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饮食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激活第一课堂,寓教于"情";发展第二课堂,寓教于"乐";开辟第三课堂,寓教于"行"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九歌》是巫文化的代表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屈原和屈赋都是时代的产物,楚文化的产物。但如果我们看得更深、更广阔些,就可以知道,屈原和他所处的这个思想和文化上空前活跃的“黄金时代”,屈赋及其所由孕育的“楚文化”的母体,都不是空谷来风,顷刻而就的。这是整部中华上古文化史的产物,是千百年来四方百族多元文化杂交汇集的结果。中华上古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的以“节用”为出发点,以重视储备、量入为出、自养自足、重用轻形及买方蕴德寓情为特点的消费观源于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传统消费观念也将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4.
记述周氏屈赋“层次分析”法提出经过,指出《屈原赋解析》一书务求作品“本心本旨”利于教读屈原作品,也指出该书并非“十全十妥”。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屈赋中水及与水有关的事物的考察,由"枯槁赴渊"的行为方式入手,结合先秦时代盛行的"始卒若还"思想,从哲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角度探求屈赋中蕴含的永恒回归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地区的部分动物与植物、地域名称、方言俚语、民间风俗及传说故事,可以在屈原作品中得到检索和对照,屈赋的部分素材可能源于三峡区域。因屈原诞生于长江巫峡与西陵峡交界一带的湖北秭归,屈原与三峡文化有较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招魂》是屈原在顷襄王即位、怀王客死于秦、自己受谗被迁江南之后所作,在屈赋系列中当位于《思美人》《哀郢》之后、《涉江》之前。其主题是:借招怀王亡魂,谴责顷襄王,抒写自己蒙冤受屈之愤懑。  相似文献   

8.
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体育竞赛活动中。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学具有直接参与性、动态性、身心合一性等特点。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途径主要有: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和特点进行教育;寓情于教,以情感人;运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育;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教育;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突出教师的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途径包括合理安排,寓教于课堂上;科学引导,寓教于活动中;开阔视野,寓教于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寓教于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中;相得益彰,寓教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陆游以"六十年间万首诗"名世,在他的众多诗歌中,"痴"字出现频率极高。陆游常自称"痴","痴"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陆游或寓自嘲自解于"痴",或寓高洁品格、执着精神于"痴",或寓今是昨非之叹于"痴",或寓闲适自在于"痴"。对陆游诗歌中"痴"字的具体分析,利于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陆游。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第50回中,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所作的灯谜诗,采用的是真假相间、寓真于假的表现手法.表面在猜谜游戏,实则另有新意,不仅是三人心境的折射,表明各自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而且也是他们所写的爱情禅语,各有各自的禅机.宝钗的灯谜诗有谜底是假,向宝玉表白自己的一腔爱意与幽怨之情是真,宝玉、黛玉的灯谜诗没有谜底是假,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对自己所爱之人炽热的爱才是真.  相似文献   

12.
意境创造是一个双重主体作者与“味”诗观画者同向构建的过程.在作者这一主体它经历了物我相亲,物我同化,超越自然(意境)的历程,在“味”诗现画者这一主体来说同样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这是由意境创造的同向构建所决定的,但是其又有不同的特点.其一是物我相亲的“物”的不同;其二是物我同化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变为寓情于诗(画),情诗(画)交融;其三是超越原诗画的意境,进行原诗画意境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3.
绝句议论化从唐至宋呈现一定的差异。盛唐绝句寓议论于写景、抒情或记叙之中;中晚唐议论化渐趋明显,多寓咏史之中,为宋人风气的滥觞。宋代议论化已成为绝句创作中的主要特色。也是区别唐诗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现你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改革旧的教学模式,研究出一系列适用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寓教于趣味性,寓教于娱乐性,寓教于身心发展性,激发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提高学生对健康第一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现代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政治理论课出现“难教、厌学”被动局面的原因所在,指出在教学中往往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原则,讲课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学生思想,教学方法教条、呆板、满堂灌,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缺乏时代气息。作者体会到,应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讲课要有针对性,才能做到使学生入脑入耳。二、用爱国主义打开学生的心扉,结合革命史实来讲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三、讲史要实事求是,寓情于理,善于把知识性、生动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以理服人。四、身教言教,以诚相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相似文献   

16.
1、正确理解“情”和“声”的关系所谓“情”,是指教师发口令时的情感表现。“声”是指用气、发声、咬字,也就是发口令的技术。发口令中“情”起主导作用“;声”是传“情”的手段。发口令,要以“情”带“声”,而运气,发声、咬字,服务于传“情”。“情”只有通过“声”才能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7.
刘勰是我国中古时代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他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屈原,并有论屈赋的专章。为了加深对屈原和刘勰的认识,为了更好地理解《楚辞》和《文心雕龙》这两部宏篇巨制,我们有必要就刘勰对屈原及其辞赋的态度作一认真地探讨。一、刘勰对屈原是褒还是贬? 刘勰在《知音》篇中说过:“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  相似文献   

18.
《论审美链》一书从生活实际出发用一套新的方式拟描绘出美与审美的复杂现象,语言亦庄亦谐、寓庄于谐。  相似文献   

19.
冯梦龙情教思想,有其产生的特殊语境。在探寻救世良方的普遍人文关怀中,冯梦龙既不同意异端之学的欲人鳏旷以求清净,也不赞同宋明理学思潮的从道理上做者、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同时也否定了主情文化思潮对情之非完满状态认识的不足。在冯梦龙看来,生在而情在,情为理之维,只有以情为本,慎待人情,情、理兼容,才能最终实现救世的人文关怀。从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过程来看,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既体现了对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对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的纠偏,对情之偏至发展的积极校正,也标志着秦汉以来长期分裂、二元对立的情、理关系认知,在新的时代情势下出现了融合的迹象。  相似文献   

20.
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孤独感量表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以250名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述情障碍之间的关系.一是不同性别在手机依赖的技术性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二是孤独感、述情障碍与手机依赖均呈显著正相关;三是孤独感对述情障碍和手机依赖具有正向预测力,述情障碍对手机依赖也具有正向预测力;四是述情障碍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述情障碍是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依赖关系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