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区分为“补贴型”与“非补贴型”政策两类,并将新能源车企创新偏好区分为“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选取2010—2018年期间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的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分析了两类产业政策对于新能源车企两类创新偏好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以及新能源车企的政治关联在其中可能存在的调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补贴型”政策对于新能源车企创新偏好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并且更容易引发企业的“策略性”创新偏好;“非补贴型”政策对于新能源车企创新偏好的促进作用呈现逐步增强趋势,并且对于“实质性”创新偏好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政治关联在“补贴型”政策对新能源车企“策略性”创新偏好的影响中存在着正向调节作用,在“非补贴型”政策对新能源车企“实质性”创新偏好的影响中存在着负向调节作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要更好地促进新能源车企的“实质性”创新,就必须改变目前“补贴型”政策“一刀切”的行政化安排模式,要进一步丰富“非补贴型”政策的内容,并加大“非补贴型”政策实施力度,同时要把握好企业政治关联在产业政策促进高水平创新中的调节性作用。本文丰富了“非补贴型”政策与企业创...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以一个“敢叫日月换青天”的势头,在全国掀起前所未有的热潮,国家相关部门近期也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不仅补贴力度颇大,也首次明确了补贴对象、相关标准和试点城市,足见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在这种情形下,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如何迎接自己的春天?  相似文献   

3.
熊勇清  刘徽 《科研管理》2022,43(9):83-90
    在新能源汽车“补贴型”政策逐步“退坡”的背景下,有效发挥“非补贴型”政策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中国目前实施的“路权优先”和“充电保障”两项主要“非补贴型”政策,以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为例,应用双重差分模型从时间和区域两个维度分析了两项“非补贴型”政策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来看, 新能源汽车“非补贴型”政策作用虽然稍低于 “补贴型”政策,但是十分显著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新能源汽车“非补贴型”政策可以成为“补贴退坡”后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支撑,其中,“路权优先”政策作用的增幅相对更大;从区域维度来看,“充电保障”政策作用的区域差异不明显,“路权优先”政策作用则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城市的交通承载压力越高,“路权优先”政策作用越强。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情形下,应在快速推进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布局的同时,加大新能源汽车“路权优先”政策实施的力度,同时,要根据交通承载压力的区域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非补贴型”政策。  相似文献   

4.
熊勇清  熊祯  吴敬静 《科学学研究》2022,40(7):1181-1191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背景下,加大“非补贴型”政策的实施力度,对于减少“补贴依赖症”并且有效激励新能源车企的研发投入十分必要。本研究以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考虑新能源车企政治关联差异的基础上,应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从显著性、敏捷性两个维度比较了生产和消费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对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的作用变化,分析两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孰优孰劣。结果表明:“生产”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对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促进的显著性相对更高、敏捷性相对更强,能更大程度、更加迅速地促进车企研发投入的增加。新能源车企政治关联的差异性对生产和消费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实施效果存在影响,对于政治关联较低的车企,“生产”环节政策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相对更理想;对于政治关联较高的车企,“消费”环节政策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相对更理想。中国新能源汽车“非补贴型”政策未来的政策制定重点应向“生产”环节政策倾斜,倒逼车企加大研发投入,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权利边界,加强对新能源车企通过政治关联“寻租”并获取资源的策略性行为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型”政策逐步“退坡”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好“非补贴型”政策的接力作用,促进车企高效创新,本文将新能源汽车“非补贴型”政策区分为“技术准入”和“消费支撑”两类,选取2010—2019年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应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从显著性、敏捷性两个维度分析了两类“非补贴型”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动态影响,同时应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区域创新氛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技术准入”类政策对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始终呈显著正向激励效果,且响应更敏捷,时滞较短;“消费支撑”类政策的激励显著性则呈现由强减弱趋势,响应敏捷性相对较弱,时滞较长。同时,“技术准入”类政策的研发投入激励效果受到区域创新氛围单一门槛效应的影响,产生正向调节作用,“消费支撑”类政策的研发投入则受到区域创新氛围双重门槛效应的影响,并产生负向调节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两类“非补贴型”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激励优势,并根据区域创新氛围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非补贴型”政策。研究结论为中国制订差别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2001-2019年沪深两股89家车企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新能源补贴、研发支出与企业资产收益率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研发支出是财政补贴对企业资产收益率产生影响的中介因素,财政补贴会激励企业研发支出,但从现有样本来看研发支出对汽车企业资产收益率有负向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支出的激励作用在新能源车企和传统车企中并无差异,但新能源车企研发支出的增加对其资产收益率的抑制作用更大;环境规制会强化“政府补贴—企业资产收益率”及“政府补贴—研发支出”两段路径的作用效果,且在环境规制约束下,补贴政策给传统汽车企业带来的研发激励效应高于新能源车企。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新能源汽车持续高速增长,相关政策法规层出不穷。《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进度,并对完成推广的地区给予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财政补贴,2016年最高补贴1.2亿。随着新能源车辆推广数量的增加,最高补贴金额今后每年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政府补贴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以153家2015—2018年连续4年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财政补贴与研发投入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搜集面板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法加以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财政补贴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一定程度上也带动发明专利产出,且补贴政策的实际效果会受企业特征因素影响,在研发投入方面的效果未达到预期.为优化补贴政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出完善补贴审核机制、合理开展补贴退坡程序、推动补贴信息公开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补贴的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就补贴问题而进行的博弈。研究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不同的企业在获取补贴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不一样;在实际博弈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企业策略性获取补贴的动机,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针对研究结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1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车型被纳入工信部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该目录将推动新能源补贴政策具体实施,并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路线实施引导。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纵横》2011,(15):42-44
2011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车型被纳入工信部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该目录将推动新能源补贴政策具体实施,并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路线实施引导。  相似文献   

12.
熊勇清  徐文 《科研管理》2021,42(6):58-64
“选择性”和“功能性”政策在运作机理和实施手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新能源汽车不同的成长阶段对于“选择性”或“功能性”政策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推广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应用新能源汽车A股上市公司以及示范推广城市数据,从政策效果的强弱、快慢、稳定性三个维度分析了“选择性”和“功能性”政策实施效果的变动特征。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从前期进入中、后期, 在政策效果强度方面,“选择性”政策效果缓慢下降,“功能性”政策效果则一直稳定上升;在政策效果快慢方面,“选择性”政策效果的滞后效应不够稳定,而“功能性”政策效果的滞后效应相对更稳定;在政策效果稳定性方面,“功能性”相对于“选择性”政策效果要稳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推广的现阶段,要以“功能性”政策为主,“选择性”政策为辅,在“功能性”政策方面,要加大对“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以及“双积分”政策的支持力度,在“选择性”政策方面,要以“税收优惠”为主,“购置补贴”政策为辅,继续推行补贴退坡,更好的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绿色交通发展与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引入前景理论与演化博弈论耦合,构建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根据模型的复制动态方程分析政府、汽车企业、消费者的策略选择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汽车企业及消费者的决策行为会受到另外两者的决策影响;现金补贴政策能够促进汽车企业及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但补贴过低达不到预期效果;部分限制燃油汽车政策能够增加消费者使用燃油汽车感知成本,同时增加新基建的投入能够提高使用新能源汽车感知收益,有助于策略组合朝理想状态演化。  相似文献   

14.
政策     
《中国科技纵横》2011,(13):10-11
新能源汽车享国家大额补贴拟免征车船税 【本刊讯】新能源汽车将可能在享受国家大额补贴的基础上,再度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6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就《车船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15.
试点     
《中国科技纵横》2011,(1):12-12
北京: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最高可获12万补贴 日前,《北京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实施方案》已通过科技部论证,据此,北京市计划2012年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累计达3万辆。其中包括纯电动车23000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7000辆。在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方面,北京市将按照电池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助,  相似文献   

16.
声音     
《中国科技纵横》2011,(19):11-11
吴春梅:“统一电价、合理补贴” 近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论坛”上,全国25座“十城干辆”试点城市代表的汇聚一堂,分享各自的推广试点经验,同时也纷纷提出了十分现实的政策建议。其中,“统一电价,合理补贴”呼声最高!  相似文献   

17.
姚诚  徐枫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256-262
本文基于2011年至2018年新能源和同行业非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十二五”规划之后政府补贴对新能源产业及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研发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产业特征会使得政府补贴对盈利能力和研发能力的促进效果变得低效,且对盈利能力却变为抑制效果。从企业层面来说,政府补贴与新能源企业的盈利能力呈负相关,与研发能力呈“倒U型”关系。因此,本文认为政府应该遵从市场规律,对新能源产业实施补贴政策要市场化导向,完善补贴信息披露制度;新能源企业则应该着重提高本身的获利能力和创新成果驱动的内生增长能力。  相似文献   

18.
"政府采购"和"消费补贴"是新能源汽车公共需求激励和私人需求激励的两个着力点,实现政府补贴在公共需求激励和私人需求激励中的合理配置,这是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政策实施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将"政府采购"和"消费补贴"纳入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生产函数,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从微观层面分析了消费促进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激励效果及差异性。结果表明,"政府采购"相较于"消费补贴"在激励制造商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更为有效,制造商能否获得政策扶持存在内生性并有可能被低估,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政策对于制造商生产经营的激励效应主要表现在"资金"和"人力资本"要素投入的增加。"政府采购"应作为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实施的重点,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应把握政策扶植所带来的发展契机,持续扩大资金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  相似文献   

19.
考虑节能指数、消费者节能偏好支付意愿、共性技术供给、政府补贴退坡和市场竞争,建立了政府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燃油汽车企业之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补贴下限与准入标准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收益和政府收益作用方向相反,对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均衡价格和销量均无明显影响,政府补贴下限、准入标准及两者共同调整的结果使得汽车市场达到由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共存的均衡状态;随着消费者节能偏好支付意愿的增加,汽车市场呈现燃油汽车"消"而新能源汽车"长"的均衡状态,随着共性技术空缺度增加,出现燃油汽车"长"而新能源汽车"消"的均衡状态,消费者节能偏好支付意愿及共性技术研发和建设是补贴退坡背景下更具根本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20.
《软科学》2018,(2)
建立政府和企业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双方的演化稳定策略,并模拟在补贴退坡、检查频率、骗补处罚力度及其他因素变化时,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四种不同情境下,车企最终都会选择生产新能源汽车,政府的最终选择由补贴过程中检查频率的高低所决定,较低的检查频率可能会使政府退出补贴政策。政府应根据新能源汽车市场实际表现设定合理的补贴水平以及补贴退坡速度,并在补贴的同时设立专业的检查小组,采取积极的监管措施,及时发现骗补企业并处以较高的罚金,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政企双方应重视其他隐性因素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