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管理范式的确立及其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文斌 《科学学研究》2006,24(Z1):32-35
本文从科学哲学层面探讨了管理学范式的文化转向,分析了文化管理范式确立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根据。文化管理范式对管理学的方法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促进了对管理学文化性质的深入理解,促进了管理学多种研究取向和多元化研究方法的拓展与综合。  相似文献   

2.
首先界定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内涵和构成,并结合管理学的发展阶段对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管理科学化、管理学自身研究范式、中国管理情景这三个与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管理研究新范式——基于"设计科学"的研究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设计科学的管理学研究范式,开启管理学研究的新思维。借鉴工程学和医学的研究思路,通过进行多重案例研究,建立“实地验证的、切实的技术规则”,以此作为管理人员设计具体问题解决方案的参考模板。  相似文献   

4.
基于设计科学的管理学研究范式,开启管理学研究的新思维.借鉴工程学和医学的研究思路,通过进行多重案例研究,建立“实地验证的、切实的技术规则“,以此作为管理人员设计具体问题解决方案的参考模板.  相似文献   

5.
一书为情报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该书的研究范式创立了以知识为对象的知识经济社会管理的新模式,把情报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知识需求和知识管理的知识创新时代的前沿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从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出发,将管理理论划分为三大类:主要以程序和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管理理论、主要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管理理论、主要以组织为研究对象的管理理论,即管理理论的三维架构.随着复杂科学的产生,复杂科学与管理结合形成了新时期的管理思想--复杂科学管理思想,复杂科学研究范武将会是探索管理学研究的"元方法论"、走出"管理理论丛林"的一个重要方向.管理理论正在经历从科学管理向复杂科学管理的演进.  相似文献   

7.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和探讨组织及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构造、方式、方法的学科,其研究的范围涉及人员、组织、管理方式、经营方式这四个领域.从综述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进程入手,分析了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规则,揭示了管理学发展的脉络,分析了中国情境下管理的特殊性.当前中国的管理学研究相对薄弱,必须在充分理解和融合西方优秀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转型经济的现实,遵循科学研究的范式,进行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学理论研究,从而实现理论研究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出场是在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总结和评价基础上提出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学科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进行宏观探讨、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归宿不同而进行范式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实践活动范式等几个方面。但从整体上看存在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还是以“传统教育学范式”为蓝本、对“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的非此即彼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的阐释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以深化其范式研究,勾勒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内在逻辑及其具体演绎,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内涵,贯穿主线、问题域以及境界层次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论知识管理研究的范式二元性和知识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林青  潘春蝶 《情报杂志》2005,24(9):72-73,76
探讨了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二元性问题:信息技术范式和人文范式,及由此产生的范式冲突和融合;分析了人文范式下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等,认为利用科学计量学建立知识管理研究的“知识地图”,是知识管理研究整合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问题与中国传统科学范式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库恩的科学范式论来看 ,以元气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是构成中国传统科学范式的基本思想内核 ,它形成了中国传统科学中共同的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然而 ,由这种基本思想内核演进而成的中国传统科学范式 ,既有其合理性 ,也有其局限性 :合理性在于有利于中国传统科学的积累性和渐进性的发展 ;局限性在于从范式的原型遗传和原型控制方面否定了中国传统科学变革为近代科学的内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生态管理的产业生态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管理模式虽然能够暂时缓解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紧张关系,但是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而新兴的生态管理模式则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论证了产业生态学是生态管理范式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进而指出了产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是环境管理范式向生态管理范式转换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产业主导范式扩散下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业技术范式演进理论出发,结合实际高技术企业运营特点,研究了高技术产业主导范式扩散下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研究结果显示:在高技术产业主导范式扩散阶段,构建一个网络专有技术保护体系运营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运营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科技战略思想、战略理论、战略研究方法不完善、未达共识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对比研究,溯源并梳理战略思想的发展与演化,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应用领域的战略思想、战略理论的特征进行总结;研究提出我国语境下科技战略的内涵与特点,以及科技战略研究的6类范式:跟随创新的战略范式、政治主导的战略范式、场景牵引的战略范式、技术推动的战略范式、学界酝酿的战略范式、竞争驱动的战略范式,并提出涵盖6类范式的集成式科技战略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本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现代化范式为主要参照系,同时考虑到革命化范式的影响,考察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以此为背景主要展现了建国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本历史,并对这段历史做了分期。分析了与之相关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概念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5.
罗珉 《科研管理》2007,28(1):118-124
本文对超现代管理的起源、范式与方法论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评析。本文认为,对西方超现代管理应作具体分析,它们是以不同方式探究或表现当代西方的企业组织与管理特征,并揭示了西方现代管理学、管理的现代模式发展的内在矛盾与种种消极后果,这对我们是有认识价值与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未来营销大论战"中所提出的"营销范式转变"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本文首先针对管理营销理论内核中在观念层面与方法层面存在有不一致问题即"管理营销悖论"及其存在的原因进行了解析,并对欧洲营销学家所持的关系营销范式将替代管理营销范式提出否定看法,主要理由是管理营销与关系营销在范式特点上不具有对立特点,关系营销仅仅是对管理营销在方法上进行了改进。本文认为,因为反应营销与管理营销在构成营销范式的各特点上是完全对立的,因此反应营销才是管理营销之后新的营销范式。  相似文献   

17.
建构性技术评价:一种新的技术管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构性技术评价扩大了新技术的设计范围,其核心思想是围绕技术产生的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扩大设计过程能够并且一定可以得到解决,分析了这种技术评价范式的起源、内涵、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认为与传统的技术评价相比,建构性技术评价不仅仅是一种新形式的技术评价,而且是一种新的技术管理范式。  相似文献   

18.
赵生辉 《现代情报》2012,32(2):31-35
民族信息学(Ethno-Informatics)是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活动和信息现象基本规律的科学领域,研究范式的在学科建设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人、信息、技术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所面临核心矛盾的不同,民族信息学可以划分为"信息交流范式"、"信息处理范式"、"信息管理范式"、"信息理解范式"和"信息融合范式"。目前,我国的民族信息学研究整体上处于由"信息处理范式"向"信息管理范式"的转型阶段,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管理、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的基础设施平台、少数民族语言多媒体信息处理与共享、民族地区多语种信息服务的管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学科学术史梳理是一门学科理论研究中承前启后、有效整合理论资源的重要途径,对于揭示学科发展之来龙去脉、进展趋势,掌握学科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公开出版的情报著述进行历时性梳理和分析,全面考察1949-1999年期间我国国家安全情报学术成果,归纳其发展脉络与演变特征。[结果/结论]1949-1999年间,我国国家安全情报学术史可分为"基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研究、历史范式主导的描述性研究、国家安全情报学术研究转型"三个发展阶段,研究路径呈现"域外引进→域外研究→消化吸收"的发展脉络,研究内容表征为"零散史料→汇编史实→系统史论/理论"的演变轨迹。历史范式主导的情报史实描述是这一时期我国国家安全情报学术研究的主要特征,其理论成就集中于情报史梳理与情报理论体系建构,学科发展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学理化进程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