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竞技体育的主体是运动项目,而运动项目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体育事业的发展.研究运用体育管理理论,对运动项目的管理体制进行回顾,总结出符合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发展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对坚持举国体制和在2008年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以及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体制运行的一种模式,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举国体制的本质与内涵进行辨析,并分析我国体育体制的运行机制,认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与我国实情不符问题以及由此产生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是举国体制本身所造成,而是我国举国体制运行机制不畅所造成,提出了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少年体育训练》2008,(4):F0002-F0002
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中国竞技体育在世界大赛中战胜强手、取得辉煌战绩的根本保障,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成就和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决策和支持,也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是我国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这种"举全国之力发展竞技体育"的体制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带来了举世瞩目的辉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原有体制的弊端也日渐明显。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举国体制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体育管理体制已不可能再完全适用,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只有做到体育管理思想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体育管理体制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管理目标从强调体育的政治功能向发展体育的多元化功能转变,举国体制才能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社会分化,胎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体育事业也不例外。相比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分化了的体育管理体制将实现国家依据法律法规宏观管理体育,社会微观办体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体育重大事件是分布在体育事业发展不同时段的热点。由于我国的执政特点和长期以来的"举国体制",体育事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点,体育重大事件是其体现。对体育重大事件的简析,可以进一步认识我国体育事业的特殊性,有助于体育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要客观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变化对体育事业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体育产业就是体育管理部门的产业的传统观念,树立体育产业社会化的发展观,丰富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的新内涵,遵循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中介市场在体育发展中的特殊市场功能。要加快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理顺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加速社会各种体育资源进入市  相似文献   

9.
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制环境、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消费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已具备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并提出:1)各级体育管理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树立新的体育发展观;2)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发展就必须坚持并完善举国体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否则不能谈跨越发展;3)完善体育体制和加强体育机制创新,增强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劲;4)拓宽体育事业发展的融资渠道,采取举国体制和体育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体育资金的投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举国体制是中国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但对于其坚持、改革和发展等诸议题备受社会各界争论.对于举国体制,我们必须坚持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和改革的眼光去审视它,在改革中坚持、在发展中完善,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赋予举国体制新的时代内涵,最终形成财政与市场双向驱动,政府管体育、社会办体育和个人参与体育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李雁  陈岩 《体育科学》2002,22(3):6-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举国体制逐步表现出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为了体育事业的生存与发展,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势在必行,作为体育事业一个重要层面的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立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是新世纪我国体育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分析了举国体制的历史沿革,并结合创建新体制探讨了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责任以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改革等问题.认为所谓的新型举国体制就是以国家任务和大众体育利益为最高目标,以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为核心,形成政府、社会、个人三位一体,财政和市场双轮驱动的体育事业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就在于找到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整合社会和市场力量,为体育事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举国体制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腾飞,与此同时,体育活动也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政府将会用更多的政策和力量支持体育社团以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通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重点研究了在举国体制下我国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希望对体育社团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及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依据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社会历史观点,对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通过举国体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体育强国建设不断被提及,在体育强国建设中政府职能与体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复杂关系.政府职能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面对新的发展时期政府职能将继续发挥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带有根本性的体育制度。这项行之有效的制度,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发挥了主要作用,也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重要内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50多年间,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上共夺得世界冠军1608个,创超世界纪录1087次(截止到2002年底),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大国,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为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实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竞技体育是人类挑战自身身体极限的社会活动,它不仅要求从  相似文献   

17.
重新认识体育举国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带动了体育举国体制形态相应的转变,复杂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复杂的体育举国体制形态.从体育举国体制运行的社会环境分析入手,归纳了当前体育界在认识体育举国体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分歧,分析了导致分歧产生的原因;对体育举国体制、举国体制,计划经济模式的体育管理体制,公共事务范畴的体育管理体制等概念做了辨析;区分了体育举国体制的个性特征与共性特征;对以获取金牌数量多少作为评价体育举国体制成效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最后提出,完善体育举国体制,建立类似于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体育举国体制启动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8.
谭建湘 《体育科研》2004,25(6):63-63
要客观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变化对体育事业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体育产业就是体育管理部门的产业的传统观念。树立体育产业社会化的发展观,丰富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的新内涵。遵循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中介市场在体育发展中的特殊市场功能。要加快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理顺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加速社会各种体育资源进入市场。为体育中介组织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使体育中介市场在推动各类体育资源的有序流动和有效配置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中国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以及备战伦敦奥运的需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对我国体育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未来的科学定位,是对竞技体育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理念、实施机制再次革新与重估的导航.在这种背景下,竞技体育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实施机制上应该继续保持并提高发展水平,坚持与完善"举国体制"、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走体育科技创新之路,加快融入国际体育社会和世界体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后奥运时代我国“体教结合”模式调整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京奥运会之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实施"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其指导思想表现出"重体轻教","体教结合"虽提出多年,但收效甚微;北京奥运会后,在继续坚持"举国体制"的同时,国家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运动员的身心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体教结合"模式必有很大的施展空闻,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将走向体育与教育有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