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虽然近代自由思想产生于西方文化,但是它要想在中国文化中成长,必须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汇融合。当《新民丛报》学人传播西方自由思想时,形成了对中国文化中有无自由精神的复杂认识。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自由精神,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还有一些人有时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有时又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自由精神。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本身对自由精神的认识标准不一样。一些《新民丛报》学人为了使自由在中国扎根,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特别是儒家学说中有与近代自由主义相通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2.
以个体本位为文化基因的"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却与殷海光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个性暗合,因而成就了他最近乎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观."志道之士"的历史使命又决定了殷海光个体本位自由观"分裂"与"两难"的本土命运."自由思想者"与"志道之士"两难取舍的背后,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生存之道的冲突与较量.殷海光以生命为代价向世人昭示的,与其说是西方自由理念,不如说是对西方文化的质疑,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一个伦理文化的重建问题。中国伦理文化重建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自由与自觉、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的“三个统一。自由与自觉的统一主要指意志自由与意志服从、道德自愿与道德自觉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要指丰富的感性欲望与合情合理的理性调节的统一: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主要指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统一。该文还对“三个统一”在中国伦理文化重建中的必要性、实现途径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不是所谓学校特色之类的小技巧,而是培育独立人格的大精神。人生而自由,但人可能因懒惰和懦弱而放弃对自由的追求。人生而平等,但人总是有追求特权而压制他人的本能。学校文化的基本使命就是促进人的自由主动发展的天性,并维护人与人的平等的权利。自由与平等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应该而且能够兑现为具体的课堂文化与班级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自由价值理念,这一理念可以追根寻源。然而,在一段时期,一股自由主义观念打着西方的标签涌入我国,认为自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事实上,我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由价值理念充分研究,比西方国家要早得多,看法更全面深刻。通过分析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价值理念的认知根源,阐明儒家、道家、佛家等自由价值理念,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自由价值理念的丰富内涵。要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必须辩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收集其中蕴含的自由观念的养分,发展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在全民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探索分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通过人的心灵净化与实践努力完成。传统自由价值理念必须融合时代发展步伐,促进人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     
俄国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与批判.阿多诺与当代西方文化精神.波伏娃与法兰西自由主义文化精神.罗斯金与维多利亚时代文化思潮."格格不入"的审视者和批判者知识分子话题,是当今世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歧义纷见的话  相似文献   

7.
严复"伦理本位"的自由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复不仅是近代中国译介西方自由主义的第一人,也是批判西方自由主义的第一人。严复的自由观反映出的是中国伦理本位文化所能容忍与接受的自由意志,而非西方个体本位文化中原汁原味的自由意志。概括说来,经过严复思想滤过的“自由主义”,与形形色色西方自由主义的根本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个性自由是人的内在本质的体现,人们不会满足于抽象的人性平等与个性自由。然而,工具理性主义取向的课程文化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个性受不到尊重。因此,要转变课程理念,建构有利于个性自由发展的课程文化,促进个性自由充分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营造自由的课程文化环境;建构生态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一、班会背景"自由"从哲学层面上讲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从社会学层面上讲是指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自由。"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词,如何使它融入学校教育,关键在于解决好"融入什么""怎么融入""融人如何接地气"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本质内涵,辩证地看待自由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可以"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基于此,我们开展了此次  相似文献   

10.
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由的争取。以思想史的视角,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维度展开,揭示蕴含在自由概念中的自由与必然、政治自由与社会自由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梳理并厘清自由概念的三种涵义,这对人们确定自由的价值方向、巩固自由成果、争取自由程度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In the second half of 1944, Jean-Paul Sartre wrote an essay entitled ‘Anti-Semite and Jew’. He analyses what might be termed the moral pathology of the anti-Semite. Such a person, Sartre suggests, has chosen to enact a passion, a passion of hatred. The motive is the desire for ‘impenetrability’ – a disavowal of reasoned argument – and a pleasure taken in the assertion and re-assertion of what is known to be false. Sartre’s essay was written hurriedly and looking back over 70 years, we can see its flaws. But I suggest that the kernel of his analysis of the anti-Semite is compelling,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growth of anti-immigrant prejudice in the UK and elsewhere. Using Sartre as a starting point, I discuss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and suggest that to counter prejudices, a civic education is needed that emphasises a narrative of liberty.  相似文献   

12.
蒋韵的家族小说《栎树的囚徒》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女性立场。她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在"他们的历史"中处于被遗忘、被抹煞和"被看"地位的女人,借助三个女人心灵的诉说,构建了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家族历史,写出了这一群女人渴望自由却无地自由的"囚徒处境",并揭示了她们悲剧命运的实质及根源。  相似文献   

13.
程美林 《海外英语》2012,(2):185-186,199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约翰·福尔斯的经典代表作,20世纪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福尔斯创造的萨拉这一个性鲜明,行为独特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切讨论。在维多利亚时代,萨拉似的新女性形象是不被接受的,是遭唾弃的、是病态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萨拉的"病"呢?它将从萨拉勇于追求欲望,萨拉自制恶名和萨拉对查尔斯·斯密森的自我意识的启蒙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家 ,又是作家。他在其大部分作品中较为明确地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存在主义观念。综观这些作品 ,其中有几个观念是得到突出表现的 ,那就是存在的偶然性、人的自由和人的责任。强调偶然性 ,似乎就否定了规律。而萨特之所以强调偶然性是为了突破“决定论”的框框。强调自由 ,并不是说人可以为所欲为 ,因为萨特又十分强调责任 ,自由与责任有一种互相关联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西学传入以来,自由便成为学者们探讨的对象,对儒家自由内涵的考察也从未止步。但是,儒家的自由有着自身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传统,其在《论语》中也更多地表现出作为一种心灵体验的内涵。这与西方传统自由观念不同,西方把自由作为道德的前提,并给予自由极高的地位;而儒家则把道德视为达成自由体验的条件。中西不同的自由观造成了两者不同的文化,但通过逐渐深入的交流互动,二者可以相互借鉴,以彼之所长补己之所短。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自由观的渊源。自由的概念与涵义。关于中、欧的自由史观和争自由问题。三民主义与自由、平等、博爱的比较。自由的潮流与秩序的潮流的关系。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的限度。党员的自由权利与服从党魁命令的关系。学生自由与学潮。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article, a biographical overview is offered of the life of [Estelle] Sylvia Pankhurst (1882–1960), suffragette, political activist, artist and writer, in order to provide a context for her 1959 proposal for an Ethiopian women’s college, which is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journal. Sylvia, one of five children born in Manchester, England, grew up in a radical household where she not only attended political meetings but was exhorted to work for a more equal society. As a young woman, she trained as an artist but was soon drawn into the 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 (WSPU) founded by her mother in 1903 to campaign for the parliamentary vote for women. Sylvia, a socialist feminist, often found herself at odds with the radical feminist, women‐centred views of her mother and her elder sister, Christabel, the Chief Organiser of the WSPU and their mother’s acknowledged favourite. The tensions between Sylvia and her relatives intensified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which they supported and she opposed. During the 1920s she became more revolutionary in her politics and in the 1930s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campaigning against fascism, especially in Ethiopia. After Ethiopia was liberated, she went to live there permanently with her son, Richard, in 1956. A crusader all her life, as well as a prolific writer, the publication of her proposal for an Ethiopian women’s college reveals yet another aspect of her diverse interests.  相似文献   

18.
当前对于原因自由行为是可罚性已无争议,但是当学者们在探讨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以及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根据时,便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争议的焦点在于如何解释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与"实行行为与刑事责任同时存在"原则的关系问题。本文拟从探讨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入手,对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的责任基础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伊丽莎白·毕肖普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曾获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近年来声望日盛。依托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通过毕肖普的《夏洛特先生》一诗,从新的角度透析诗人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认识及隐藏在镜子背后的欲望。在父母关爱缺失的情况下,即使诗人三缄其口,读者依然能从语言这个能指的符码中发现她对自我认知的不确定,以及为了得到母亲的承认而无限渴望成为父亲形象的欲望。  相似文献   

20.
The thesis summarizes bell hooks’ stand and viewpoints as expressed in her book Outlaw Culture:Resisting Representations.In this collection,hooks argues that the outlaw culture,a culture of the marginalized groups including black people and women,is either distorted or misinterpreted by the mainstream culture which is a white supremacist patriarchal one.Therefore,she calls for a resistance against the mainstream culture’s misrepresentations of the outlaw 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