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美学认为,未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阅读使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图书馆导读普遍存在居高临下、忽视读者的倾向。接受阅读理论中关于"第二文本"的观点为图书馆导读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即重视读者对作品的阐述及读者阅读经验之间的交流和分享。面对网络环境下阅读载体、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必须调整传统导读的内容与形式,并在此过程中寻找阅读理论和导读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从"第一文本"发现转向"第二文本"发现。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所强调的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启发我们,作为学术期刊的第一读者,编辑的定位问题十分重要.他的阅读行为,往往直接影响到稿件的未来走向,以及对稿件作者的价值评判.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看,编辑的定位,应是稿件批评者与欣赏者的合理结合.批评者的眼光可以使稿件不失创造性;欣赏者的心态可使那些具有创新性的稿件也不被忽略.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不等于文本,也不等同于文本的现实,它必须被确定为两者之间的中途上。”换言之,就是文本与读者的结合才产  相似文献   

4.
罗杰·夏蒂埃的阅读研究对接受美学理论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夏蒂埃对于阅读的研究一方面继承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是积极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出于阅读史研究的主体性的要求,夏蒂埃更加强调文本物质形式以及读者的阅读实践的重要性。可以说,夏蒂埃对阅读的研究是对接受美学的扬弃,是将接受美学借用于书籍史研究的批判性继承。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阅读时代,网络文本和读者都发生了迥异于纸媒阅读时代的结构性变化。网络在给大众带来阅读自由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信息焦虑、阅读浅表化等问题,这使文本和读者主体性的构建成为网络阅读关注的焦点。接受美学对文本和读者主体地位的研究理论,为人们认识网络阅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为网络阅读构建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沙笑慧 《新闻世界》2011,(11):61-62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它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新闻传播活动同样经历了由“注射论”到“受众本位”的转变,而受众本位与读者中心有着相似的特点。本文以(《走近科学》为例,浅谈接受美学对于新闻节目制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李彦平 《新闻窗》2009,(5):94-95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兴起。它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全新的方法论,确立了作品的意义是从读者对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诞生这一事实。它第一次把读者推到了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财经》是一份高端商业财经类刊物,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编辑理念,对新闻进行全方位报道和深度调查,其观点先锋,评论厚重。本文选取接受美学理论,从受众接受,隐含读者,期待视野三个向度出发,探析《财经》取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美学思潮。所谓"接受美学方法",就是从读者与作品的相互关系中研究文学作品接受过程的一种方法。新闻传播学中的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纸、杂志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等。  相似文献   

10.
何芳 《青年记者》2006,(8):74-75
在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与批评传统》一书中,最早出现接受美学概念,提出了著名的四要素说,认为文艺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创作——作品——接受三个环节主客体双向交流的审美过程。作为对俄国形式主义、法  相似文献   

11.
薄立伟 《新闻传播》2010,(3):102-102
接受美学,又称为接受理论。主要创始人有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姚斯和伊瑟尔等人。接受美学从读者与作品的关系来研究文学,是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由于接受美学带来的是一种视角的转变,给很多学科带来了新鲜的研究视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接受美学及接受理论谈图书资料工作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侠 《图书与情报》2005,(4):33-36,66
文章从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角度谈图书资料工作的管理模式,介绍“接受论”的走向读者、期待视界、空白与空缺和审美经验三范畴(创造(poesies),美觉(acsthesis)。净化(catharsis))等学术观,阐述了这些学术观对图书资料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郭妍 《新闻世界》2012,(7):266-267
接受美学强调的是对读者的重视,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基本理论主张。它既要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又要为自己设计一个接受模式;既要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又要把握一定的审美距离。《南方周末》在我国各地的畅销,究其原因,报纸定位是其成功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受众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的博登湖畔,两个年轻的学者姚斯和伊瑟尔提出了震惊世界的接受美学思想,把传统意义上处于配角地位的读者引向了文学活动的中心,构建了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崭新格局,破天荒地把人们的思维视线从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引向了接受活动。接受美学的兴起与传播给现代广告业以极大启示:这就是广告受众中心论理念的形成。“受众”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上的解释是: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受众”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是信息的目标。美国消费行为学家威廉·威尔穆曾说过:“受众是实际决…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赋予了读者前所未有的中心地位.而在新闻传播的收受活动中,受众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照下来看,受众的新闻收受依次经过了选择、解码、解读和编码4个维面,实现了"自我"与"他者"(新闻传播者)视野的3次融合,并与新闻传播者构成了双主体结构的互动循环.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接受美学无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以接受美学"文本未定性"及"期待视野"为研究视角,考察了新华社近5年来"两会"对外报道模式的发展变化.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思想对新闻话语、报道基调、议题设置以读者为着眼点的校正,确保了对外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并对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徐宝金  刘倩 《新闻世界》2010,(8):190-191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作用。信息时代,媒体应注重读者意识、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注重受众的能动性和批判性,从而在媒体和受众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对新闻传播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发端于联邦德国的一种美学研究思潮.接受美学的应用对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对于新闻传播学的探索更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分析这一理论结构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佟文娟 《新闻知识》2012,(12):51-52,48
接受美学是在对纯本文主义和纯结构语言运动的反拨中形成的理论,其核心是从受众的接受角度确立了受众的主体地位。虽然接受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读者,但是其理论对广告文案创作似乎更具价值,尤其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为提升广告文案写作水准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献惠 《东南传播》2013,(8):126-127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和媒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媒介越来越依赖受众的选择求得生存和发展时,作为文化传播的关键环节,编辑活动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了。而接受美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恰恰对编辑活动研究和编辑活动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