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4,(8):56-57
两年前我开始学习太极拳竞赛套路,我每天坚持练习太极拳,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深深地迷上了太极拳。最近我在练习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同时,也练习传统的陈式太极拳套路。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一段时间练完太极拳后,我总感觉膝关节酸胀,浑身疲乏、嗜睡。请问这种现象是练习太极拳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后出现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2.
名家信箱     
北京房山区刘理根来信:我是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尤其喜欢古典太极拳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有:“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对这一句,许多太极拳名家理解各不相同,我们也是莫衷一是。请问崔促三老师,您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相似文献   

3.
我初次接触太极拳是1962年,但系统学太极是1995年离休后开始的,目的在于健身。通过多年的学习锻炼,对太极拳的基本修养逐步加深了理解,也找到了一些实践的路子,取得了一些效果。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理解太极拳的基本修养就是“静,松,整,活”四个字,这不但包含中国传统的哲理,和医学的健身原理也是完全相通的。  相似文献   

4.
严翰秀 《武当》2014,(2):17-19
自从我学会打太极拳过后不久,我便十分注意收集和学习太极拳的经典著作。所谓太极拳的经典著作,是指那些在太极拳的历史上得到公认的代表人物和各太极拳流派的主要传人,在太极拳习练、实战与教学中总结而成的太极拳著作和文献等。有些太极拳经典我手上没有,太极拳朋友也会从外地为我购买或者复印寄给我,  相似文献   

5.
王本德 《武当》2007,(4):19-21
一、我是怎样练起太极拳的我是一名退休老教师,也是一个体育运动爱好者。从学校毕业,又进学校任教,六十余载没有间断过体育锻炼。不过以前练的都是一些比较激烈的项目,如蓝球、乒乓球、单双杠、长短跑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逐渐衰退,我也逐渐感到那种高强度的体育项目,对自己已不适宜,就希望找一种适合老年人强身健体而又不太激烈的锻炼方式。大约六十多岁的时候,看到有人打太极拳(那时我们这地方打太极拳的人还不多),觉得这项运动缓慢柔和,消耗体力不大而又能活动筋骨,很适合老年人,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开始学练太极拳。没有料到从此迷恋上了太极拳,太极拳也就成为我晚年主要的运动形式,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我开始练拳只是机械地模仿动作。后来在拳友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学习钻研,提高了理论认识,明白了动作的要领与含义,动作逐渐比较规范,又加强了柔功与桩功的锻炼,身体的柔韧性明显改善,腰腿也有了一定功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逐渐找到了太极拳的“感觉”,初步做到了心静体松、立身中正、上领下沉、柔中有刚,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节节贯穿、连贯一气,快慢相间、虚实分明、合开有变、舒展稳定。近年来,四肢开始发热发胀,有针刺感,这也就是“气感”吧!又配合动作,调整呼吸,用逆式腹呼吸,收吸开呼,随着小腹收放,内气鼓荡,口中不断有津液涌出。打起拳来,心静体轻,身心舒畅,兴致盎然,欲罢不能。从旁观者的反映来看,也觉得动作舒展优雅,赏心悦目,因而经常有人驻足观看。特别是人们看到我虽然年事已高,但身轻体健,精神矍铄,都称羡不已。这样无形中扩大了太极拳的影响,先后有二三十人随我学练,我也尽心尽力去教。能为推广太极拳,促进周围人们健康做出一些贡献,我也由衷地高兴。当然我心里明白,面对博大精深的太极拳,我还只能算一个小学生,仅仅接触到太极拳的皮毛而已。例如与人推手,一搭手,不是转换不灵,就是东倒西歪,破绽百出;心静体松、气贯全身、内外三合还都没有做好,更谈不到实战较技。可见,距离太极拳的真功夫,还很远很远。即使如此,习练太极拳强身健体祛除疾病的效果,在自己身上已有明显成效。确实感到只要习练一分,功力就长一分,健康也就增加一分。  相似文献   

6.
我出生在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温县,哥哥从小就在陈家沟学拳,所以我耳濡目染,对太极拳也很感兴趣。我从初中开始正式学习太极拳,而真正感受到太极拳的魅力,是读大学的时候。当我对太极拳的拳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后。  相似文献   

7.
我学练太极拳33年.太极拳在健身方面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练拳前是个多病患者.有肺气肿、胃病、脱肛、胃下垂、神经衰弱等病,据医生们说.这些病是不容易康复的,特别是肺气肿,根本好不了,可是我通过多年来打太极拳.不知不觉这些病都痊愈了。同时还推迟了我的衰老,有人叫我“年轻老汉”,这就是锻炼的结果。我自己也觉得不像78岁的年迈人,总有充沛的精力从事一切活动。  相似文献   

8.
周汇川 《武当》2000,(10):13-13
我练太极拳已有28个年头了。见过的高手名师也不少,但真正能让我体会到太极拳拳谱里所说的,理论在实际中能运用得很好的人,却仅有一二。前年我有幸在邯郸遇见了河南温县赵堡镇土生土长的王庆升老师,通过与他的接触,使我从他打的太极拳里真正  相似文献   

9.
武派太极拳,亦名武式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在上世纪60年代编写太极拳著作的时候,根据当时习惯叫的。在此之前,曾称李架、郝架、小架、开合架和郝派太极拳。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为文或著书都称某派太极拳,称某式太极拳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事。因为我多年来,对武术领域存在的宗派问题、论资排辈问题深感忧虑,遂站在强调流派、反对宗派的立场上,称武派太极拳,而且也符合流派的本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以前,我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练的;喜欢上太极拳后,觉得原来的观念是偏见。太极拳就应该由我们这些年轻人来继承。我去德国学习,春节联欢时,我们留学生要出节目,我表演的就是太极拳。当时大受欢迎,许多人来找我签名。当时我很自豪,有一种当明星的感觉。后来,我在德国也教太极拳。我感到,我是在传播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赵艳华 《精武》2010,(5):65-65
从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太极拳运动开始,我就同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小时候身体瘦弱,不爱运动,武术更是从未沾过边。我是个性格急躁的人,听朋友介绍太极拳是较好的健身运动,不仅可以祛病健身,还能防身御敌,我便耐着性子去学起了太极拳。很快学会了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经过近半年的太极拳运动,我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康了,焕发了青春的活力,我也越来越喜欢太极拳了。  相似文献   

12.
胡伟容 《精武》2003,(4):8-9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自幼喜武,十几年来修炼太极拳,年轻时学练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以及42式、48式太极拳、太极剑,近年来专修吴式太极拳、剑。  相似文献   

13.
木子 《中华武术》2004,(3):27-27
我是马虹先生《陈氏太极拳体用图解》《陈氏太极拳技击法》《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这三本书的读者与后学者。我喜欢陈式太极拳表现的劲力和刚柔相济优美的拳架风格。因此,我研究了陈派太极拳的历史。陈式太极拳强调技击时既要用意,又要用劲或力,当然,强调的是用阴阳相济的巧力(没有拙力、笨力、蛮力、直力,而是松活弹抖的整体力),“用意”或  相似文献   

14.
我是江西中医学院太极拳协会的会员,正在练习24式太极拳和陈式老架一路太极拳。我们没有高水平的老师,是自学自练,我每天坚持站桩和练习套路。现有如下问题望能得到老师的解答。  相似文献   

15.
张媛媛 《武当》2010,(5):39-39
我是来自河南焦作的太极拳热爱者,从小就练习不同流派的太极拳。经过十几年的习练,使我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了太极拳的多种套路。十余年来,我在省、市及国际太极拳比赛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在2005年和2007年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中,  相似文献   

16.
路迪民 《武当》2006,(8):29-31
我是跟赵斌老师学的杨式太极拳,但在太极拳史研究上,倒是顾留馨让我明白了许多。  相似文献   

17.
我的名字叫扎西。扎西,在藏语里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而我现在的吉祥、如意都是太极拳给我带来的,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有今天,全靠太极拳,全靠赵斌老师。”  相似文献   

18.
我学练健身太极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到90年代退休后,我又把学习太极拳与群众性的晨练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并将她变成自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终生相伴的“业余事业”,这就是我老年生活中的“太极梦”:愿太极、健康与同练的健身友常伴。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在1963年跟王锦程工程师学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理及其健身作用并不了解,“文革”后就忘光了。1979年后在热心友人的指导下学了一套“四合一”的48式太极拳,大大提高了我学练太极拳的热情,同时对进一步巩固24式太极拳和学习88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9.
严翰秀 《武当》2011,(8):27-28
对郑曼青宗师,过去我知道的并不多。随着大陆与台湾文化、太极拳交往的增多,我对郑曼青宗师的了解和认识逐渐深入。我深深地感到,在杨式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郑曼青老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杨澄甫宗师的杰出弟子,也是中国太极拳界的杰出人物。现在纪念他,对杨式太极拳的继往开来,对中国的太极拳进一步走向世界很有现实意义。现在将郑曼青宗师对杨式太极拳的贡献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徐言平 《中华武术》2006,(10):42-43
太极推手科学地综合了太极拳运动中的精华:棚、捋、挤、按。它将人体各部关节和各组肌肉的活动与呼吸相配合,吐纳养生,强身健体,进而可提高技击对抗技术。 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广泛开展,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高层次单练技艺的基础上,对练习太极拳推手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总结多年来学习太极拳的体会,我认为太极拳运动是先辈们在研究击打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练拳架的同时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武术以训练击打技术为重点,于是产生了太极推手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