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志》三十七卷,明熊相纂,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刻、有嘉靖间增补叶。半叶九行,行二十三字,注文小字双行,四周单边,版心上镌书名“四川志”,中镌各门名,如“布政司”、“经略”……,版心下镌叶码,上下书口间无鱼尾,仅间以墨线。全书顺序共计一千二百三十二叶,以地支为序,分装成十二册,各再首之卷端下镌阴文册序字。卷首正德戊寅  相似文献   

2.
所谓“黑口”,是指古书书口的一种款式。(《辞海》释为“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似不妥。线装晚出,古刻本在采用包背装甚至蝴蝶装时亦有黑口。钱基博《版本通义》说:“垂至明初,犹见蝶装,则有明初黑口本《元史》残册”。)古书在书口(或称“版心”、“中缝”)上鱼尾之上,  相似文献   

3.
近日,笔者将《水浒》卷首所引的邵雍“纷纷五代乱离间”一诗与《全宋诗·邵雍集》相校,结果发现在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为底本,以1975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等五种刻本为参校本之《全来诗》中,此诗题作《观盛化吟》,字句有不少出入,现录《全宋诗》作正文,而将《水浒》卷首引诗之异文(似为传讹)作夹注附入括弧中,建议今后出版《水浒》时,对此诗之诗题及文字出入作一注释; 《观盛化吟》邵雍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山川(江山)。寻常巷陌犹…  相似文献   

4.
李永华  安雪 《图书与情报》2005,(1):90-93,96
文章述析了明末遗民画家陈洪绶绘制的《水浒叶子》、与《水浒叶子》有关的。叶子戏。《水浒叶子》与《博古叶子》的异同。以及明代《忠义水浒传》插图本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5.
万历刊本“三刻五种传奇”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四十年代,郑振铎自陶氏处得署名“李卓吾先生批评”字样的“传奇五种”,其中《浣纱记》卷首附《三刻五种传奇总评》,自是始知有“三刻五种传奇”之说.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后又有《琵琶记》、《幽闺记》、《玉合记》、《红拂记》四种,是为“初刻”五部;此后三四年内又相继刊刻《荆钗记》、《明珠记》、《玉玦记》、《绣襦记》、《玉簪记》五部,和《浣纱记》、《金印记》、《香囊记》、《锦笺记》、《鸣凤记》五部,是为“二刻”和“三刻”.“初刻”五部时,书坊也许并无刊刻十五部规划,因销路好,才继有“二刻”与“三刻”,合计十部此谓广义上的“三刻五种传奇”.所含十五部传奇皆非李贽亲批,伪托者可能为叶昼一人所为.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的编辑主体意识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不仅是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家,他同样是一个主体意识极强的编辑大家。他刊刻的《水浒传》、《西厢记》和他的文学批评文字一起,在清代广泛流行,史料记载,“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今人只知有金圣叹《水浒》评本,前乎此有叶文通则无闻矣。”他的影响源于他对小说戏曲著作独具慧眼的重视和标新立异的分析,“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作者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画龙点睛,金针尽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说:“金人瑞批《水浒》、《西厢》,灵心妙舌…  相似文献   

7.
《静俭堂集》二十卷,十四册二函.明熊化著,熊兆登、熊兆行编.明崇祯十四年(一六四一)刻本.每半叶八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上书口题”静俭堂集”,中署卷第,序之下书口镌"吉水欧阳旦写刻".无钤章.书前有熊明遇,秦镛,熊化等序,无跋.  相似文献   

8.
《印存初集》四卷,明海阳胡正言(一五八四——一六七四年)篆。开花纸印墨拦格,上格朱钤印文,下格墨刷隶书释文,书口有“十竹斋”三字。此本是胡氏辑录为明末清初名流所刻名号、斋阁及成语等印章,共收印七百零八方,纸墨精良,钤印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本。卷首有周亮工、王相业、陈丹衷、韩诗、杜浚和钱应金等六人序文,卷末有彭源、吴奇两篇跋文。周亮工序文署丁  相似文献   

9.
对明人刻书,后人多有指责。清学者黄丕烈在《校元宋提刑(洗冤录)》中说:“明人喜刻书,而不肯守其旧,故所刻往往戾千古。”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七中说:“明人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如唐刘肃《大唐新语》,冯梦祯刻本为《唐世说新语》。”明监本《史记》,  相似文献   

10.
明万历刻本新刊礼经搜义《新刊礼经搜义》二十八卷,明余心纯撰。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三衢书林刻本。八册。半页十二行二十六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书口上刻“礼经搜义”。题“壬辰会魁敬若甫葵明余心纯著”。前  相似文献   

11.
叶氏广勤堂是元明间建阳著名书肆,刻书甚多。见于著录和现存的刻本中,最早有刻书家姓名的刻本是元天历庚午(1330)叶日增广勤堂《新刊王氏脉经》十卷,序后有行书写刻“天历庚午仲夏建安叶日增蒜于广勤堂“牌记。国家图书馆存原刊本,《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刻本影印,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3月也曾据此本影印出版。刻书家叶日增之名,仅此一见。  相似文献   

12.
最近翻阅有关国了监刻书的论著,发现对元国子监刻小字本《伤寒论》的两种不同说法。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版本编中说:“元代中央机关掌管刻书的有兴文署和艺文监。国子监刻书不多,《书林清话》卷四《元监署各路书院医院刻书》仅提到元裙三年(1088)刻小字本《伤寒论》十卷。”(齐鲁书社1991年版,  相似文献   

13.
华南师范学院李育中教授过去在《试积鲁迅之书》说:“有朋友颇羡慕我那本一九二六年线装印蓝色字的《痴华鬘》,但我却羡慕另一朋友那本金陵刻经处所印的《百喻经》,因为那才是鲁迅亲自‘施洋银六十元敬刻’的最早印本。”(《羊城晚报》,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在笔者旧藏鲁迅先生著译初版书中适有此二书,《百喻经》是初印本,而《痴华鬘》一书是鲁迅手书制签本。分别介绍于下。《百喻经》分上下两卷,收譬喻故事九十八则,是宣讲佛教大乘法的寓言性质的经  相似文献   

14.
清陆钟辉将元陶宗仪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并为四卷,刻于乾隆八年(1743),有初、后印之别。江春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用后印版重印。嘉庆初,鲍廷博据陆刻后印本影刻,校改18处,也有初、后印之分,后印本有补版和异文。晚清刻本多据鲍刻重刊,其中倪鸿本以鲍刻初印本为底本,扫叶山房本石印抄录倪鸿本,宣古愚本、王鹏运本和四川官书局本以鲍刻后印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15.
谈谈《古今书刻》上编的意义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曾将明高儒《百川书志》和周弘祖《古今书刻》排印问世。关于《古今书刻》,前有《出版说明》、叶德辉《重刊〈古今书刻〉序》;后有瞿凤起先生《〈古今书刻〉校记》六条,古典文学出版社辑《〈古今书刻〉叙录》九条,以及综合索引。这书的《出版说明》中说:“〈古今书刻〉所作的版刻与石刻的记录,对于目录学者和文化史学者,同样有很多用处。举例来说,都察院刊本记录中有《水浒传》,是小说史上有关这个版本的唯一记载。内府刻本中有《永乐大典》,为我们提供了《大典》曾有刻本(或者只是一部分的刻本)的线索。梧州府石刻记录了元结的《水井铭》,指出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事业,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以后,形成以雕版印刷术为主流的模式。经过长时期的应用普及,逐渐形成坊刻本、官刻本、家刻本三足鼎立之势,一直持续到清末。有清一代,民间书坊经营时间延续最久,刻书数量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要数继常熟毛晋汲古阁而起的席氏扫叶山房。因此,孙毓修(1871-1922年)在《中国雕版源流考》中说:“清时书坊刻书之多,莫如苏州席氏扫叶山房”,“贩夫盈门,席氏之书不胫而走天下。”谷林(1919-2009年)、汪曾祺(1920-1997年)都曾在文章中赞扬扫叶山房所刻书的贡献,并表示期待,有人能从中国出版史的角度调查扫叶山房的始末,写成一篇报告,记录下其“嘉惠士林”的贡献。如今,复旦大学博士杨丽莹这部拓荒性的《扫叶山房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的问世,终于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  相似文献   

17.
明代藩府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藩府刻本,历为世人所重视,被藏书家视为明代刻书之善本。明代藩府刻书究竟有几家,刻了多少书?现在无法有个明确的回答。先辈叶德辉先生《书林清话》中有明代藩府刻书一节,但所列藩府家数不多,所录刊书数量少且错误较多,故撰此文以补校之。  相似文献   

18.
在《一叶爱国诗选》中卢广绩老先生所写序言里,一再提到与一叶关系密切的荆有岩先生,在出版这部诗选时有幸此老尚在,当时任辽宁省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老先生听说《一叶爱国诗选》即将出版的消息,极为激动,亲自动笔写出题为《写在王荫南爱国诗词后头》一文,文称:“1932年余任华北财政特派员,一叶经卢广绩先生介绍任特派员公署秘书。时国难当头,一叶忧国诗歌常披露于《大公报》端,时称青年爱国诗人,盖名下无虚士也,”“更忧伤于国事,以致身体文弱,蔼然一书生也。”以后,又“致函介绍西安张汉公总部,经卢广绩先生引见汉公,一叶得蒙延聘入幕。”“一叶先生被捕入狱后,  相似文献   

19.
《楚国文宪公雪楼程先生文集》三十卷(以下简称《雪楼集》),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又因流传稀少,历来被各朝代的藏书家诧为奇秘,但其最早的刻本,究为元刻还是明洪武刻,一直是历代藏书家悬而未决的问题。此书作者程钜夫(1249-1318),元建昌人,本名文海,为避武宗讳,以字行。其集题“雪楼”,因郢州有“白雪楼”,故以名寓之,世称“雪楼先生”。官至翰林学士,生平在翰林台省最久,故文集中《玉堂类稿》多至九卷。延祐五年卒,年七十,追封楚国公,谥文  相似文献   

20.
尽管田虎、王庆故事成为《水浒》系列故事是比较晚的事情;但在增入《水浒》之前,田、王故事各自均有较久远的独立流传的历史;这由其文字、人物、套路之古拙可见一斑.即使在增入《水浒传》之后,田虎和王庆故事之间,以及田、王故事与《水浒》其他部分之间,都还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插增本”王庆故事中存在的人物性格不鲜明甚至前后不一、情节始末交代不完整等问题,实际上是早期白话小说的通病;由此也反映了“插增本”王庆故事之古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