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侠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它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盛行于民间。唐代侠风炽盛,任侠使气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思潮,进而上升为唐代士人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唐一代咏侠诗创作空前繁荣,侠的形象在诗歌、小说中大量出现。这时,侠就具有了一种符合象征意义,它本质上是唐代士人主体意识的张扬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林海雪原》是一部红色经典作品,《书剑恩仇录》是一部武侠小说。两部作品在传统小说的继承、主要人物的配置、英雄群体的塑造三个方面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共性。探究这一点以便对《林海雪原》文本作出合理的价值理性判断,旨在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红色经典与通俗小说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才子佳人小说是世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它大量、集中地产生于明末清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时之间十分兴盛,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究其出现的原因而言,明末清初大量存在的才子佳人小说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中央政府的文化政策、文化传统,作家心态以及地域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任侠风气所包含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心理通过其任侠、咏侠活动,已成为他们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任侠精神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或任侠精神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初盛唐任侠风气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带来了唐人咏侠诗潮的高涨和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结合、文化比较和文化整体阐释的角度,发掘了中国儒学文化与侠文化的理论结合点,对儒侠文化进行了系统阐释。笔者从儒学文化和侠文化两者各自的内容与内涵入手,完成了两者共同点的确认,从而在共同点上发现文化的兼容与联系,达到共通的理论发现。基于共通之处,研讨理论结合,在结合点上深化儒侠的概念,并与两种缘起文化不同的内容与内涵系统结合,进一步完成整篇文章的论证过程。  相似文献   

6.
宋人咏侠,与宋代任侠风气、民族矛盾、宋代武林、绿林、市井、秘密帮会等现实生活紧密挽结,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价值体系。宋代咏侠诗内容丰富、气象恢弘,富含时代精神,在对晋唐咏侠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中呈现出独一的审美特质,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宋代咏侠诗上承晋唐咏侠传统、下启金元咏侠之风,是咏侠诗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宋代咏侠诗从宏观上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不但能够填补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而且对于探讨文人的时代精神和独特个性都有重要价值,进而还可为研究中国文化在宋代的承传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由《三侠五义》等武侠小说影响广泛联想到对侠义思想如何评价和引导的现实课题,同时联想到《三侠五义》等元明清小说与运河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魏晋六朝侠的功业意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人才价值观与古代侠文学主题王立风靡海外的武侠文学热波及大陆后,学界探讨侠文化起源多偏重秦汉游侠,笔者认为,古代侠文化体系的建构,很大程度上当归功于魏晋六朝侠的功业意识,尤其是侠的表现欲以及人才价值观的转变,这种...  相似文献   

9.
唐人豪侠小说塑造侠客形象很注意武技的描写,并以此为中心铺叙行侠故事,自觉地把武术、杂技技艺运用于豪侠小说侠客形象的创造中,同时渗透佛、道等宗教神秘成分。唐人豪侠小说中的“武”,体现着较多的内容和文化精神,有技击、道术、药物、功夫展示等四类。唐人对武艺的张扬和精心描绘,使侠客形象和武技描写不但成为武侠小说的重点,而且使侠客形象的审美价值更富有文化意义和美感,从而大大提高了豪侠小说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0.
嵇康是魏晋时期真正的儒侠,其“尚奇任侠”之精神主要表现在锻铁淬剑、琴棋书画、山林药酒、广陵绝唱等生命实践。嵇康的“尚奇任侠”既与他的个性气质有关,又与他所秉承的越文化之熏陶、所染受的思想文化和所处的时代氛围的影响密不可分。嵇康正直守信、任性自由、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侠之操守和使气任性、傲世不羁、轻死易发、刚肠疾恶的侠之性格真正体现了侠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引诗歌入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征.这一现象的成因有三即"史传"与"诗骚"的融合;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通俗文学之间的融合.探讨形成原因,了解诗歌在小说中的作用,明确诗入小说的弊端,对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小说的民族形成和民族特色会有直接帮助.  相似文献   

12.
吴炽昌虽然是浙江人,但是长期在河北生活,在保定完成了《客窗闲话》,其中多有武侠故事。吴炽昌与河北的文人高继珩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保定和河北的文艺繁荣作出了贡献,引领了晚清北方小说的武侠风气。  相似文献   

13.
毕飞宇以<玉米>为代表的"玉米"系列小说都与"文革"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显示了其强烈的"文革"情结.一方面毕飞宇颠覆、消解了革命叙事和革命话语,既残留晚生代的叙事特征,又突显了新的叙事策略和话语特点;另一方面他也通过对文革背景及革命话语的挪用深刻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命运悲剧.在这颠覆和挪用之间,实现了对革命话语的审美性观照,也预示毕飞宇创作风格的整体位移.  相似文献   

14.
燕世超 《池州学院学报》2011,25(1):14-17,23
《斯人记》的叙述策略主要表现在:全知叙述与限知叙述的相互转换使叙述灵活自如,叙述者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话语模式与对话艺术的衔接产生较强的语言张力,叙述频率与和合律的设置进一步深化了文本主题。这种叙述策略来自对前人小说和戏剧、电影艺术的借鉴,又有作者的独创和时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章立足媒介话语探析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话语策略和国家认同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媒介话语对国家认同的建构主要分为战略维度、战术维度和作业维度。战略维度从宏观层面表现为媒体通过话语说服建构身份认同、通过话语叙事培育情感认同、通过公共言论促成集体行动以及强化集体认同;战术维度主要是基于新媒体的双重编码、多级传播、文本互动以及话语风格等文本特征,从中观层面反映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话语思路和方法;作业维度主要是微观层面具体的话语建构行为,包括网络表情包、新媒体话题、新媒体段子以及网络流行词等。三大维度共同组成了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话语体系,促成了新媒体话语与国家认同建构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徐訏的成名作《风萧萧》集“浪漫与现实”于一身,描写了上海在沦为“孤岛”时期的一场波涛暗涌的谍报之战。对小说中塑造的三位女性形象以及作者在细节描写处的用笔聚散细作研究,可以发现遮蔽在宏大的民族叙事中的女性困境问题。这一方面关涉到作者的文学思想和性别话语的表述问题,另一方面又与男性想象、民族国家想象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很有必要从性别视域出发探究民族话语与男权话语是如何对女性困境进行遮蔽的,进而可以为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提出一些合理设想。  相似文献   

17.
张贤亮小说中受难的主人公的精神历程与其自身的心理人格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建构文本世界的过程中,张贤亮与笔下的受难者们共同表现了离母寻父的深层意识,从而在其创作中实现了对俄底浦斯情结的心理超越.  相似文献   

18.
当代顺口溜是通过弱势群体的文化身份确认、政治话语的游戏规则认同和非权力话语的民主声音伪装而形成的一种弱势群体的非权力政治话语,是新时期民间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是新时期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