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钟飞 《当代传播》2004,(1):28-29
大众媒介的宣传过程其实就是传播主体对受众的说服过程。说服也称为劝服,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沟通的艺术其历史已经非常悠久。如果说早期的说服主要出现在人际传播及小群体传播中,那么,在大众传播兴起后,说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为说服能否奏效与传播效果的好坏息息相关。作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霍夫兰的说服理论对于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他关于说服艺术与传播方式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的媒体宣传依然很有启迪。如何才能改进媒体的说服艺术,提高媒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两个个案研究的再解读,认为当代中国农村的说服传播中存在着三重情境:具体的传播场合构成了说服的微观情境,乡村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网络构成了说服的中观情境,而国家的政策变迁则构成了说服的宏观情境.这三重情境以一种“情境叠加”的方式影响着乡村社会的说服行为、说服内容以及说服效果.  相似文献   

3.
传播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告知性传播和说服性传播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的传递,以引起受者的态度、行为的改善.思想教育作为说服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原则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说服传播的最高境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单艳军 《今传媒》2013,(4):113-114
在播音主持语言传播中,为了让受众能够更准确更全面的接受传者所想要表述的观点,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好水平,较好的运用说服理论是非常必要的,了解说服理论的特点以及运用好说服理论的技巧,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对节目传播效果的整体把握.本文试从广播电视多种节目类型说起,浅析播音主持语言传播中“说服”理论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群体说服主要依赖个体说服来完成,因此群体说服中存在二级传播现象,此二级传播过程为"群体说服者——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群体中其他成员",因而在理论上可以构建群体说服中的二级传播模式。该模式构建路径是疏通传播渠道、完善说服内容、丰富说服方法,维持则需要从群体意识、群体交流、意见领袖关注度三个方面强化维持条件,消除维持障碍。  相似文献   

6.
探讨高校辅导员说服传播实效的提升,应该以说服者的可信度、说服技巧的灵活性,大学生寻求社会认可的压力感、个体的自主性以及群体意识的可塑性为主要着力点。其理论选择有:霍夫兰的说服传播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卡特赖特的公众说服原则、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其路径设计为:提升说服者形象的可信度、增强说服技巧的灵活性、提高说服内容的针对性、增大采取行动的诱导性、加强说服环境的融洽性。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说服传播活动高度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头与缩影。在这一时期,先秦诸子游历各国,试图通过游说的方式使君主或权臣接受自己的治国理政主张。频繁的说服传播实践与大量典籍的诞生使中国说服传播理论在先秦时期萌芽并得以发展。其中,道家学派的老子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虽体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与独特的政治哲学,但更重要的是蕴含了几千年前富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主客体认识、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技巧等传播学范畴的内容。可以说,老子在一定程度上对说服传播已有了深刻的认识与见地。本文从传播学角度考察《老子》,审视并总结老子的说服传播思想,把握其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以期对构建系统化的且独具中国特色的说服传播理论体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马原 《新闻世界》2008,(7):102-103
本文旨在用说服传播理论来解决健康传播中的一些问题。在健康传播中,由于意识形态、民族文化、政治体制等各种原因,人们对于健康、疾病会产生种种的态度,例如对非健康人群的排斥、对疾病的慌乱和恐惧、非健康人群对于疾病的无知等等。而说服传播的一个研究领域就是态度变化的研究。在健康传播中运用说服,就是想转变人们一些消极的态度,建立对健康积极面对的态度。依据C·香农的线形传播模式,分析在说服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分析,考量说服是怎样对健康传播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9.
品牌自创虚拟IP的传播说服路径具有行为经济学中典型的非理性要素的框架特点.本文通过对品牌自创虚拟IP的可塑性、人格性、适配性等核心特点的分析,认为其在形象的感官刺激、人格的情感渲染、适配的场景消费三个层面存在非理性说服现象,并存在着内容形象引擎不完备,情感传播叙事障碍以及场景化变现未成熟的说服困境.本文认为,品牌方应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回溯说服研究路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说服研究的主要特征,结合中国本土传播特征,提出了"突出中心说服模式".  相似文献   

11.
“察言观色”是中国传统“家天下”文化背景养成的说服传播技巧.在梳理“察言观色”词源学与哲学意蕴及其历史流变的同时,引入戈夫曼的社会情境理论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来加以阐释,从而论述了“察言观色”在中国说服传播视阈中的深刻内涵,剖析其产生的社会制度背景和传播结构,总结出其艺术表现,并在与古希腊说服的比较中阐发出其背后蕴含着的中国传统传播艺术伦理.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之时,是华夏说服传播在华夏大地上最为"欣欣向荣"之时。在百家学说中,儒家学派最重"道德"在修辞中所扮演的"春风化雨"的角色,这也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人在说服传播行为中的表现。同时,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道德修养与今天中国当代社会也具有高度契合的一面。在本研究中,笔者将以儒家说服注重"道德感化"的特色为出发点,试图为孔子说服传播建立一个以外在修辞与内在道德统一的说服传播模式,并探讨这种说服传播模式所具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传播研究的方式对《盘庚》的上中两篇进行解读 ,试图从社会背景、传播环境、传播技巧等方面分析盘庚何以能成功地改变商人的群体意见 ,从而说服社会公众 ,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盘庚的两次说服兼具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双重性质 ,盘庚也成功地在其中扮演了双重角色 ,并试图在说服的过程中使王权对社会信息传播的控制作为一项制度被公众接受 ,而文本的言说方式也反映了当时的传播环境。本文对历史文本的分析也从一个局部说明传播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李晓林 《今传媒》2011,(4):36-37
在国家形象广告中视觉说服能够有效引发国际观者的心理、态度和行为变化。文章分析了两部国家广告片在不同传播理念下的视觉呈现,并从视觉说服主题确立及其表现论述了国家形象广告如何执行视觉说服思维。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可信程度,决定着新闻的说服效果和传播效果。可信度高的新闻说服效果好,读者更乐于接受它,其传播效果就好。作为新闻载体的媒介——新闻信源,其可信性同样决定着它传播新闻的说服效果。低可信度新闻信源发出的新闻信息,由于其可信性的负影响,说服效果就要差一些。比如,同样都在发布新闻的因特网站,新华网、人民网就要比其他网站的可信程度高。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选举政治中,政治说服对选情的影响甚大。政治说服离不开媒体的助推。在政治大选中,媒体扮演了一种政治行动者的角色。本文从政治传播角度,考察这次台湾"大选"中马英九、蔡英文、宋楚瑜三大主角,尤其是"双英"的政治传播表现,探寻决定这次"大选"走向的政治传播因素。这次台湾"大选"的走向由多种变量决定,其中政治传播的权重非常之大,马英九能够成功胜选,离不开其成功的文宣策略以及技高一筹的政治说服能力。  相似文献   

17.
徐虹 《现代传播》2004,(6):120-122
如今电视业的繁荣更多体现在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综艺节目、体育节目、广告以及新闻直播的繁荣上 ,但是作为电视传播重要职责之一的政治传播而言 ,其传播手段、形式和效果却仍旧有待提高。在当前电视界政治传播研究领域中 ,“宣传”和“说服”这两个词 ,已经不太受到青睐了。“宣传”马上引起的联想就是把会议、文件、政策一股脑儿地照搬上电视告诉观众 ;而“说服”也会让人立刻想到被强制着接受某种观点 ,与宣传没什么区别。事实上 ,不仅“宣传”和“说服”行为的本意不是出自于此 ,就连“宣传”与“说服”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者并不…  相似文献   

18.
电视广告使用文化说服的现状 电视广告依靠视听化的影像语言渗入到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家庭中,以唤起受众的购买欲望和消费行为,使一件商品最终由生产者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快速地传递讯息、广泛的涵盖加上良好的文化承载能力,使电视广告具有了传输速度、传播范围以及文化说服内容三个方面的优势,这使电视广告具有良好的说服能力,也使电视成为商品广告一个极为重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李鑫  徐开彬 《新闻大学》2023,(1):60-74+121
叙事在提高健康信息的说服效果并达到健康传播实践目的上具有重要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健康叙事说服效果的研究已经比较普遍,但我国目前关于此话题的研究尚属空白。文章通过对权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阐明了健康叙事对受众产生说服效果的主要作用机制(代入、认同与情感),影响说服效果的调节因素(文本、角色、受众)以及构成说服效果的结果(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意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叙事说服效果的影响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20.
美国传播学博士詹姆斯·史提夫在《说服传播》一书中指出;“说服传播是一种有意图地形成、强化,或改变他人反应的信息。在过去的30年里,大众传播.待别是电视媒体,已成为对大众进行说服活动中(诸如议会会议咨询、竞选组织会议沟通报告等).传播讯息的主要管道。从以上引文得知.会议新闻报道进入美国的电视已有30余年时间,是会议者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形成、强化.或改变他入反应的信息”,其目的是当然是说服其观众同意会议信息发布者的主张。在台湾、香港等地区或日本的电视屏幕上同样经常可以看到某个会议传播出来的主张。由此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