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未来中小学师资队伍水平,同时也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目前来看,我国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实施正面临着诸多的"困境",这些"困境"将制约着高师学生发展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也将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伊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速在全国展开,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师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方式等发生着重大变化,这对一贯被人们视为培养中学教师重要基地的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从出口方面看,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备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高等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质量标准、课程体系等方面是否做好了准备?再从入口方面看,在新课程改革、新教学理念下成长起来的高考生将从2007年起陆续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这也将对高等师范院校传统教学理念、学习方式带来新的冲击。 而目前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科目设置、课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往往强调了汉语言文学的学科专业性,而弱化了师范生固有的师范性;强调了专业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受到严重挑战。 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和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曲阜师范大学承担了山东省高校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下高师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的研究,力图在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改革。 本课题立足于为山东省基础教育服务,着眼于高等师范教育对基础教育应有的先导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以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师队伍职前培养为切入点,来探讨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并把山东省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情况与山东省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现行状况作为调研重点,分析现状,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在充分把握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师范教育改革需要的前提下,努力探索一套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实际指导价值,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提高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人才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相信本课题研究成果对山东省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对山东省基础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改革教学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结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创新教育的内涵,研究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实施教育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课程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课程规划与实施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新疆高等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应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参照,重构课程体系,以未来教师的素质生成为目标,创新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11.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作为课程四要素构成了课程的生态系统,环境是其中活跃性很强的系统因子,它既是课程组织系统的一分子,与其他要素交互作用,又可独立于教师、学生、教材之外,成为干扰课程组织"子系统"熵值的要素。课程四要素间遵循耗散结构原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课程组织系统的进化。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长课程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校长课程管理,其重要作用是带来变革。校长课程管理的职责范围主要体现在学校层面;职能涵盖学校课程研制、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资源和文化再生等多个方面。校长课程管理的角色表现在课程目标的达成、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理念缺乏很好的理解,必定会阻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落实。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为我们带来了改革的理念,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自组织、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多元的评价观三方面谈校本课程开发,给广大教师以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课程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课程论的萌芽""课程论的形成"和"课程学的创建"三个阶段。课程学产生的外因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社会发展对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的客观要求、科学文化发展对革新学校教育的巨大影响以及受教育者对改革学校教育的新需要;其内因是,基于课程理论内部诸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促其理论结构逐步演进的规律。这一演进规律的主要表现是,在课程理论外部诸因素的作用下,课程论内在的理论结构与其理论的功能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即出现了由于课程论内在的理论结构不合理而导致其理论的功能不断变弱的问题。课程学之所以能超越原有的课程论,是因为它不断优化理论结构,不断提高科学水平,发挥出远远强于原有课程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结构主义课程出现已五十年,是以结构主义哲学为依据发展起来的,分析它的哲学基础与不同的课程主张,对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课程统整对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左右脑协同学习和创新发展、教师的合作与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课程统整的理念来进行学校课程建设,要建构理想的完整儿童图像作为课程目标、整体变革学校的课程结构、创生有利于学生社会统整、知识统整、经验统整的课程内容、构建"学习型社群"、掌握有利于课程统整的几项技术。课程统整的理念受到广泛认同,在实践中对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教师协同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遭遇到教师课程能力不足、知识浅化危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课程规划是课程实施的的本质要求,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规划与实施是学校的责任和权力.如何规范制订学校课程规划,给学校以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中的参考,是亟待研究的现实课题.本文构建了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框架,并对框架中的各部分予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政策与课程运作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课程政策对于课程运作的诸环节,即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发挥着前提、基石、保障和标尺的作用。建立合法、合理、合情的课程政策,从健全体制、完善组织、重视技术三个维度入手,方能保证课程运作机制转变成为一种可能,保证课程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当代课程呈现出自组织性、体验性、不可重复性等特点,课程理论的功能及其与实践的关系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即逐渐淡化了传统意义上对课程实践的指导性、预见性的追求,而更多地转向了对课程实践的解释与批判。这种变化启示我们: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调整课程改革中理论与实践相接洽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论课程政策与课程实践的落差:赋权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课程改革的实践历程,有成功的喜悦,但也隐藏着许多问题和危机,主要表现在课程政策与课程实践之间的落差,因此,有必要从深层次对此加以反思。一、课程政策的开放化与管理制度的科层化众所周知,三级课程管理的提出,标志着开放性课程政策的形成。但课程政策与课程实施之间间隙的存在使得课程政策难以转化为实践的策略。主要表现在:就课程政策开放性的内容而言,仅仅增加了学校的课程决定权、教科书的选择权以及家长的参与权,课程的管理权并未真正下放,如学校的人事权和经费权等等仍然维持科层体制的管理模式。可以说,课程政策仅仅赋予学校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