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德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道德精神的健康生长,但虚空宏大的德育目标,简单强迫的道德灌输,机械的道德考试,限制了积极道德思考,道德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逐渐萎缩,人难以在理解和领悟中凸显生命的本质和要求,生活远离了人自身,人也远离了真正的道德,人的道德情操得不到熏陶,人的道德智慧难以形成,德育活动中时刻存在着戕害人道德精神生长的危险因素。德育要回到它应该的状态,即回归生活本身,使德育主体的道德精神得到健康生长,拥有良好的道德生活。德育回归道德实践,回归人的道德生活本身,是克服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德育理念不能不涉…  相似文献   

2.
当前德育存在的基本问题是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灌输道德知识,脱离人的实际生活,其结果培养出许多"道德专家",而不是有道德的人.德育回归生活的意义在于关注人本身,造就有德性的公民.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德育回归生活价值,在当前德育的研究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旨在审视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其人性理念,实现德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是时代德育的核心。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主体性德育,进一步发展为主体-发展性德育。这样的德育是以后现代思维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为本体论的,即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本文提出以生活为本体论的德育体系:生活道德教育。德育要回归生活,生活与德育为一体。生活本身就是文化,是道德,是教育,是智慧。以生活场景和情境作为德育的生长点,德育就是人和生活场景或者人和情境的对话。生活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生活德育有自身的现实境遇,那就是世界、人和教育的技术化、机械化。教育回归生活,实际上就是回归人及人性本身,是教育领域的"人本主义"。生活德育论或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则是德育领域的"人道主义"。生活德育有自己的鲜明主题,而其主题就在于如何理解生活、道德与道德教育这三个关键词上。生活德育论实际上是德育的一般原理,什么时候我们不再强调生活德育论了,生活德育论也许才是真正实现了。但学校非生活化的严峻现实是对生活德育论的巨大挑战,这一局面如果不能扭转,生活德育论也许真的没有未来。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生活与德育具有本体的关系.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建构“可能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因此,德育就是生活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以道德的生活方式,自觉建构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6.
当前道德教育陷入了困境:一方面,传统的规训式道德教育和道德理想主义使当前学校德育流于低效;另一方面,在物质主义和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当代社会,道德虚无和价值多元使德育面临新的困境。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幸福是人人追求的,道德是通达幸福的手段,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回到生活本身,引导人过幸福生活。德育回归生活,是对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教育必须克服形式主义,追求无痕的效果。注重内容的生活化;必须关注情感体验,从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必须关注个人的生命经历、感受与体验。发展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融合,增强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何勇 《教育导刊》2013,(11):71-73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一直是社会十分关注的教育问题。但是,目前德育的实效性却不那么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目标“高大空”,脱离生活实际,比较理想化:德育内容只关注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对学生道德能力形成过程的关注;德育方法陈旧,重灌输轻体验、重防范轻赏识、重说教轻实践,难以走进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与互补 ,主导要素是对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培育与发展 ;其二是增强综合性与实践性 ,整体构建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实践活动体系 ;其三是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 ,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德育》2012,(19):13-18
过有道德的生活,是人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的追求。曾有一段时间,我国学校德育更多关注知识化、学科化、体系化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忽视了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境遇与独特的道德情感体验。针对于此,德育研究者开始探讨生活、道德、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末提出生活德育论,以“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来指导具体德育改革。  相似文献   

11.
德育课程的改革促使我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存的环境的关注,使道德回归原有的样子,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本文在道德学习机制涵义基础上,阐述了小学生在德育课堂这一情境中,道德学习的内外部因素,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提出了道德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程的改革促使我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存的环境的关注,使道德回归原有的样子,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本文在道德学习机制涵义基础上,阐述了小学生在德育课堂这一情境中,道德学习的内外部因素,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提出了道德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健康生活一直是重要的教育主题,当前也被写进德育课程标准和德育教材,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健康并非对生理状态的简单表达,而是作为一种道德话语表示人的生命整体呈现出完好状态.健康如美德,追求健康本质上是一项道德活动.对于健康生活,社会与个体分别承负不同的道德责任.对道德责任的认知与践行是德育课程在进行健康生活教育主题时必须把握的教学重点,教育者可关注以下方面:调整观念方向,重视健康生活教育的道德视角;突出情境与背景,丰富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多维分析;引入伦理视角,加深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道德思考;促进实践转化,在行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道德,道德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中国人的道德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生活。教育要坚持德育为本,德育要秉承立德树人。为应对道德的转型和重构,道德教育一要做到扎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二要实现本土化创新。  相似文献   

15.
鲁洁先生的生活论德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对道德和生活关系认识的基础上的。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道德的学习要通过生活进行,道德为了生活。生活论德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生活的建构,其建构起来的是一种更好的生活、一种更全面和更丰富的生活。要使人成为自觉的生活建构者,就要引导人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生活论视域下的道德...  相似文献   

16.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诉诸德育不同的要求,这是一个必然,也正是德育理论得以发展、完善的根本动力。然而,我们往往丢了精神流干形式或任意割裂新旧思想观念问的联系,形成貌似对立的悖论,使德育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甚至无所适从的空场现象。如何看待、解决这些悖论,如类主体性与个体主体性、底线道德与美德伦理、对生活的回归与德育是一种超越,是使德育具有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即大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和假期在家的日常生活。当前,学校的道德人格教育还依靠简单而又形式化的说教,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即道德人格教育割裂了教育目标与受教育对象本身所处的环境因素,对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缺乏应有的关注与引导。因此,道德人格教育应从课堂学习向日常生活世界回归。具体来说,包括学校道德人格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与家庭道德人格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毛赞 《广西教育》2007,(10B):14-14
1.德育目标定位过高,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高、大、空”,一提到德育,人们就理所当然地想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想到了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想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把“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德育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过分强调了德育的政治功能。其实,这完全是把德育的涵义理解片面化、狭窄化了。德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政治信仰、思想品质教育,更是对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的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在道德存在观上,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是它存在的基本形态,“人应当如何生活?”是道德的基本提问。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们建构有道德的生活。二、在课程观上从唯知识论转向生活经验论。新课程认为,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们不断丰富、提升、反思他们的生活经验的过程。德育课程就其本质而言不是传授知识的课程,而是经验课程。三、在学习观上,从单向认知转向多向互动。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进行学习,课程中的互动表现为:师生问、生生问的交往,学习者与教材等的对话,学习者自我经验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