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个人和社会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响应是个人记忆、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完整地铭记历史,守护记忆,有必要围绕重大突发事件构建数字记忆.本文选取国外典型范例“9·11”数字档案馆,通过总结其在重大突发事件数字记忆构建方面的优势,从中发掘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许晓彤 《中国档案》2016,(12):68-70
专题数字档案馆概念界定 近年来,国外涌现出类似宇航数字档案馆、建筑数字档案馆、“9·11”数字档案馆等在某一特定题材的档案资源基础上建设的数字档案馆,国内也出现了现代文学馆、名人艺术馆等以专题组织档案实体馆藏的档案馆。然而,国内目前对这一类型的档案馆没有较为通行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进程对于人类记忆是双刃剑,信息技术在强化社会生活记录能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社会失忆现象,数字记忆成为新一代文化记忆。本文在简要爬梳数字记忆由来和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数字记忆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价值,归纳出多资源互补、多媒体连通、迭代式生长、开放式构建等特点,从目标定位、文化阐释、资源整合、编排展示、技术支撑五个方面提出构建数字记忆项目的架构和要领。本文还分析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记忆机构在数字记忆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原因,倡导图档博机构在数字记忆构建中拓展职能,增加活力。参考文献31。  相似文献   

4.
“社会记忆”理论为人文和社会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新领域,也对文化记忆机构(GLAMs)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由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主导的数智时代,“数字记忆”成为社会记忆的新形态和新常态,数智技术将以记忆媒介作为研究证据的人文研究推向了“数字人文”时代,包括“数智证据”在内的“多重证据法”成为人文研究的新范式。文章通过梳理“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和对人文研究、文化记忆机构的影响,透视“数字记忆”的理论开拓和实践创新,分析“多重证据法”在数智时代的新内涵和对文化记忆机构提出的新需求,试图定义何为“数智证据”以及文化记忆机构如何构建数智时代的“多重证据参照体系”,来回应时代的呼唤,并进一步反思图书馆在其中的定位和责任。利用文献调研、需求分析、案例调研、实践验证等方法,突出“数智证据”作为数智时代数字人文研究范式对人文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要贡献,并作出定义,同时构建了“多重证据参照体系”的技术框架,包括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算法基础设施建设和交流基础设施建设。以“上海记忆”为例,探索多重证据参照体系构建的方法和路径。从社会记忆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来看,单个、单种文化记忆机构所保存和传播的文化记忆是不完整的、碎片化的,图书馆在作为“知识中介”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作为“记忆宫殿”的责任,而在借助数智技术将服务过程中的“交往记忆”固化为“文化记忆”方面,图书馆具有天然的优势。图5。参考文献39。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图为元宇宙中“虚拟数字人”建立数字记忆概念模型和信息框架,包括“个体记忆”“家族记忆”“场域记忆”“文化记忆”“交往记忆”5个存在相互交叉互动关系的组成部分。称之为“记忆数字人”,目的是更好地彰显虚拟数字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文化记忆机构在元宇宙中参与构建和长期保存“数字记忆”并支撑人文社科研究提供参考。文章调研虚拟数字人发展现状,分析元宇宙中记忆媒介演变,展望元宇宙中记忆机构职能和业务变革,探讨“记忆数字人”模型在元宇宙中对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构建的作用、如何支撑记忆机构的服务创新,以及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6.
集体记忆是群体共同经历、传承和构建的回忆总和,也是国家、民族构建身份认同的关键。数字时代的集体记忆逐步摆脱空间区域的束缚,呈现以流动为核心的特征,“全球数字记忆”的概念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协同作用下应运而生。本文旨在厘清“集体记忆”理论在全球化进程与数字技术进步背景下面临的新问题、新场景,阐述“全球数字记忆”“全球数字记忆场域”的历史缘起及时代内涵,同时归纳其去时空、跨媒介、可视化的特点,旨在审视数字时代集体记忆实践的嬗变与发展,拓展记忆研究的方向,为数字时代的档案记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构建虚拟数字人的数字记忆概念模型——“记忆数字人”,设计其数字记忆产品框架,并从“个体记忆”“家族记忆”“场域记忆”“文化记忆”“交往记忆”5个部分设计虚拟数字人的数字记忆数据集。通过调研元宇宙社交平台和数字记忆产品现状,探讨基于个人数字记忆产品的设计与应用,包括进入元宇宙世界的个人数字身份认同、以个人为中心的交互体验产品。在这个频繁迁移的时代,该产品提供了一个构建个人数字记忆的信息架构,通过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映射建立个人数字记忆建构的虚实交互通道,在保持个人隐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个体数字记忆的范围,在元宇宙中构建新的数字记忆图景。  相似文献   

8.
元宇宙的诞生标志着虚拟世界从想象走向现实,人类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作为现实世界的延伸和映射,“虚拟数字人”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命形态的诞生。文章在虚拟数字人的数字记忆概念模型——“记忆数字人”的基础上,讨论元宇宙中“真人数字人”(也即真人“虚拟化身”)的数字记忆建构与数字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的建构问题。真人数字人是未来元宇宙世界中的行为主体,既具有现实世界真人的身份信息,也具有作为数字的虚拟化身可以不断更新和迭代的特征。当真人数字人相关的资源集和数据集在元宇宙中不断生长且作为其“数字记忆”被独立看待,并成为可保存、可追溯、可计算、可评价、可循证的对象时,真人数字人的数字身份也就完成了从“媒介”到“对象”的超越和转变,成为记忆数字人。尽管理想中元宇宙的世界里所记录的一切都可追溯,不可篡改,但实际上从源头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数字记忆的主体——人本身和社会就会对其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建构。无论如何,在元宇宙全新的记忆图景中,真人数字人的数字记忆将成为人类在数字世界中获取新的数字身份认同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责任重大. 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的“数字档案馆专题”刊载了《北京数字档案馆建设之标准体系建设》一文.文章从七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北京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的建设内容,确保它能够切实规范和指导北京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及相应的档案业务工作.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对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第一代大学生记忆”项目、“佐治亚州立大学记忆”项目、“拉丁美洲土著语言文化记忆”项目和我国重庆大学图书馆的“重大记忆”项目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建设与服务经验,并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记忆建设策略,即增强数字记忆建设参与意识,提升师生数字素养;确立以校园文化和学科文化为主题定位的资源建设方向;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吸收借鉴同行经验,完善数字记忆标准体系;破解版权和隐私困扰。  相似文献   

11.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视角,透视档案馆集体记忆建构的角色定位、行动策略与未来向度,既有利于促进档案记忆观的落地,又有利于优化相关主体行为实践。基于对武汉市区档案馆疫情防控档案管理案例的研究,发现档案馆在集体记忆建构中充当“本源性记忆素材的‘归集器’”与“全域性记忆图景的‘勾绘者’”角色,并运用了“‘全局性’谋划”“‘双面向’归集”“‘纳入型’叙事”等策略。在面向未来的实践向度方面,档案馆应当:秉持大资源观,体察社会刻写的“记忆微光”;深化数字赋能,捕获网络空间的“原生资源”;提升可通达性,丰富集体记忆的“呈现样态”。  相似文献   

12.
杨宝章 《档案管理》2021,(2):F0003-F0003
2020年12月22日,河南省档案馆馆长李修建应邀到濮阳市就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专题辅导报告,濮阳市委常委、秘书长惠康主持报告会。报告会上,李修建围绕"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省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本情况、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任务和思路"等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路径,为濮阳市和各县区数字档案馆建设明确了思路,指出了方法。他表示,重点要从"传统档案载体数字化、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建设制度综合保障体系、建设软硬件基础设施、数字档案资源开放共享、强化档案资源服务.  相似文献   

13.
潘震 《四川档案》2023,(1):29-30
<正>1引言档案馆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重要职责。《“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加速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这也是各级档案馆的重要建设方向。近年来,各级档案馆的数字档案馆建设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硬件设备、软件系统、数字档案资源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通过总结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情况,分析了现今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建议。2数字档案馆建设内容与特点国家档案局于2010年6月发布了《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  相似文献   

14.
邹伟农 《上海档案工作》2011,(5):M0001-M0001
上海市档案局申请立项的“城市数字记忆工程”项目于4月20日开工建设。市档案局馆长朱纪华在有关专题会上要求:一要充分认识项目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全力建设这项事关上海档案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15.
陕西档案     
《陕西档案》2012,(3):19-19
《档案学通汛》2012.3 《建设“中圈记忆”数字资源库的构想》 作者:徐拥军 当前中华民族面临“集体失忆”的危险,传承中国记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议国家档案局牵头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以档案为主、用各种形式记录和反映华人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供全民免费便捷利用的国家级、综合性的数字资源库——“中国记忆”。  相似文献   

16.
数字记忆的出现是为了应对数字时代记忆载体消失、记忆内容过载、记忆意愿降低所造成的“社会性失忆”危机。目前数字记忆领域强调采用数字技术加强记忆保护,主要聚焦于记忆载体与记忆内容方面的问题,却忽视了记忆主体——人的重要性及其所面临的困境。本文从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提取基础理论中的人本视角,构建了“人—记忆—技术”三位一体的数字记忆理论框架并探讨其演化趋势,针对未来的数字记忆实践提出了选择性激活、多样化采集、参与式开发、多感官呈现、情感化体验、创造式传播等启示,希望能为数字记忆领域提供多学科融合的理论创新发展路径,促进以人为本的数字记忆项目建设和发展。图2。参考文献57。  相似文献   

17.
灾难记忆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和传承灾难记忆有利于从中学习反思,提高防灾意识,推进社会突发灾难应对机制的建立,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是构建灾难记忆的重要方式。以文件连续体理论模型为分析框架,探索日本震灾数字档案参与灾难记忆构建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灾难事件数字档案的建设情况,从加快灾难记忆构建、完善资料收集、促进多元主体共建、加强档案资源利用四个方面对我国相关工作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以来,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日益成为智慧城市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国家和所在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政务网、互联网以及各类网络资源,搭建网络化、数字化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更大范围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与社会共享,已成为新一轮数字档案馆项目的建设重点和目标。本文以绍兴市档案局组织开展的“面向用户的区域数字档案馆资源集成共享模式研究与平台设计”科研项目为例,就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共享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求教于广大同行。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我市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确保“智慧北京”目标下北京数字城市记忆的留存延续,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领导决策、服务部门管理、服务社会民生,推动北京市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北京市档案局(馆)(以下简称“局(馆)”)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继实施“全面数字化”战略后,又进一步提出建设“区域性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当前考察集体记忆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进路呈现出“重文化、轻交往”的趋势,人际讲叙、家庭叙事、社区传播等集体记忆产生与流通的中观层次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本文以数字联结传播环境下的新记忆生态作为分析框架,结合情绪的社会分享理论和“假肢记忆”概念,主张考察社会技术、记忆主体和行动者参与记忆重建的多元实践,以个体记忆为基点,通过家庭记忆、社区记忆的人际和群体传播,缝合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之间的理论缝隙,为勾连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的集体记忆研究提供可能的理论资源和未来议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