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翟少臣 《教育》2014,(9):14
正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日益加深,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教育对培养人的重要性。所以,加强保护环境的教育也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基本的环保素质,使每一个学生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家——地球,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她"。那么,如何加强环境教育、创建绿色环保校园?统一认识,加强管理笔者所在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国家  相似文献   

2.
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衡阳市八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态度、知识和行为等方面了解目前中学环境教育的效果以及现阶段环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果显示,目前学校尚未形成浓厚的环境教育氛围,家长未能成为学生环境教育的主讲教师,学生没有普遍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为此提出了确立"绿色学校"的建设目标、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体系、积极开展活动性环境教育实践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马辰芳 《时代教育》2012,(23):249-250
倡导创建绿色学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提高环境教育水平和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要准确定位,加强布置,做好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本文以交流研讨环境教育方式方法,丰富绿色学校环境教育内容,不断提高河南省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水平,积极推进全民环境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初衷,结合工作实际,就河南省绿色学校创建谈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沈彦 《广西教育》2007,(7B):25-25
在我国,环境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在全国纷纷开展起来,语文、政治、地理等多个学科也渗透环境意识教育。然而很多只是注重形式,注重环境卫生和美化环境,却难以深入环境意识教育。在中学的各主要学科中,化学可以说与环境保护的话题联系得最为密切。因此,化学教师对学生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使命。化学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加强环保意识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环境素养提高将产生积极的作用。绿色校园文化为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实践平台,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了更好的发挥绿色校园文化的环境教育功能,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坚持以综合通识性课程为主,发挥校园景观文化辅助教育功能;2建立以奖惩结合的行为文化,推动绿色环境行为养成;3积极开展环保义工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环境社会责任感;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发挥其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环境教育使命的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环境教育经历了从单纯的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从渗透式课程到独立式课程、从绿色课程到绿色学校的发展历程。在肩负环境教育使命的背景下,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有着以下新的目标:一是满足为中学独立式环境教育培养专门师资的需要;二是为满足大学环境素质教育和中学渗透式环境教育需要积极建构绿色校选课程体系;三是通过加强围绕绿色课程改革和绿色科研厦其实践的地理科学重点专业建设,推动绿色大学的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7.
绿色教育是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教改浪潮已凸现了环境教育的生命活力。我们通过“绿色家园建设与幼儿发展的研究”,可将幼儿园绿化美化的功能升华为环境教育的价值取向,成为幼儿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化学教学入手,将绿色化学思想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中,用绿色化学的理念研究和设计化学实验,从加强环境教育、加强“三废”回收、处理等方面探讨了对学生绿色化学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领域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界的公识,这其中,中小学的环境教育被摆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绿色教育主要是通过把绿色环境教育工作与学校课程结合起来,把绿色教育融入到学校课程之中,融入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之中。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是新世纪全球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它涉及整个教育过程的变革,绿色学校的创建是环境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澄清环境教育概念的误区,理解环境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绿色教育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本文着重对师范院校创建"绿色高校"的过程中,学校后勤加强对师生进行绿色教育和服务,把绿色服务工作人性化、人文化、科技化,使广大师生从关心环境、为了环境,到把绿色理念内化为自觉的具体的环保实践活动,以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绿色化学是随着环境问题而出现的高新科学技术,是实现污染预防的重要科学手段。环境教育是中学化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绿色化学教育可克服当前中学化学教育中有关环境教育存在的不足和弊端。  相似文献   

13.
《教育导刊》2005,(7):F003-F003
广州市东环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环境教育和环境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该校本着“增强环境意识、树立人文精神、培养环境行为”的办学理念,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之中,树立“三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境教育思想,形成了“以德育活动为主线,结合文明行为、勤俭节约教育,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环境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建设的加强,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绿色低碳理念已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建设一个国家的生态文明,不仅要靠哪些组织、哪些部门,更要靠全社会的努力。然而,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5.
绿色教育一方面包括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包括促进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尊重学生的天性,顺应其发展规律,激发其创造性。绿色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在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发展造成威胁的前提下,崇尚绿色与自然环境,尊重生命及个性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幼儿园灾害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幼儿园绿色教育还处于起步初期,要达到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绿色教育阶段更需时日。未来一段时期,幼儿园绿色教育应关注三个方面:创设幼儿园绿色生态环境,营造和谐人文氛围,加强幼儿园、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资源共享式绿色教育。  相似文献   

16.
国外绿色教育简述: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教育界对绿色教育关注的日益升温,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教育理念和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国际上与我国绿色教育概念最接近的概念是环境教育以及稍后延伸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经过近几十年来各国教育者和一些国际组织的不断探讨和推动,环境教育(以及后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我们有必要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绿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总的看来,目前国际上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呈现出四大特征:一是各方普遍将教育视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二是在学校中注重环境教育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三是关注教师教育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要作用;四是将关注重心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延伸至自然和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保意识,树立环境观念日益成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学校实际经验从三方面探讨中学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校所在鳌江镇是浙南著名商埠和交通、经济、金融中心,在鳌江镇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环境教育与治理一时难以同步配套,学校周围的环境优化问题较为突出。1998年5月,我校绿色教育工程就全面启动。经过一年多来的教育活动与实验探索,初步构建起小城镇学校环境教育的模式框架,摸索了“全面渗透、自然结合”的教育运作方案,并取得了较好成果。一、环境教育的模式框架 1.目标定位——知识奠基,培养意识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借助教育手段,使学生认识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保护环境的方法,获得有关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对待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成长为21世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绿色教育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教育之范围,而更多的赋予了一种富有人性化的抽象意义。在此基础上,学校管理模式与管理思维也必将随之发生改变。本文对学校绿色管理从内涵、原则和意义方面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绿色教育源自19世纪的环境教育即野外研究与教学方式。历经前期环境教育的起步、中期环境教育的探索、后期环境教育的持续深化,现已进一步演化成为当代的绿色教育。现代绿色教育生态化进程的中心课题,即是绿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大学的应运而生。关于绿色大学建设的研究与讨论,当前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绿色大学的系统结构;二是绿色大学的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