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前几年,有人针对科技新闻报道枯燥呆板的现状,提出科技报道要“软化”的观点。后来还有人提倡写“社会科技新闻”,并作了可贵的实践探索。这些提法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科技新闻跳出传统的框框,不仅直接报道科技成果、科技政策、科技人物、自然奇观,还要报道与这些成果、政策、人物、奇观有关的人际关系、趣闻轶事,从而使科技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琳琅满目、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我赞成“社会科技新闻”的提法,这比笼统地提“软化”要好。事实上,社会科技新闻是早已有之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早先报纸头版经济、政治、外交“三驾马车坐天下”的格局业已打破,软新闻堂而皇之地列居头条也是见多不怪。这两年掀起的那股“增刊、扩版”风,说到底,是为给社会新闻、文化娱乐、市场行情这些从前多被忽视的报道内容提供更多的场地。新闻“软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一批有识之士,在进行经济、政治、外交这些硬新闻的报道时,也在试图改变以往的冷漠、训示面孔,站在读者的立场分析新闻事实,从读者的视角取舍新闻素材,寻找“硬”、“软”新闻的结合点,以与读者和睦平等地“对话”。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  相似文献   

3.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要使教育报道走进读者的内心,无外乎两种主要方法:报道中要有人;挖掘具体事实。报道中要有人我国新闻界一直提倡“新闻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报道里写人并不是专门报道人物,而是在报道中加进人的因素,从人的角度去写报道,突出人的活动、人的作用和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增加报道的人情味。  相似文献   

4.
搞好新闻人物报道,关键在于人物选择:它是决定人物报道能否成功的第一个环节。从人物报道的准备过程来说,一般要做两个“筛选”:一是从对社会的解剖中筛选人物;二是从对人物的解剖中筛选材料。“新闻的人物,人物的新闻”是这两个“筛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说,要通过筛选,将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人物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作为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和所要展示的内容。那么,又该怎么样选择人物报道的采访对象,怎样从对社会的解剖中筛选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呢?  相似文献   

5.
杨宪泽  张炜 《视听界》2002,(4):14-16
“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人物专题片是各地电视台都非常重视的一个栏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受众心理的改变,该栏目的拍摄难度越来越大。熟练运用人物新闻的软化和故事化策略,使人物访谈越来越流于通俗浅白,从而使主流意识在平面化、快餐化的节目中得到贯彻,这是目前人物访谈节目要超越的第一个难点。同时,人物新闻的软化和故事化,要求用“纪实”的风格来努力营造人物活动与真实环境的“现场感”,以贴近百姓受众的心理。但是这种努力往往会陷入记录与扮演、真实生活与表演因素、日常生活的显影与摄像机的在场之间的种种矛盾。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显然又成了目前人物访谈节目要超越的第二个难  相似文献   

6.
“社会问题新闻”这个概念,新闻学词典里查不到,传统的新闻分类中没有这一项。我这个观点的提出,一是受到文学中“社会问题小说”提法的启示,二是对这一时期新闻实践的总结。我觉得,从当前新闻界对这一类新闻的报道来看,把它们归属到“批评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社会新闻”中,其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广阔,后者是包容不下的.只能对这一部类新闻进行概括,单列一个新概念。一、社会问题与社会问题新闻社会问题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含义是“指那些对社会构成危害或成为社会负担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种病态表现”。我们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7.
一位朋友在地方科技报社供职。一次在与笔者谈起对眼下的一些科技新闻的看法,他坦诚地说:“一般而言,科技记者对一些重大项目的报道措词用得较为准确;然而对一些基层单位的一些项目鉴定评审会的报道,这里面的水分有时就很大。”如一些科技新闻,写起来动辄就是“国内首创”、“世界一流”、“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似乎不这样写就不足以突出该新闻的重要性。倘若细究,这些新闻事实恐怕离“一流、首创”差距甚远。要杜绝这种“注水”现象,笔者以为,首先是科技新闻记者必须要对该科技成果有准确无误的了解,对每一项你所报道的科研成果都要认…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科技新闻。这些科技新闻除珍闻和趣事以外,很大一部分由于新闻中的专业术语生僻难懂,可读性较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以为关键是要“软化”科技新闻的“硬”材料,将专业术语变得浅显易懂,让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更接近社会和读者。为此,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9.
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碰到的两个品种。有人注重事件性新闻的采写而贬低、反对非事件性新闻,认为它不是“纯新闻”,要把它“开除出新闻报道”之列。多年来的新闻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社会生活十分复杂,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受众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我们既要向读者提供突发事件的信息,也经常需要报道一些非事件性的新闻。当风起青萍之末的时候,当一个重大事件正在蕴酿过程之中、一切还是扑朔迷离的时候,当一些重大政策出台的时候,当社会出现了一些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时候,也正是非事件性新闻这一报道形式大显身手的时候。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通常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10.
有人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称之为“硬新闻”。这些“硬新闻”的显著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指导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这些“硬新闻”怎样实现“软着陆”,即寻求严肃的政治内容与通俗的形式相结合,使“硬新闻”的权威性、指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新闻由于理论性、专业性强,加上新闻本身受客观事物的制约,写作的难度较大,往往写得枯燥、干巴、狭窄,缺乏诱人的活力。要治好这个“常见病”,办法固然很多,但对教育新闻实行“软化”,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软化”就是用生活气息浓厚,接近性强的报道去代替那些生硬的报道。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避“硬”就“软”,选题趋向社会化 在当今教育改革大潮中,教育的内函丰富多了。我们应当把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去观察、研究教育报道,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突破似乎只有教育部门才会出教育新闻的观念。尤其是不少即使是写学校也都是一些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硬性报道,把报道面限得十分狭小。特别是当  相似文献   

12.
“新闻常新”,这是对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它不仅要求新闻报道的内容要“新”,要具有较强的新闻价值,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方式、语言、风格、写作技巧,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关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记者不仅需要报道有关国家政治、战争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报道科技、文化、人物等其它方面的内容。新闻报道题材的扩大带来了新闻报道方式和语言的大创新。为了让新闻  相似文献   

13.
我酷爱通讯报道工作,去年在市以上新闻单位发稿件160多篇。其中有的稿件荣幸地获了奖,但最大的收获是以下的四点体会: 一是树立超前意识,“抢”新闻要抓住具有指导意义的新闻,必须有灵敏的政治嗅觉。一年来,自己注意理论政策学习,努力掌握经济活动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动向;从而,在信息的海洋里,能够提纲挈领,抢到有价值、有分量的新闻。例如,县委为19个乡配备了科技副乡长,促进了科技与农业生产的密切结合。自己认识到:这一做法符合中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神,对  相似文献   

14.
科技报道ABC     
改进科技报道是当务之急科技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按题材分类的科技分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科技报道包括:党和政府有关科技政策的报道,科技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新成果的报道,科技工作的新经验、新问题的介绍,科技战线杰出人物的报道,读者感兴趣的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及科技趣味、珍闻的传播。狭义的科技新闻,仅指科技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新成果、新技术、新理论的报道,有人称之为“纯科技新闻”。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目前经济报道的生硬而言,经济报道的“软化”看似一个技巧问题,实则是一个视角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读者意识问题。由于我们赋予了新闻过多的职能,使新闻功能发生了一定的错位,而这种错位又被不同社会层面及其部门的功利主义所利用,导致目前的许多经济报道成为一种部门或机构工作操作程式的一种翻版,读来味同嚼蜡,读者望而生厌、这种又干又硬的经济报道一直是媒介头痛的一个难题。“软化”这类报道,实际上是如何寻找工作性与趣味性结合的最佳接D。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达到“软化”目的的途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有平民视…  相似文献   

16.
有人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称之为“硬新闻”。这些“硬新闻”的显著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指导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这些“硬新闻”怎样实现“软着陆”,即寻求严肃的政治内容与通俗的形式相结合,使“硬新闻”的权威性、指导性与可读性。服务性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宣传质量和效果,已成为各级党报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我们仙桃日报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7.
科技新闻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的信息传播。科技报道既包括对科学技术领域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包括对科技领域新近发表的理论观点的报道;既包括科技成果及其应用的报道,也包括科技政策、科技人物的报道。科技报道涉及科技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对科技成果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首先应考虑其社会效果,特别是对于比较敏感的社会问题,报道更要慎之又慎。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从而,把握住哪类新闻该发,哪类新闻不该发。比如,河北省一家报纸曾刊登了  相似文献   

19.
在重点报道上素以谋略和策划见长的《经济日报》,今春以来,以一组“‘开封’报道”首炮打响。它与“关广梅现象”、“铜陵醒来”等系列报道一样,带着时代深深的印迹,又一次走上社会公认的“新闻金榜”。使人们不能不对新闻实践中的谋略与策划加以探讨。长期以来,在新闻实践中,人们一直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实践里是否存在谋略与策划。有人认为,新闻报道贵新,只要新,有新颖的角度,新奇的构思,就必然拥有一定的读者群。这些说法,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新闻如何发挥其更大的价值来说。光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充分重视新闻的谋略与策划,只有这…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离不开写人,常言“有人则动,有人则活”,这给新闻增添了动感与活力,人物报道则是最集中的代表体现。目前,我国的人物报道已步入变革创新阶段。近几年来,国内一批以写人物为主基调的媒体迅速崛起.快速占领传播市场,赢得广大受众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