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春雨 《山东教育》2006,(12):60-60
就历史和流传的作品而论,中国称得上是一个“文学大国”,但我们并没有解决好文学的“质量”问题,而且逐渐断裂了千年的文化传统。换句话说,文学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是体验而不是技巧,文学主要解决的,不是文字组合的能力,而是语言感觉的能力。误入歧途的语言教学方法使学子们满怀热忱而来,浑浑噩噩而去,难怪他们像无数普通人一样疑惑: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是文学的基础,当然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文学语言的积累,学生将常常处于“有口难开”的“失语”状态。有所感觉、感触、感悟但表达不出、表达不清,更妄论表达精彩。作文的语言并不是普通的日常口语,它讲求文字性、审美性,因此需要学生的注意积累和努力创造,我们总是鼓励学生背诵积累好词佳句、名言名段,以丰富自己的“作文语言”,充实“语言的弹药库”。这当然是很必要的,但作文不是靠“背”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文学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语言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就没有理解,而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掌握新知识。文章在对大班语言活动“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多次研磨的基础上,提出语言活动中支持幼儿“文学想象”学习的“三计”,即引、忆、诱,在三者相辅相成、循环交替使用过程中,提高幼儿的文学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4.
想成功,有“野心”才行在生活中,如果你形容一个人有雄心,那就表示他很有抱负,他会很高兴。如果你形容一个人有“野心”,那就表示这个人占有欲很强,好像要抢走别人的东西似的,他会很不高兴。自古以来“,野心”在多数情况下是个贬义词。不过,现在有心理专家研究表明,“野心”是成功的关键因素。“野心”到底靠什么建立,为什么在对待事业上,有些人充满“野心”和活力,而有些人则没有?“野心”是如何形成的美国《时代》杂志加拿大版日前刊文提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迪安-斯曼特研究发现“,野心”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人类通过拥有“野心”,可以有力量攫取更多的资源。当然,也必须承认“,野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个“零和游戏”:你多占了资源,别人所拥有的就少了。根据这种说法,大家应该都有“野心”才是。但事实上,人与人在“野心”方面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引起了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学者的关注,他们力图从家庭出身、社会影响、遗传及个体差异上寻求答案。从家庭出身来讲,出生在穷人家的孩子,要为生存而忧虑,可能与生俱来就“有野心”,但也不排除悲观失望,不思进取者。在富裕家庭长大的孩子,可以获得的东西虽然很多,但也有懒惰、挥霍无度的人。总之,...  相似文献   

5.
教坛末了情     
走进新世纪,每一个人都有新打算。青年人憧憬未来,要寻找多彩的梦;中年人攒足了劲,准备大展宏图;而我却到了退休的年龄。离开站了40年的讲台,心里真有点不是滋味!我年轻时,虽然是师范学校毕业生,可我的初衷并不是当教师。初中时就酷爱文学,幻想将来当作家,但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初中毕业时只能报考公费的“克山师范学校”。考入后,为了圆作家梦,我拼命学习语文,废寝忘食地阅读语文书刊,至于其他学科,根本没心思去管。不料我的“野心”被班主任贾老师发现了。一个晚上,他找我在操场上谈心。他说:“想当作家不是没有可能,…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都应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这是审美能力形成的基础 ,因为“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审美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与语言有关。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 ,从内容上看写的是雪 ,但形式上没有一字写雪 ,因为有了“忽如”二字 ,这就使它后面的内容成了虚拟。诗句的意义来源于它的语言组合。现在的语文教学 ,很注重认知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而不注重审美性阅读情趣的培养。老师侧重语言知识、语言辞典意义、语言规则等语言研究性学习 ,内容上侧重社会意义、思想意义 ,还是过分…  相似文献   

7.
“文学”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乡土”一个不变而永恒的归依。将“乡土”寓于文学之中,沈从文虽不是独创,但这确是全新的……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应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是审美能力形成的基础,因为“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审美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与语言有关。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从内容上看写的是雪,但形式上没有一字写雪,因为有了“忽如”二字,这就使它后面的内容成了虚拟。诗句的意义来源于它的语言组合。  相似文献   

9.
“文学语言”不完全就是文学作品的语言。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内容,“文学语言”实际上可以宽泛地理解为“文学性语言”。科学作品中可以有文学成分,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们可以说,梁衡的《晋祠》是实用的说明,但又何尝不是文学?我们可以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是文学作品,但它更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按照后现代理论家所持的“文学性扩张”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汉语是原子主义的,是流块建构的,但汉语的这种“流水”格局并不是“数碗数碟”。没有形式不等于随意,没有形态不等于落后;直觉不意味着无理性,具象不等于纯自然。语言的主体性和人文性是类型学的基础,而不是语言优劣论的论据。  相似文献   

11.
部先军 《山东教育》2003,(14):29-29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艺作品不是陈述概念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同进入文化界的青年突击队员谈话》)。高尔基这句话主要指文学作品要描写出活生生的人物、景物,但也可借用它来说明语言的形象化问题,以指导初学者学会驾驭文学语言的能力。因此,对作为“第一要素”的文学的语言,首先强调的应该是它的“形象性”,其次才是简练。语言简练是使文章简短的手段,但是,如果一味片面地追求简练,甚至因字数的约束而放弃必要的铺陈与渲染,从而使文章失去了应有的艺术魅力,这显然是舍本逐末。文艺作品与一般说理文章不同。…  相似文献   

12.
电大的非中文专业的学员没有能继续较为系统地学习语文,不能说不是一种欠缺。而从现在电大许多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和文字能力来看,以及从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给电大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是十分必要的。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达到较高造诣却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的。  相似文献   

13.
汉语言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像数学、物理、化学一样给人理性思维的空间,让人漫步在科学、严谨、系统性强的世界里。但它又不是纯粹的科学,语言学里的规则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约定俗成的,不管是国王还是乞丐都没有能力改变人们使用的语言。然而它却不是难以把握的,它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之间,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接触到的文字之中,像“鸭”这个词,当你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它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真正内涵:“鸭”的语音形式“y”和它的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鸭子是因为它的叫声而得名。和汉语言相比,汉语言文学的规律性不是那么强,它是一门纯人文的学科…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学用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正所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而学好语言绝非一朝一夕、简单轻松的事情,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经历,没有千锤百炼的精神,要筑就语文学习的大厦,提高语文素养,就永远只能是海市蜃楼。也就是说,学好语文,除了走积累语言这条路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文艺学作为一门科学有科学的文艺学与文学的文艺学之分。但从整个文艺学的知识构成来看,它一方面不可能成为达到完全认识“文学”的科学;另一方面还导致知识与文学创造能力的分离,因此文艺学不能成为“学”,而应通过“审美意象”的体悟,获得文学的本体存在─—诗性。体悟文学(不是学文学)是获得诗性、拥有文学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展开是伴随着对“女性文学”概念的讨论而开始的,对“女性文学”概念的争论延续至今。对“女性文学”概念内涵的争论,不是混乱的、苍白的没有涵盖力与阐释力的空洞能指,它是我们文学史观念和思维方式、方法论变革的重要一步,“女性文学”概念的讨论为当代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维与阐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文艺学作为一门科学有科学的文艺学与文学的文艺学之分。但从整个文艺学的知识构成来看,它一方面不可能成为达到完全认识“文学”的科学;另一方面还导致知识与文学创造能力的分离,因此文艺学不能成为“学”,而应通过“审美意象”的体悟,茨得文学的本体存在——诗性。体悟文学(不是学文学)是茨得诗性、拥有文学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德育》2009,(12):65-66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野心”,指引着孩子们前进的方向,激励着孩子们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和伟大。而中国的孩子,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野心”却在慢慢地萎缩,一个小学生可能想当国家主席,一个大学生可能就只想混口饭吃了。探究之,这与中国的家庭教育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19.
蒋杰 《广东教育》2005,(4):48-49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要求教学评价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但从目前的英语教学评价看,只有终结性的评价,而没有“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的真实性评价。测试题过多地考查零碎的语言知识,而没有考查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尽管历年来都强调防止和纠正过分重视语法知识传授、忽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现象,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01年后,听力理解题正式纳入全国高考试卷,语吉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重视,但并没有使这一情况得到根本改观。主要原因是听力理解题由于其固有的局限,不能完全考察出学生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人生因“野心“而精彩!   我永远不会忘记高中时的恩师徐盛堂和我的一次谈话.记得那是一个晚上,徐老师专门留我在他宿舍里做伴.我们谈了很多,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关于“野心“.徐老师问:“春祥,你知道什么是理想吗?“一时之间我竟不知如何应对.徐老师沉稳而又坚定地说:“理想,说白了就是‘野心‘.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走一遭,总得给世界留下点什么.““野心“,在当时乃至现在都不是一个很好听的字眼,但越到后来,我越发感到徐老师贬词褒用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