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共工之战,铁括短者及乎敌。(新编高三册《五蠹》) 其中、“铁铦短者及乎敌”一句,,课本注释为:“短武器亦能及敌人之身。极言战争激烈。铦,锸一类兵器。”此注值得商榷。 细审文意和课文注释,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出“极言战争激烈”的用意,难免有臆测之嫌。韩非用“铁铦短者及乎敌”这句话的目的是强调“武器短的(装备不好)就被敌人占了上风(刺及),而不是“短武器亦能及敌人之身”,因而课本注释有悖文意。“铁铦短者及乎敌”和下句“铠甲不坚者伤乎体”的语意是一致的——都是说明“在战争中如果装备不好,就会被敌人杀伤”的道理。若按课文注释,前一句“短武器亦能伤敌人之身”与后一句、“铠甲不坚固就会被敌人刺伤身体”的语意就不一致了。要准确理解这句话,关键在“及乎”二字。及,《说  相似文献   

2.
高五册教材《柳敬亭传》一文中“盖进乎技矣”一句,教材注为“到了精妙的程度”,笔者认为这样对此句作注值到商讨。其中“乎”可释为“到”,但其它几字都落实不了。从词义上看,“进乎技”即“进于技”,“乎”通“于”,解释为“比”,而“技”即“一般技术”,此句注为“比技术进了一步”或“超过技术领域了”更妥。其理由:高三册《庖丁解牛》一文有“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教材注为“道,天道,自然的规律”,而“进乎技矣”却注为“超过技术了。进,过。”庖丁的“进乎技”中的“技”与“道”相对应,此句注为:“我所喜欢的是道啊,已经超过…  相似文献   

3.
一、“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 其中“守节情不移”一句,课本注释为:“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们认为此注很值得商榷。守节者谁?所守何节?课文和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多从旧说,认为守节者乃府吏守当官之节,“言守当官之节,不为夫妇感情所移也”。这种说法,无论是从文字上看还是从情理上讲,都是极不妥贴的。因为诗一开头,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十八句,都是  相似文献   

4.
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课文第99页注:“[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准此,则此句应译为:“(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一样。”反复斟酌,总觉得欠妥。其一,如果曾皙这样说,就等于在老师面前肯定他们四个人都是有才能的,作为孔门的彬彬君子,恐怕有失谦逊吧?其二,孔子让他的四位学生“各言其志”。即各人谈自己的志向,关键是“言志”,而与各人实际具备的才能无关。  相似文献   

5.
“问题注释”是指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由于编校等原因而出现的错误注释或虽不是明显错误而语焉不详、犹有可解的注释,前一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后一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对“问题注释”进行恰当的利用,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触龙说赵太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下版本同)中有这样一条注释: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太后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我在查阅多种资料以后发现,课文的注释是错误的。原句应为“持其踵履女而为之泣”,意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穿鞋并为她将要远嫁而哭泣…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课前预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课文注释。但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有些课文注释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以人教版新高中英语第一册为例,提出几点修改浅见。一、例句有误新高中英语第一册(下)第146页注释11所给的第二个例句是:“H earing the news,her face turnedpale.听到这个消息,她的脸色变得很苍白。”此句语法错误严重,应将“H earing the news”改作“W henshe heard the news”,这样,整个句子才通顺正确。因为“H earing the news”的逻辑主语应是“人”(此句中应为“she”),而不是her face。二、注A例…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文言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入文中“异乎王子者之撰”一句的“撰”字,课文注为:“撰,具,才能,指为政的才能。”这个说法来源于魏何晏的《论诗集解》,他在注中引用西汉孔安国的《论语训解》的解释:“撰,具也,为政之具。”宋代邢员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他在其《论语注疏})中说:“撰者,撰具也。未敢言其志,先对此辞言已之所志异乎三号者所陈为政之具也。”对于孔、何这个训释,历代聚讼纷法,王力先生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文选注中仍在沿袭孔、河之说:“撰,才具(才干),指从事…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文下注释“之”指代“咸阳”。我认为不妥。郭锡良等人编的《古代汉语》选文《鸿门宴》,在讲到这个“之”字时,注释为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根据句意分析此句的“之”若指代“咸阳”就讲不过去。这个“之”应指代人较符合句意。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原君》一课中有“摄缄滕,固(?)鐍”之句。其中“缄”字教材注释为:“缄,封固。”笔者以为欠妥。 (一)此注与《辞源》、《辞海》的注释相抵牾。查《辞源》246页,“缄”的第一个义项即“用以结束器物的绳”,举例是《庄子·胠箧》中”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此世俗之所谓知也。”再查同页“缄滕”,其第一义项为“绳索”,举例句出自唐人柳宗元《柳先生集》中《牛赋》:“皮角见用,肩尻英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册,存在几个知识性的问题,在此提出商榷。 1.《勾践灭吴》中“而摩厉之于义”一句注释“摩厉”为“同‘磨硕’,切磋”,其中“磋”为“磋”之别字,应改为“切磋”。(P60注 23) 2.《劝学》中“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注释“能水”为“指游水。能,动词”。此注释不准确,“能”应为“擅长”之义,“水”应为“游水”之义。“能水”应译为“擅长游水”。这样讲,也符合上下文的行文特点。(P76注23) 3.《鸿门宴》中“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一句,注释“王之”为“做关中…  相似文献   

11.
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把画线处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今人于榜下择婿,号脔婿,其语盖本诸袁崧,尤无义理。其间或有意不愿而为贵势豪族拥逼不得辞者。有一新后辈少年有姿,为贵族之有势力者所慕,命十数仆拥至其第。少年欣然而行,略不辞避。既至,观者如堵。须臾有衣金紫者出曰:“某惟一女,亦不至丑陋,愿配君子,可乎?”少年鞠躬谢曰:“寒微得托迹高门,固幸。将更归家与妻子商量,看如何?”众皆大笑而散。译文:2.邑西白家主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鸭毛茸生,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  相似文献   

12.
《五人墓碑记》中的“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句,中学课本注:“[剪发杜门]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杜,塞、闭。[佯狂]假装疯狂。[之]往。”按此注释,若将“剪发”理解为“剪发为僧”,当指遁迹于荒山古庙,和“闭门不出”似无联系。而把“之”作“往”解,“佯狂不知所之”,也就是装疯卖傻,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的意思,这就和前一句的“脱身以逃”犯重,而且“不知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五册《工之侨献琴》“金声而玉应”句,课文注释为:“好像金玉之声(形容琴声优美动听)。”粗看起来,通俗易懂。但仔细推究,疑点甚大。金玉之声是什么声?就是金属、玉石的声音吗?这个没解释清楚。其实,“金声而玉应”,语出《孟子·万章篇(下)》:“孔子之谓集  相似文献   

14.
《荀子·王霸》篇有一句话;“既能当一人,则身有何劳而为?”句末“而为”两字,各家解释不一。杨倞注,以“而为”为语助;近人裴学海在《古书虚字集释》中解为“乎哉”(反诘兼感叹语气词);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新版)认为“而为”应是“而劳”之  相似文献   

15.
《察今》文中出现“乎”字有数句。在1981年以前的课本中,编者仅在“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句中,把“乎”注为“句中的虚词”。在1990年以后的课本中,编者又把“乎”注为“助词”。 “乎”到底如何讲?文中出现“乎”的还有数句。如:“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从以上诸句可知,“乎”用于“经”、“期”之后,作其后缀。查  相似文献   

16.
谢云秋  刘汉华 《语文知识》2000,(10):51-53,43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职业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选有《促织》一文,课本编写者为课文词句所作注释文字,有些似不尽妥当。笔者兹作辨析如下,与编者商榷。一、有古陵蔚起“(成)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句间“有古陵蔚起”一语,课本注释是这样注的:“有古坟高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的意思。”(435页注⑤)注释中为“蔚”单注的文字说,“蔚”本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句中是用的引申义,为“高大  相似文献   

17.
《论积貯疏》(高中课本第三册)一文中有“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一句。课本对“骇而图之”的注释是:于是(皇上)惊慌起来,图谋(对付)他们。之,指上文“远方之能疑者”。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此句中的“幸来”一词,课本无注,教参也无补充注释;经检阅有关选本亦不作注,看来是认为该词并非什么难以理解之词目,无需为之注释。就笔者亲闻,有关教师在讲授本篇课文时,当串讲至此句时,总是告诉学生,“幸来”的“幸”字是“幸亏、幸而”的意思。这怕是受教参译文的影响。教  相似文献   

19.
《史记·项羽本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项王亦身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其中的“面”字,颜师古注为“背”(马童背对项王),即所谓“反训”。后来的注释者,或宗颜而反训,或非颜而正训。  相似文献   

20.
一、“固也”的“固”该作何解? “固也”一句,有的注本干脆避而不注(如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新旧课本和教参都注译为“本来是这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分别注为“历来这样说的”、“向来如此”。按之于原文,均捍格难通。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讨论。第一,从表达惯例看。这些注释中都有“这样”或“如此”的字样,要知道,古人写文章,若需说“本来是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