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相似文献   

2.
练习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当堂练习"由于其当堂性,当堂练、当堂清,能更及时准确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学反思与教学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为学生的查缺补漏指出方向。笔者从"当堂练习"的意义、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师和学生所应具备的条件上,阐述"当堂练习"的可行性,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永远不能穷尽;语文能力无穷无尽,永远不能达到顶峰;语文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需要学习和训练之外,还有学生更加需要的方法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逐步形成;语文除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还有"生成"的教学目标。因而,语文的教和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最佳方式,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语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一道学习,在学习中共同享用,共同享受,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4.
当前培智学校教师缺乏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障碍状况复杂,班级规模较大,教师需要协同教学,以更好应对综合课程的要求,并更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能力。培智学校协同教学可以按照"组建团队"、"集体备课"、"合作授课"、"共同评价反思"的程序来实施。实施过程中建议学校开设实验班,展现协同教学的成效;学校实行适度管理,体现协同教学的自主;教师之间建立平等的地位,实现教学的协同。  相似文献   

5.
“嘉宾访谈”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与学生的殷切期盼,迫使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所谓"嘉宾访谈"教学,就是上课时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邀请两位同学作为"嘉宾"共同学习、讨论,共同"答记者问"。教学过程涉及"嘉宾"的选拔、"嘉宾"的备课、对"嘉宾"的"访谈"、与"嘉宾"的互动("答记者问")等环节,改变了只有教师一人"千堂一面"的乏味,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面貌为之改观。  相似文献   

6.
协同教研就是在教研活动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学校团队的教师为了完成一个教学任务,达到一个教学目标而共同开展的主题或中心研讨和教学研究实践活动。教师之间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形成"研究共同体"。既是教师共同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又是教师个体的行动研究。教师彼此在协作中的反复交锋与冲突,多次的尝试和多次的分享,最后在一定时间内达成基本共识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农村中学,课堂低效一直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是每位教师的共同追求。为了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新理念,结合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阐述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性的教学过程。教师要追求交流互动性的课堂教学过程,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往,追求并建立好的教师和学生的感情,实现教学关系的优化,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要和学生更好地交往,更好地共同发展,实现教师和学生教学的互动,并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步实现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们教师教学的阵地是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的特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高物理教学高效性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就是以"学生学习"为核心,教师从"设计如何教"到"设计学生如何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高效性是广大物理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各种尝试,及时与同事进行经验交流,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正就课堂教学而言,预设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纯地按照课前预设机械地展开。而需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的预设。为了成就精彩课堂,这就需要教师精心构思预设。一、明确目标,预设新理念理念引领一切。新课程下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究、共同进步的动态过程。当今的课堂教学已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参与者、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主要任务是"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达成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又该如何准确地把握目标呢?又如何将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渗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在新课堂中,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惟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共同学习者的角色。而对于这点,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中可以从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该引导的不引导,该指正的不指正,明显的"不作为"行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教育实践与理论共同提出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即研究性学习方式,它能够与新课改理念下的创新思想和素质教育相契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内容进行了规范。为了体现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的价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英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李自庆 《教育与职业》2007,(29):114-115
教学艺术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个"本领"既有对教学规律的服从,也有对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发挥,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营造"经历学习过程"的语文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开放式"教学模式,积极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交流活动,达到共识、共享、共知.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更加自主地积极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教师更好地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引入非语言交流辅助到课堂实践是一项十分必要而又重要的教学实践举措。通过"无声"语言和"有声"手段共同作用于西语教学课堂,使教与学达到双赢互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课堂因灵动的"生成"而璀璨夺目。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实施、教材选择的多样化以及教材本身出现的问题,给广大教师带来了许多困惑。对教师来说,如何尽快适应新理念下的教学工作,尽快转变传统的"教书先生"的角色,则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学习、分析、研究、交流、启发、感知喜悦(共享)的实践活动。新课程提倡教师创造性教学,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在新课程的蓝图下,课教的好坏与否、质量的高低,凭得是教师的敬业精神、知识功底;创造性思维,凭得是教师的科学性设计、教学的艺术、临场发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学习和"充电",不断地搜集信息,筛选内容,整合知识,研究教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一、倾听他人的发言,虽静犹"动"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叫"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倾听学生"。我觉得还要倡导"学生倾听学生"。只有这  相似文献   

19.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交流的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不是完全按教师的预设而进行的,有时候出现一些"意外",是很正常的事,能不能恰当地处理好课堂上的"意外"体现着一个教师的教育艺术和教学机智。许多教师可能都遇到过学生"插嘴"的情况。如何面对?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20.
张亮 《文教资料》2012,(13):170-171
"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则是实现教学有效互动生成的一对有力翅膀。然而,课堂教学的互动与生成,重量更要重质。教师应该如何科学地把握分寸,寻求合理的支点,促使教学过程实现动态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教育功能,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