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骏飞  文妤 《现代传播》2007,(2):136-137
2006年12月15日至17日,2006年度"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2006 CHINACMC Annul Convention)在香港浸会大学吴多泰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与香港浸会大学媒体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相似文献   

2.
2006年网络传播研究成为我国新闻传播研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随着Web2.0时代各种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网络传播研究正在呈现不断繁荣的态势,其研究视野也因此更加开阔.本文概括了2006年我国网络传播发展的总体特点,归纳了这一年网络传播研究的整体情况,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2006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了2006年我国网络传播发展的总体特点,归纳了2006年网络传播研究的整体情况,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研究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传播路径和传播规律,为相关部门加强社会舆情信息监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在理论研究层面,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3个属性出发,对移动端和非移动端雾霾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进行对比分析;在应用研究层面,以新浪微博中雾霾话题信息为例,采用Java编程方式接入新浪网API开放平台获取新浪微博数据,使用Gephi软件及数理统计分析工具绘制有关图表.[结果/结论]揭示了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特点,验证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中的有效性,并为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为实践层面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监管提供了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2006年度学术期刊的回顾分析,从媒介形态、新闻理论、传播学、网络传播、新闻史、广播电视等六个方面综述了2006年国内新闻传播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龙源期刊网近1600种期刊的年度网络传播数据,我们于2006年12月正式发布"2006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榜(国内海外双榜)"(简称"2006期刊双百排行榜").数据始于2005年11月1日,截止于2006年10月31日.这是龙源期刊网自2005年首度发布"中文期刊网络阅读亚洲排行前100名"和"中文期刊网络阅读欧美排行前100名"之后,第二度将传统期刊网络传播的数据与排名公布于众.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9,(8):21-26
在社交媒体这一新兴话语表达空间中,公益传播力量在网络虚拟空间中重新集结和组合,新浪微博成为公益传播的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官方认证的公益机构的信息传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新浪微博平台上的认证公益机构为研究对象,以公益机构间的关注关系构建社会网络,通过对网络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指标进行测量,探索公益机构信息传播的网络结构和特征。研究发现:公益机构在线社会网络存在多中心的差序格局,公益机构传播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和马太效应,公益机构信息传播呈现圈子式的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8.
2006年12月2日,龙源期刊网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媒体变局中的期刊蓝海战略高峰论坛暨2006龙源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发布会”。本次论坛发布了“龙源期刊网2006网络传播国内外排行TOP100期刊名单”.并为上榜期刊社颁发证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为1.44亿,互联网已成为公众特别是知识分子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权利人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情况越来越普遍。2006年7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目的就是为保护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以鼓励作品的创作和规范网络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3,(20):46-49
本文从实证研究结论出发,指出网络传播依然存在中心;从技术历史的角度探究了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并分析了导致这种特征变异的因素;进一步论证了网络传播存在中心。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技术渊源在于其体系结构;因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影响,互联网在现实中表现为去中心化与中心化共存,即信息表达的去中心化与网络传播的中心化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近年来发生的影响力最大的40个网络事件为研究样本,选取其传播初期的前三个信息结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分析了网络事件空间传播结构在中心度、中介性、密度和子群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网络事件传播的空间结构模型——双核心式的哑铃传播结构,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到网络之中,网络媒介由此成为传播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进入到web2.0时代以后,网络媒介由于其自身的传播特性使得各种突发事件以及舆论事件得到近乎疯狂的传播.网络媒介不仅成为传播重大突发事件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成为了各种突发事件的滋生原.本文试图选取2006年到2010年这五年间的重大网络突发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网络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网络广告的口碑传播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潇 《新闻界》2007,(3):101-102
中国网络用户在2006年已经过亿,网络传播的影响力愈加强烈,网络广告由于本身良好的互动性和针对性越来越受到传播机构的重视,口碑传播方式利用网民之间的人际传播方式使讯息迅速扩散传播,广告专业人士应深入了解网络广告口碑传播的特点,利用口碑传播策略提升网络广告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专稿     
正编者按:本期专稿领衔穆广菊,女,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总编辑兼副总裁,全国第一家期刊网络传播研究中心——龙源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专家顾问,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系硕士生兼职导师。四川外语学院日本文学研究生毕业,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执教8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任外国人研究员2年、在加拿大约克大学执教1年。1988年在日本出版中国当代诗译著《亿万辉煌的太阳》,后来在国内发表和出版过比较文学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5.
陆晔 《现代传播》2007,(1):136-138
上世纪90年代初,Ithiel de Sola Pool(1990,P13- 17)曾将新技术的后果聚焦到下述范畴进行讨论:对人类行为的空间范式的改变;对言论自由的影响;对社会内聚力和个人性之间平衡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维系,因为新技术带来了“一种新的范式,在那里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地点,用全新的途径聚集”。相对于十多年前,今天的新媒介技术之“新”已不可同日而语,但Ithiel de Sola Pool所探讨的这些问题,依然是研究者关注的重心。2006年12月15-17日,由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香港浸会大学媒介与传播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数码传播与社会转型:中华社会及其他地区之经验”国际研讨会,再度将这些问题摆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2月7日至8日,来自大陆各主要新闻院系的负责人以及香港、英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共50余人,汇聚复旦大学,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学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5,(22):68-7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技术已经具备了先导性、战略性和广泛渗透性等特征,原本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已经不适用于Web3.0传播体系,传播主导权逐渐向以社群为中心的集体智慧转变,移动用户活动也愈加难以预测,传统的研究方法更无法适应复杂网络的社会行为分析。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计算的研究方法对集体智慧的典型应用——企业Wiki,进行用户行为分析和数据预测,发现复杂网络环境中的传播模式、发展规律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发展现状,提出了数字图书馆是网络文化的中心,是传播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参与网上文化竞争的中坚力量,阐述了数字图书馆在网络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2007,(3):64-64
由中央电视台央视国际网络(CCTV.com)前任负责人(时任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网络宣传部主任)刘连喜.历时三载潜心成的《新媒体论——CCTV.com的第一个十年》近日出版。全书共分六章,涉及网络传播环境、网络传播理念、网络特色、网络社会效益、网络传播化、网络营销和管理等方面,并附录了CCTV.com1996~2006大事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关于建立网络用户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对网络用户的研究也提上日程.网络用户学是研究网络用户的一门科学,它要研究网络用户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目的是加强网络传播研究,促进网络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