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语境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语境分析方法也成为一种现实的方法论趋向。人们试图把语境作为语形、语义和语用结合的基础,在语境的基底上去透视、扩张和构建整个语言哲学的大厦,[1]甚至对整个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因为语境分析方法不仅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等明显的优点,而且有着深厚的哲学渊源。但是“语境”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也导致语境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语境实在论与相对主义的问题。谈及相对主义,劳丹曾称逻辑实证论为产生相对主义的“先辈的原罪”[2]。因为逻辑实证论者对科学进步、科…  相似文献   

2.
语用模型表征是一种语境论的知识表征观。它不仅消解了关于模型的反结构主义的质疑,而且有助于将心灵、语言和世界整合于模型的建构之中。科学家的认知能力在确认目标系统的潜在粗略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结构处于语境之中。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语用模型表征,经过逻辑的重构,使认知和逻辑在语境基底上走向协同,并表现出有力的认知推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语言哲学、心智哲学和科学哲学的深入和发展,在语境论的平台上研究揭示科技创新思维的认知模型成为当代哲学的重要论题。从语境论来看,科技创新思维是在特定的科学实践语境中进行的,科技创新所运用的是一种动态的适应逻辑,类比则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思维方法。科技创新的重要模式之一就是,以特定的难题语境为思维平台,以动态的适应逻辑为引导,借助于类比解决特定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到20世纪初是德国语义学诞生、发展和趋向转变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德国语义学的历史演进秉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尤其是康德哲学的思想精髓,从继承和批判的两个维度开启了向现代语义学迈进的崭新路径。在此过程中,语义学家们在新兴的精确性科学如数学和几何学发展的影响下,主张通过采用清晰而完善的逻辑语形构造,以保证语义理解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时,心理学方法也开始和语义学的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心理和意向语义分析的早期传统。在以逻辑实证主义为标志的德国现代语义理论兴起之前,它从哲学、心理学和语言科学等各个学科当中吸取营养、开辟阵地,为现代语义学的兴起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其中所蕴含的心理意向分析和语境阐释等合理性思维成为了当代科学语义学建设的理论先驱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语义学作为一种语言分析的方法论工具在历史上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同时语义学的科学性内在地要求语义的语境基础的建立和巩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霍根所提出的语境语义学实现了狭隘的微观语义分析向系统整体语义分析的转变。在语境论的视阈中,意义与语境具有本质的关联,意义并非直接等同于真值的确定性,而是具有了动态和语用的特征。语境语义学作为霍根语言分析思想的理论基础,在语言模糊性问题的考察与研究中得到了深化和扩展;同时霍根在自然主义纲领的基础上捍卫了语境语义学的本体论地位,并且在将实在论立场与语境语义学结合的过程中强烈地突出了意义的文化社会结构特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语境语义学分析视域的拓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略论科技哲学"语境论学派"核心纲领的本真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科学技术哲学领域,郭贵春教授领衔的“语境(实在)论学派”已现端倪。此时,如何完善自身的学派纲领,就成为了学派思想理论能否扩展、学派群体能否扩大、影响力能否扩张的关键所在。此际,结合近些年在语境问题和文化哲学方面的些许思考,就其核心纲领的路向谈点浅陋看法。实在论论题是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关乎哲学立场得以成立的根本前提。关于科学认识活动以至人类的其它认识活动事实的哲学解释,语言-符号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与认识活动紧密联系的重要对象。因此,语言-符号就历史地、现实地、必然地成为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普遍的实证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语境与意义     
语境论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重要纲领,但对语境概念的考察还需要从意义概念入手。文章对语境概念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一种确定意义的限度、范围和条件"。对语境概念的理解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语境与意义、语境与真值、语境与结构、语境与解释。构建语境论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加强对概念的语义分析;加强对语境的文化-历史考察;加强对知识的情景分析。  相似文献   

8.
西方人文思潮深刻影响了逻辑经验主义有关反形而上学、统一科学和科学世界概念的理论与实践。对逻辑经验主义人文语境的历史反思表明,科学哲学与人文文化的积极互动能为科学哲学的发展增添更多动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追踪研究了2007年-2008年国外语言哲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在2007年,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二维论之争、韦斯坦的指称论、语境论和语义的最低纲领论、关于布兰顿语言哲学的争论、意义的自然主义和含糊性问题。在2008年,值得关注的问题则涉及指称论、成真条件最大论、语义学、语境论以及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所谓的晦暗语境是指那些使得经典逻辑中与外延相关的同一替换定律失效的语言现象。由于这一语言现象的出现被归因于经典逻辑的外延性原则,因此由蒙太古、卡尔纳普等学者所创立的内涵逻辑才被应用到对晦暗语境的解释中来,以刻画表达式的内涵。而文章将在蒙太古内涵逻辑及其新近发展的基础上说明该理论在解释晦暗语境问题上的局限性并尝试利用性质基始论对现有的理论做一个改进和修正,即不再将个体看成处理内涵问题时不可再分的基始对象,而是要进一步分析个体的性质以说明晦暗语境的出现机理以及解释方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学科动态发展观,应用生命周期理论、技术创新非线性发展理论等理论方法,结合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对新兴学科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把学科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孕育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蜕变期,并构建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为核心指标的学科生命发展评价指标,从而建立新兴学科生命发展评价二维坐标系,提出坐标系可划分为三个区间,即“石墨烯区间”、“生物材料区间”和“云计算区间”,分别代表新兴学科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引入时间维度,形成学科生命发展评价三维坐标系,从而构建一种能够对学科动态发展进行描述的量化模型,即学科生命发展路径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科研大数据治理在促进科学发展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是提高治理能力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而突变是科研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现象。研究突变状态下的科研大数据治理过程有助于解决系统封闭、数据壁垒等问题。[方法/过程]借鉴突变理论中的尖点型突变理论,以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内生域科研大数据为状态变量,系统内生域科研大数据引起的熵增和系统外生域要素引起的负熵为控制变量,构建科研大数据治理模型(GM-SRBD),并对其机理进行解构。[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科研大数据治理过程可看作一个以突变性、随机性为特性,以模型上叶"无序态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为基础,以实现模型下叶"有序态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为目标,以"预备阶—逐进阶—临界阶—突变阶"四阶段为治理过程,以"环境融合策略(E)—网络梳理策略(I)—文化多元策略(C)—规制完善策略(R)—技术促进策略(T)"(EICRT)为五位一体治理策略体系,从而促进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内外交融,并使科研大数据由无序趋于有序的动态治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A rereading of the American scientific literature on sex determination from 1902 to 1926 leads to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ndelian-chromosome theory after 1910. There was significant intellectual continuity, which has not been properly appreciated, underlying this scientific "revolution." After re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as of key scientists, in particular Edmund B. Wilson and Thomas Hunt Morgan, I argue that, contrary to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Wilson and Morgan did not adopt opposing views on Mendelism and sex determination. Rather, each preferred a non-Mendelian explanation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sex. Around 1910, both integrated the Mendelian and non-Mendelian theories to create a synthetic theory. One problem was the need to avoid an overly deterministic view of sex while also accepting the validity of Mendelism. Morgan's discovery of mutations on the X chromosome takes on different significance when se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bate about sex determination, and Calvin Bridges's work on sex determination is better seen as a development of Morgan's ideas, rather than a departure from them. Conclusions point to the role of synthesis within fields as a way to advance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refl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nthesis and explanatory "pluralism" in biology.  相似文献   

14.
科学理论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亚里士多德、赫歇尔、惠威尔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演绎模式反映了科学理论发展的累积性。笛卡儿、孔德和波普尔的猜想-反驳模式反映了科学理论发展的否证性。萨伽德的计算科学哲学模式反映了科学理论发展的认知框架变化。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结构模式反映了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最佳说明的推理”是一种依据假说给证据的说明程度来确定假说合理性的推理。它认为,理论在说明上的那种“最佳”状态描述了理论的经验适当性,即“最佳”的理论是趋真的,理论实体的预言空白得到了填充。这样,IBE既可被看做是对科学理论发明和科学推理过程的正确刻画,又被赋予了给由它所带来的结论以认识论上的保证,在科学实在论上具有重要的辩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产业变革快速演进,技术创新成为驱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和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何对前沿技术进行识别和预测,成为国家科技政策研究和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关注的热点。[方法/过程]以人工智能作为重点研究领域,首先以LDA模型进行技术主题抽取,并结合K-means算法进行专利文本聚类;在此基础上,以Z分数表示技术主题创新度,以Sen's斜率估计技术主题授权趋势,两个指标结合形成技术主题前沿度并将二者映射到二维空间,识别前沿技术主题以及划分技术主题类型;再,计算前沿技术主题的新颖度和关注度,二者融合形成技术主题趋势度指标;最后,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法对前沿技术主题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结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主题有“智能家居”“电动汽车”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其中“智能家居”在未来3年的发展呈下降态势,而“电动汽车”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478位博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超过70%的被调查者对学术论文代表理论研究水平、学术期刊存在品质差异、期刊品质与刊载论文的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持认可态度。在独立认知评价模式下,学者的理论研究水平往往因其在低品质期刊发表论文而得到较低的非正式认可度;在比较认知评价模式下,该非正式认可度主要由论文的质量决定,与论文数量没有关系;认知评价模式对部分类型学者理论研究水平的非正式认可度有显著的影响。此外,调查还发现:研究方向聚焦与发散孰优孰劣的评判标准因被评价者所处不同的科学社会层级而不同。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提升理论研究水平非正式认可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知识联盟中的知识创造机制:BaS-C-SECI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经典的知识创造过程模型(SECI)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巴系统"的概念,并从组织学习的视角和冲突的特质框架理论出发,建立了知识联盟的知识创造模型--BaS-C-SECI模型,初步揭示了现有理论"黑箱"的内部"奥秘",较好地解决了联盟知识创造的理论模型和实际活动不符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资基础,其效用至关重要。依据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维护不足和资金短缺的现状,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构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的合作收益共享模型;深入分析努力水平与抵押率、设备折旧收益率和收益分配比率之间的影响,探讨努力因素在科技资源共享中的协调作用;最后结合努力因素分析和数值分析,从“人”、“器”、“财”、“制”四个角度探讨了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元极学民现代思维形态静态,动态观相结合,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自组织理论进行新诠释,所表露的深刻性和前瞻性及其特色,较客观地回答了事物能产物自组织的实质和运化规律,其与现代系统观用序,熵,信息,生命等概念所展示的自组织理论,虽还存在着学术层次上的某些差异,但表述上有同一性,通过回眸科学自组织理论的形成,并初析了其方法论后认为:对信息主导及思维形态的一致认同,将是两者唯象结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