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不公平现象几乎存在于所有中小学,使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尽管天天在喊加强素质教育.而学生实际上仍然在应试教育下接受严重的不公平对待。  相似文献   

2.
姚淑云 《教育探索》2001,23(2):10-1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校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点。”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带有纠偏的性质。应试教育偏在何处,如何纠偏,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还教育以本来面目,是每个有志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同志应当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1.素质教育   马克思说:“要改变人的一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劳动…  相似文献   

3.
应试教育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在学习层面,学生是畸形发展。应试教育靠的是重复记忆,谁背书背得好.谁肯定考得好,这样的学习压制了他们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人类最需要的;在思维层面。绝大多数孩子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中培养出来的是单项度思维。单项度思维在心理上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心理非常脆弱,耐性能力低.全面综合思维能力差;在情感层面,学生;的困扰更是特别大。他们人际沟通情感、异性交往情感甚至对自己情感的觉察都很弱。  相似文献   

4.
先来看两则例子.美国孩子放学回家后.父母要问孩子:“你今天把问题问老师了没有。老师回答如何?”中国的孩子呢,父母总喜欢问:“你今天考了多少分.老师表扬了没有?”从中看.美国重视培养孩子的问题教育,中国培养的是应试教育。长期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使教育畸形发展.出现“以分论人”“高分低能”“高分录取”等一系列不完善的教育弊端。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的提出,给中国的传统教育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但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有人把与应试有关的教育都看作是应试教育加以否定,甚至认为应该取消考试:笔者认为应试不能等同于应试教育。对于我国学校教育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高考,但高考并没有取消,而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赋予了它新的功能。所以我们不应该一提到高考复习.就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而是要认真领悟高考的功能,促进素质教育。下面仅从生物学科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是从应试教育的疾风暴雨中走过来的.深知其害。从教后,“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应试教育炉火正旺。我虽曾试着探求新的教法,但却自食苦果,因为在历次竞赛中,我所教的学科考得总是不尽如人意。就在我感到无奈、孤独与彷徨时,素质教育如春风化雨般吹活了我的头脑,滋润着我的心田。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仍挣扎着与新的教育思想抗衡。[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虽然很多人理所应当地认为,应试教育阻碍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但目前没有基本的证据能证明中国学生总体创造力水平低于其他国家,因而不能简单断言应试教育制约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与学生创造力水平无关。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是:应试教育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它对“抬升底部”卓有成效,但会比较明显地阻碍拔尖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有直接和间接的多方面的事实证据支撑。应试教育对拔尖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有着明显的负面作用,并不意味着其他群体的学生不受其影响,而是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拔尖学生受影响和制约的程度更加突出。借用“创造力成分理论”提供的分析框架,这种负面影响可能通过3个机制发生作用:即降低拔尖学生的知识掌握宽度和深度,降低冒险质疑精神以及对不确定的容忍态度,弱化学习的内在动机。虽然拔尖学生数量占比不多,但这不是小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和竞争力以及教育系统完善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相似文献   

9.
复习一导入新课一讲授新课一练习一布置作业.在这种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授课是乏味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缺乏生气,学生缺乏活力。教育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还是教育观念问题。虽然目前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但还是很难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10.
无庸讳言,高考在我国,是一根强力指挥棒,是应试教育的风向标。中国高考的特征,可以说是“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这种以一次考试来评价并淘汰学生的制度,多年来遭到有识之士的强烈批评。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有这样的评论: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来自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恶性竞争的根源是“高考”,“千军万马拥向独木桥”的根本原  相似文献   

11.
陈芳 《教师博览》2004,(9):10-11
高考.能否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变为“引导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指挥棒”?高考.能否科学定位普通中学的教育目标,让学生掌握就业谋生的技能?高考,能否由国家包办的制度.逐步变为推行国家统考和高校自行录取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发挥高校的主动性……这是人们对中国高考制度的期盼。  相似文献   

12.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轰轰烈烈。”这些仍是当今中国教育的真实写照。然而,透过“考试”,你将会发现背后五张不同的脸!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使本应给学生带来的认知快乐、创造快乐、成功快乐的教学活动。却给学生带来了压抑,带来了苦恼,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要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美好、积极的情感。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是推进索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教育现在成了最费力不讨好的差事,特别是应试教育,几乎成为众矢之的。诚然,应试教育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但是将其视做万恶之源似乎不妥。所有教育形式的最终落脚点都必须是“应试”,即便是被无数人推崇的西方教育,最后也得有一个考核的终点。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来认识“应试”。笔者认为,现在中国应试教育畸形的根本原因不在教育形式本身,而在以期待值为主的社会压力上。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应试教育所产生的弊端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而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人才,这就需要高职学生在学习中纠正应试教育思维模式,通过分层教育形式,将职业指导教育逐层分解与传授,从而加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化学与德育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理科课堂中,一些老师觉得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的机会少.很难有机会进行德育教育。其实不然,就拿我们的化学教学课堂来看.不难把握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我们只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极具发展潜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的人才基础上,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全体、主动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地理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出新颖独特的地理观念、建议和设想以及处理地理事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某方面知识或学科有兴趣,就会专心致志、积极主动地进行钻研、探索、学习。目前,地理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学习地理没有足够的兴趣,致使地理创新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也不理想。 一、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不高的原因 1.“应试教育”思想和体制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升学率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地理作为中学的一门副…  相似文献   

18.
王中 《教书育人》2006,(6):14-15
上个世纪末期我国的教育界就已经树立起了素质教育的大旗,高呼着“发扬个性,增强能力”的教育目的,但在一些初高中学校因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以培养“高分”学生为主要教学目的,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便显出诸多的不适应,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不可能概括成一条条具体的措施让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去实施。就学校教育而言,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中心环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摆脱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自己积累了几点做法,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黄行福 《江苏教育》2004,(5A):12-13
当下,在咱们中国,哪所学校不在搞应试教育?据说,有那么一位极力反对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的有识之士,在很多重要的场合,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竭力批评应试教育。可是,当自己的孩子要上学时,却出人意料选择了一所升学率极高的名牌学校。这一事件,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意义的信号:应试教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压迫不倒,折磨不了,大旗还会高高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