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给学生一个创造的平台,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后再交流”这一句已是时下公开课中较盛行的课堂用语,当  相似文献   

2.
一、第一课时:预习辅导 第一步“学生预习”:①以“古井”为题是写人还是写物?②标节号,拼读生字;通读全文,划四要素和生字、新词;写全文大体内容。③先划或写节意,再根据课后题3提示,用“‖”给课文分段。④联系课文查字典理解词语。⑤思考课后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步“辅导学法”:先指导理解生字、词,再讨论分段,学生自学和小组交流时,教师个别辅导;在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目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讨论比较多的一个焦点。本文针对一堂研究性学习课的实施情况,探讨了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交流的范围;知识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份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学习过程的记录应该记什么、怎么记;以及对“没做好的同学请课后再做”这句话引发的思考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过程,就是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特别是设法寻求契机以融洽与学生的情感。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经常与这些学生在一起,“逗”他们说话,消除他们的焦虑感;二是作文前,可将作文题目及要求透露给这些学生,并提前对其指导,让他们有心理准备;三是作文课中与课后,多给这些学生个别辅导;四是这些学生的作文草稿或提纲写好后,就提前给他们“初评”;五是允许这些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爱写的东西,不一定硬要按老师出的作文题去写;六是不要用命令的语气要求这…  相似文献   

5.
一天,我在办公室和几位青年教师讨论一节课的教案。见几位学生兴冲冲地跑进来,围着一位老师交流课堂上的一个话题。那位老师一脸疑惑,经学生提醒方才记起在课堂上他曾讲过“下课后再讨论”之类的话。教师一脸尴尬,学生悻悻而归。  相似文献   

6.
黎沛泉 《师道》2005,(6):58-58
在一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讲授了30分钟新课后,留10分钟给学生做练习。老师看到一个学生还在看书,没做练习,就上前催他动笔。学生说:“刚才没听懂,想把书看懂了再做。”老师却撂下一句:“听都听不懂,还想看懂?”  相似文献   

7.
在复习苏科版八年级《勾股定理》这一章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为重要.笔者在上了一节“勾股定理作平台·数学思想再提升”为题的复习课后,感触和体会颇多,特介绍如下,以期与同仁们切磋、交流,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8.
郭彩霞 《教育论坛》2004,(1):37-37,36
高中地理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在每节课的后面都安排了“活动”的内容,且均有鲜明的启发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讨论、师生交流创造了条件,并突出了地理分析、综合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等的培养,从活动的形式上看,同以往的课后思考题不完全相同,涉及实验、参观、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选了《荆轲刺秦王》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笔者在分析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荆轲为什么要去刺秦王?”这个问题课本上是提出来让学生进行归纳思考的.教师指导用书虽有说明。但不够清楚。于是笔者就布置学生课后查阅一些资料。在第二天上课时再作交流。  相似文献   

10.
“再创造”是把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来进行,自始至终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处于积极创造的状态,有进行创造的欲望。如何让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呢?在此结合《洞庭湖》的教学感受,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一、原型启发,全体参与,诱发再创造原型启发是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型启发是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画图作为原型范例来诱导学生的再创造思维。在一段激趣导入以后,我出示了画图“望洞庭”,让学生先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并给这幅图起个名字,然后分小组交流,再从…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选了《荆轲刺秦王》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我在分析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荆轲为什么要去刺秦王?”这个问题课本上是让学生归纳思考的,教师指导用书虽有说明但不够清楚。于是我就布置学生课后查阅一些资料在第二天的课上再作交流。  相似文献   

12.
课题研究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新形式。现就此谈谈自己的初步体会,与广大同人交流。首先,在课题研究中,选题是个难点。选题是关系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有一次,讲照相机的原理,我讲了经物体的光通过照相机镜头的折射成像,再通过涂有感光材料的感光片把像“记录”下来。所以无论是黑白相片还是彩色相片,都需要感光片,即天津教育胶片。有的学生马上提出问题:“现在使用的数码相机和传统的照相机有什么不同?”因为这超出了教学内容,我没有马上回答。课后我在收集资料准备给…  相似文献   

13.
《大森林的主人》(第九册)的课后作业第二题“给课文分段,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是阅读本课的一个纲要。现就如何利用“再造想象”、“原型启发”、“逆向思维”等形式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一、给课文分段这篇课文以叙事为主,了解全文的大概情节并  相似文献   

14.
滕朝阳 《教育》2007,(4S):19-19
3月7日,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然而,就在这一天,吉林延吉市北山小学年仅33岁的教师杜继春,却在带病给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后去世了。他的同事感慨地说:“要不是他非得坚持上完那最后一堂数学课,他可能就不会死!”他的学生们在日记里深情地写道,杜老师是捂着肚子讲完最后一堂数学课的,其间,好几次痛苦地蹲在地上。  相似文献   

15.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次,小学低年级教学研讨课上,做课老师在开课后对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在下面想,学生能答出来吗?这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呀!事实也确实如我想,学生读完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说不出来,确切地是说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再三问,才有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老师大喜过望,“你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女孩画了幅画,不小心弄脏了,她在上面画了一只小狗。”“你说得真好!”老师又接着问:“结果怎么样呢?”“获得了一等奖。”老师高兴地表扬了他,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  相似文献   

16.
发展性课堂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作为学习的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和发展性方法,激发学生对发展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主体参与、合作交流、实践体验、发展创新作为教学出发点,不仅把知识由数学学科引向其它学科、课内引向课外,而且还把实际问题引进课堂,走向课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发展数学。新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关注人的发展,十分注重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这种发展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发展性课堂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是教师落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7.
钱晓冬 《云南教育》2004,(34):38-39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的场所,使学习活动深入生活、融入社会,真正实现由“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发展试作阐述。  相似文献   

18.
注意对课后习题的再研究浙江象山二中王恕成高中物理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使用选修教材的学生,是“有条件学而又自愿学的学生”,因而对教材内容适度地进行扩展和延伸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对课后习题的处理更是如此.这一方面深化了教材的作用,使学生感到教材内容有许多...  相似文献   

19.
李绍群 《学语文》2014,(1):33-34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不再是教师的“个人秀”,而是师生合作、交流、沟通、探究的舞台。教师应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建立起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利用有限的课堂,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贴近生活,还原生活。课堂内外,教师应该善于给学生“搭台子”,让学生自己去表演、去发挥,教师也荣升为幕后导演,该出手时再出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  相似文献   

20.
顾跃平 《现代教学》2006,(12):19-19
对于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我想大部分教师都遇到过。很多时候教师会采用回避的方式进行“冷处理”,课后再给学生一个解释,因为这样就不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更何况,对于这些突发事件,教师也未必有足够的信心当常把问题解决好。而白伟雄老师在戍对这一课堂突发事件时,采用的是迎题而卜的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读完这一案例,我有以下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