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有的人擅长演讲,不一定能做学问;有的人做学问是名家高手,但走上讲台就未必是里手行家。名家上课,有的引人入胜,有的催人入眠;有的令人倾倒,有的令人生厌,林林总总,形形色色。这些趣闻仔细琢磨对人都是有启发的。 辜鸿铭清末国学大师。他在上课之前先和学生约法三章:(一)他一进教室,学生必须起立致礼;下课后,他先离去,学生再走。(二)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上课检查若背不出,不许坐,要一直  相似文献   

2.
马原 《语文天地》2015,(4):20-22
案例一(上课了,教师精神抖擞地快步走上讲台,与学生互致问候)师:上课伊始,我先做一个随堂调查,喜欢小说的同学请举手。(没有学生举手)喜欢诗歌的学生请举手。(依然没有学生举手。教师此时略显尴尬。他转身在黑板上书写了本课的课题“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太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的一首诗。请大家齐念诗题。(学生齐读诗题)(教师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生平  相似文献   

3.
寻找转世岛     
<正>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漫无目的的在大街上一边往前走,一边骨(gu)碌(lu)碌地踢着一个绿色的塑(su)料(liao)盒。上午十点多钟,这时间,应该是学校上课时间,他是迟到了?还是逃课了?路过的人, 看看他身上那蓝白相间的校服,知道他是学生。但不知道他是哪个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哪个学校的学生,都应该进校上课,不应该在马路上乱逛。他不想去上课,枯(ku)燥(zao)无味的课,一点  相似文献   

4.
凡英 《成才之路》2011,(16):99-I0016
辜鸿铭:这个清末国学大师,在上课之前先和学生约法三章:(一)他一进教室,学生必须起立致礼;下课后.他先离去,学生再走。(二)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上课检查若背不出,不许坐,要一直站到下课。(三)能受得住约束的听课,受不了的可趁早退堂——如此做法。现在的大学教师一般不会这么做,中学教师一点也不敢这么做。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种艺术。有的人擅长演讲 ,不一定能做学问 ;有的人做学问是名家高手 ,但走上讲台却未必是里手行家。名家上课 ,有的引人入胜 ,有的催人入眠 ;有的令人倾倒 ,有的令人生厌 ,林林总总 ,形形色色。这些趣闻仔细琢磨对人都是有启发的。辜鸿铭清末国学大师。他在上课之前先和学生约法三章 :(一)他一进教室 ,学生必须起立致礼 ,下课后 ,他先离去 ,学生再走 ;(二)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 ,上课检查若背不出 ,不许坐 ,要一直站到下课 ;(三)能受得住约束的听课 ,受不了的可趁早退堂。他要求虽严 ,但讲课诙谐幽默 ,古文烂熟于…  相似文献   

6.
我们学校里有两个学生,尽管每天按时来上课,可是很少进教室。在这儿先跟大家说说其中的一个学生。他姓史,上五年级了,可他有哪个年级的知识水平却让人说不太准。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两个例子吧。一次我去三年级上课,见他在校园内溜达。想着他这样闲逛,什么也学不到,还不如  相似文献   

7.
笔者日前有幸观摩了魏书生先生的一节语文公开课,他的“商量”教学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天上课,他借用的是西安某中学初一学生,讲授的是高中课程《(诗经)二首》中的《硕鼠》。上课伊始,他见学生未唱歌,便问学生想不想唱歌,学生回答不想唱,他便说尊重大家的风俗习惯,不想唱那就不唱。然后他说,自己在盘锦所带的班,上课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站立着,老师出一作文题,学生口头作文,  相似文献   

8.
在民国文林中,闻一多的烟瘾是很出名的。他的学生曾回忆,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闻一多上课的时候他手执一缕绵绵不绝。只见他身着黑色长袍,昂然阔步进入教室,先掏出烟盒向学生笑着问:"那位吸烟?"学生们笑而不接,他就自己点上一支。慢慢打开那一尺半大小的  相似文献   

9.
片断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离上课还差2分钟,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生(高兴地齐答):好! 师:我们每天早晨起床,要先穿袜子再穿鞋,晚上睡觉呢? 生(齐答):先脱鞋后脱袜子。 师:某大学生放假回家,先乘火车,再乘汽车,返校呢? 生(笑着齐答):先乘汽车,再乘火车。  相似文献   

10.
王惠君 《班主任》2004,(7):30-31
对于王小兵,我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刚到学校就听说了他的许多劣迹:上课捣乱、逃学、撒谎、顶撞老师等,老师们谈到他都摇头:"这种学生,谁碰上谁难受!"他现在是高一(6)班的学生,是学校有名的问题学生,从校长到任课教师,都对他无可奈何,工作做了不少,就是没有好转.看着任课老师们那"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我暗自庆幸他不是自己的学生.可是万万没想到,最终我和他还是"聚"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1.
片断一:上课伊始,教师先从了解二(1)班学生在假期参加音乐、美术等兴趣班情况着手,让其中一小组同学上来在自己喜欢的项目下贴上写着自己姓名的  相似文献   

12.
小朋友,今天上课老师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我把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名字告诉你们。(出示卡片)他叫李白,你们有谁知道,李白是哪个朝代的怎么样的人物?(生:他是唐朝诗人。)对!李白是我国唐朝的一位诗人,他现在要是还活着的话,要1280多岁了。今天王  相似文献   

13.
一、基本情况张华(化名),男,高一(6)班学生。平常爱违反纪律,犯小错误,自控能力差,上课时总是管不住自己,上课经常说话。我发现他在学习上存在拖延、等待的坏毛病。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翻书包找东西好像成了一种习惯,上课回答问题好举手,但叫起来却不知回答什么。甚至动歪脑筋,课间跟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勾肩搭背,搞关系。所以上课一拿到题目,不是想着我要快点想、快点做,而是磨磨蹭蹭地拖延时间,一到下课  相似文献   

14.
一、游戏导入 ,调动情绪师 :同学们 ,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通过游戏 ,调动学生的兴趣 )现在大家随着老师的指令开始行动 :把两只手平举 ,绕过头顶 ,然后 ,把手叠放在胸前。好 ,我现在要问大家 :右手放在左手上面的同学有几个 ?左手放在右手上面的同学有几个 ?(大多数学生配合默契 ,且非常好奇 )师 :据说有个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研究 ,他发现左右手的叠放顺序与一个人的成才有密切关系…… (学生产生了好奇 )大家猜一猜 :他的结论是什么呢 ?师 :(课堂上一片嘈杂声 )我听见了 ,左手放在上面的同学的结论与右手放在上面的同学的结论是…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批评学生,如果批评不当,很可能就会发生“冲突”,这时你一定要冷静下来,在一种健康的氛围中正确对待“冲突”。   记得去年一个星期四,我到五 (2)班上课,走到教室门口,上课铃响的同时,上节语文也刚下课,我隐着一丝不快让上厕所的同学抓紧时间,其余同学拿出英语课本来先预习,这时语文课代表赵永祥却跑到办公室把语文作业本拿来分发。我制止说:“把作业本放起来,下了课再发,没听到上课铃响吗 ?”他撅着嘴回到座位上。后来趁我板书的时候,他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作业本且扔得教室里到处都是。…  相似文献   

16.
教师以教育学生为目的而写的诗歌,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像启蒙课本《神童诗》就是典型的成系统的“教育诗”。 二十世纪初期,徐特立在湖南长沙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他经常在办公室前廊挂一块黑板,一早起来,先在黑板上写一首七言绝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此种做法,在当时很受学生欢迎。(这些诗总称为《校园百咏》,今仅存十首)例如,徐特立本人平时上课有个习惯,总是爱用别的教师未用完的半截粉笔写字,学生笑他,他为此写诗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压强》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一节,我在上完这节课之后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觉得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就本节课做如下反思。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前,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两位旅行者通过一片沼泽地时,一人不幸陷入沼泽地的泥坑中,他越是挣扎越下陷,急得大叫"救命"。一边叫他"千万不要挣扎",一边趴在地上慢慢爬过去,借助一根枯枝将他从泥坑中拖出。请问:(1)他陷入沼泽地为什么越挣扎越往下陷?(2)他的同伴为什么趴在地上爬过去救他?(3)由此你得到什么科学道理?学  相似文献   

18.
李教授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教授,他是一位很让学生害怕的人,因为他能把生活中所有的事情(不论大小)都与学习联系在一块儿。他教的学生都很乖,生怕一不小心,被李教授拉去谈话。因为一旦开始谈话,他会和你从“蚂蚁和学习的意志”,扯到“南极企鹅与上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李教授上课也很有特色,每次上课都会在开始时做一个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与将要学的东西挂上钩。他说,这样能让学生记得牢一些。  相似文献   

19.
小组的约定     
正九年级上学期,休学生刘吉来到我班,一来就上课睡觉,不交作业。一周后,通过双向选择,他进入了第五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坐在一块)。上课,一趴下同桌就会提醒,还有一次副组长居然当众向科任教师报告了,他干脆上课不睡了,用他的话说就是"无法安然入睡"。可到第二周,他不交作业的毛病却又犯了。我把第五小组的所有成员叫到办公室:"这个事情怎么办呢,你们讨论一下吧。"组长说:"刘吉  相似文献   

20.
汲丛家 《班主任》2013,(11):55-55
有一次,我从教室窗户外看到一名男生上课使用手机,下课后便找他谈话。谁料他不仅拒不承认,还胡搅蛮缠地狡辩。眼见谈话陷入僵局,我只好让他先把手机放在我这儿,并说:“咱们都先冷静冷静,你什么时候想通了再来找我商量处理办法。”我为自己能控制好愤怒情绪并对学生进行冷处理而沾沾自喜。可两天过去了,他一直没来找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