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子“无为而为”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老子的思想体系,从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和政治论等方面分析“无为而为”的各种具体含义:道无为而物为、上无为而民为、无为外而为内、正无为而反为。  相似文献   

2.
郭象的政治哲学可称为无为论,他把无为解释成自为和不为,即自尔而为、无心而为。落在人事政治上,就是“各当其分”,各在其位,位称其能,能尽其职。他主张君道无类则臣道有为。 君主重在用人而不在于亲事,贵在能用天下之才而不求自己必是天下之才,不应以一己正天下而应任物自得,同时应保护农本。“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即克服了矛盾冲突的最高和谐,是郭象玄学的终极价值理想。郭象以“独化”说论证无为政治,认为事务各自独立的变化发展构成了世界的原始和谐,政治的运作因循独化之理,就能复归于和谐。  相似文献   

3.
羊艳  彭金芳 《现代语文》2007,(11):84-85
"无为"说在中国源远流长,而西方文论家特雷·伊格尔顿在分析海德格尔的学说时,亦揭示其"无为"的特点。二者同为"无为",虽看似相同,然而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内涵。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无为不是不为,不同学派的无为思想在强调其工具和目标价值上各有侧重.高校辅导员应借鉴无为思想,在面对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他为"、"错为"、"不为"和"多为"等问题时,做到"立足本职专精而为"、"遵道守法顺理而为"、"与时俱进因势而为"和"正身任贤率众而为".  相似文献   

5.
从慎到的"人莫不自为"的人性出发,阐述了其"权重位尊"的势论、"君逸乐而臣任劳"的术论和非圣贤等思想,揭示了慎到是从李悝、商鞅、申不害到韩非的承上启下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6.
陶维梅 《文教资料》2008,(22):95-97
老子思想内涵丰富,其"无为"思想旨在通过主体对道的复归与把握,实现在社会人生中"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目标."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认为逼迫子女做事是天经地义,为了孩子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精力、时间和金钱.结果呢?孩子却开始了懒惰、依赖、脆弱、蛮横、虚伪等.如此,本可健康成长的孩子却变成了"问题孩子".无数个走上歧途甚至绝路的孩子,都是父母或教师太有作为的悲剧作品.为此,父母们必须引以为戒,首先要了解、尊重孩子,不妄为、不乱为;其次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积极主动地去善为,最后达到解放孩子、解放自己、无为而为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借助孙子的"势论"对辛亥革命进行解读,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顺势而为和因势而变。总体而言,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大智、大勇、大义的精妙结合,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8.
王弼的"自然"所取的乃是"自动然"之意,换一个说法也就是"无为,"但是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它更确切的涵义乃是无意为、无心为,说的更明确一点也就是不作意。这乃是宇宙本体(大道)与天地万物共有的属性,把它视为任何其他东西都是不正确的。前人所以对王弼的"自然论"思想产生误解,除了对文本的阅读不够仔细外,"五四"以来所形成的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无疑也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胡绍玲 《文教资料》2008,(32):77-78
老子强调出世的"无为"思想,表面上看,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是相对立的,但我们不能从字面来理解老子关于"无为"的主张.简单地认为"无为"只不过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代名词,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是彻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美学文艺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是浑然一体的,庄子论道有如老子,崇尚自然无为是他哲学的核心。“自然”批评论是以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作为背景,以天道论人道,用自然眼光去广泛考察人生处世方式和态度,主张自然、自由、朴素的人生理想,要求“法天贵真”。这对审美和艺术有着深刻的启发,在审美和艺术上反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达到“天乐”、“天籁”。“自然”批评论,高扬艺术创作主体自由的心境,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艺术风格论和各艺术门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阶段论"、"方面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以往流行的传统模式,它的最大缺陷是不能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还其原本面目.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采取两者结合的"综合论"方法,就可以弥补其不足,以达到真实地评价历史人物,还原其本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自然人性论"与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哲学的起点是“道”,其对文明的理解也由“道”所规定。庄子文明观的建立,出发点在他所坚持的“自然人性论”。他由天道及人事,以“无为”建立了道的社会秩序,使人伦关系得到和谐而人同时得到自由。在物质技术方面,他主张“道进乎技”,在身体的技术中达到审美的境界,而否定了由“机心”而获得的进化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4.
"模因论"和"认知隐喻"是外语教学中有关文化和语言不得不关注的两个重要概念.其特点、类型及其成因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经过比较分析之后,了解"模因论"和"认知隐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语言文化学习和教学十分重要.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研究.后进入到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领域.模因(meme)源于生物学词汇(基因).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Jef Verschueren的"适应论"与王希杰等学者的"得体论"已经成为语用研究的热点理论,其各自的主体性内涵极为丰富,本文力从"主体性"这个参数对二者进行相似相异的比较分析,从而挖掘出这两种理论在这方面具有的丰富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庄子的"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道家生态哲学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生态存在论、"尊道贵德"的生态价值论、"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三个方面。"道法自然"突出了宇宙万物运化过程的自然性,认为人与万物均由道而生,是平等共生的关系;"尊道贵德"强调尊重自然运化过程及秩序的价值以及人与万物自然本性的价值;"自然无为"主张"无为而为",减少对自然万物的干扰,顺应、发挥自然造化过程及秩序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情"、"味"、"境"是最能体现中国抒情传统文学旨要的核心概念,也是王文生对古典传统研究自始至终所执着追寻与探视的人生审美理想.<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是王先生继<论情境>后推出的力作.其最为新颖之处无疑是"以情味之线,牵美学之史".他从中西文化语境纵观中国传统抒情文学并逗引出"情味论",并对"情味论的历史发展"作了交互式的潜在整合、梳理和大胆果敢的纠评与言说,给人以深刻的启悟.  相似文献   

19.
樊淑敏 《运城学院学报》2007,25(4):19-21,37
薛瑄的"心性论"以"性"、"心"为美的本体、本源,强调性的差异性,心的物质性,提出了"复性"的美育思想,涉猎到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诸多问题,是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无为"的观念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都有体现,但是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是出于"自然"的无为,一个是主张"德化"的无为。本文从天道、政治、人生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从两种思想各自的价值取向、人性认识、实现"无为"的过程等方面展现了老子与孔子"无为"思想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