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是现存的较完善的上古语言材料之一,其词汇的组成与古今汉语有同有异,从其共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发展的延续性,从不同之处又可以看出上古汉语的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在近、现代汉语中已消失,但在一些方言中仍有残留,比如《诗经》词汇中比较突出的重言词就可在玉溪方言中得到印证。重言词在《诗》词汇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诗》共有复音词九百余个,重言词就有三百五十九个,占三分之一多,通过重言词我们可以窥视到上古汉语词汇的一斑。  相似文献   

2.
长入说质疑     
王力先生根据中古去、入声字在上古的用韵现象、中古某些字的去、入两读现象及谐声字中的去、入谐声现象得出的上古有“长入”声调的提法值得质疑,理由是:一,根据中古去、入声字在《诗经》用韵和《说文》谐声等材料中的使用比数及入声与平、上声的关系看,长入说的论据并不充分。二、无论是《诗经》用韵还是《说文》谐声材料都表明去声与平、上声的关系要比与入声的关系密切得多,长入说只注重了去声与入声的关系,而没有正确对待去声与平、上声的关系。三、在汉语语音史中,相配的入声韵与阴声韵发展到入声韵消变为阴声韵时,两者对应的韵母中必有一部分不能完全相同;调类相承的同音音节,其韵母的发展结果一般也是相同的。而“长入韵”发展到中古消变为阴声韵后与其原所配阴声韵的中古音韵母一一相同,这说明它在上古不是入声韵而是阴声韵。  相似文献   

3.
“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一个异读词,《辞源(第三版)》明确了唯一的读音“jiǎ”。探析“嘏”和“叚”的同源词身份,并进一步指出“嘏”是两个构字部件音义兼顾的双声符字。从“嘏”的语音发展过程,可以看出“jiǎ”是语音正常演变的结果,“嘏”ɡǔ读音当是语音讹变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英语重叠词与汉语双声叠韵词在语音、词形等外在形式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通过分析比较便可发现两者的相似只不过是一种偶然的契合。本文试图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及构字 (词 )方式、形音义间的关系、词源及形式、修辞特色等几方面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比较 ,找出其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1.吕叔湘先生说:“追溯汉语发展的历史,大概自古以来书面语和口语就不一致.秦汉以前的情况,文献不足,难以详究,魏晋以后言文分歧的痕迹,才逐渐明显起来.”秦汉以前有雅言,这已无庸置疑.但是否也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它们各自是一个什么面貌?由于时代的遥远,我们只能从现存的先秦典籍中去寻找答案.长期以来,《诗经》一直被认为是先秦雅言正音的代表,这过于笼统,不清楚它代表的究竟主要是书面语音系统,还是口语语音系统.而且近来随上古汉语方音研究的广泛开展和《诗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诗经》作为上古汉语“雅言正音”的地位遭到越来越多的怀疑,《诗经》一统天下的局面似难以维持.这促使我们跨出《诗经》的范围,更广泛地去研讨其它先秦典籍.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比较可靠的上古实物书面材料,直接保存了两周时代语言文字面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近年,笔者对目前已见著录的八千多条两周金文进行了全面梳理,找出了有韵铭文三百余条.通过系联整理,发现作为两周时代通行于朝庭、宗庙等重要场合的典雅的书面语,两周金文不仅文字统一,用韵也有极强的统一性.较之《诗经》,我们认为《诗经》反映的是两周雅言的口语情况,金文则是两周雅言书面语的代表,两周雅言也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正如罗常培先生所说,这  相似文献   

6.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冀勤先生点校《元稹集》,汇校诸本,多有是正,然仍存在不少值得商榷之处。兹从音韵学角度作些许探讨,以求正于大方之家。1《和乐天寻郭道士不遇》。诗云:“昔年我见杯中渡,今曰人言鹤上逢。两虎定随千岁鹿,双林添作几株松。方瞳应是新烧药,短脚知缘旧施春。欲请僧繇远相画,苦愁频变本形容。”其中“逢”、“松”、“容”俱属上平声冬韵,而“春”则属上平声真韵,二者殊不相类,于古诗中尚不可通押,岂能于近体诗中通押乎?“春”与“舂”形近,“舂”属上平声冬韵,与其他三字同韵,故知“春”必为“舂”形近之…  相似文献   

7.
《诗经.大雅》中的《生民》等五篇作品在学术界一向被认为是汉民族的史诗。其实,它们决非严格意义上的史诗,而且对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也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反,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是《诗经》中的“诗史”精神。“诗史”一词虽然最初是用来评价杜甫的诗歌创作,但自《诗经》起,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就已形成了“诗史”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双声诗、叠韵诗是异体诗里的两种格式,是利用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来构成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分为声、韵两部份。诗人们就利用这种语音结构特点写出同声母的诗、同韵母的诗。  相似文献   

9.
各种教材对古代文言作品中的特殊字音说解纷纭,很多人为求得阅读古典诗文用韵之便,常常改读韵脚字的本音;通过对古代文言作品中异读词产生的原因、类别的,批驳了随便标注“古音”的做法,反对在诵读古典诗词韵文时动辄改变字音以协韵:主张应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标准,对那些生僻的字音读法予以摈弃。  相似文献   

10.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使用了三百五十多个叠音词,分为描绘状貌的叠音词和拟音词两大类;它们在《诗经》中具有生动自然、音响抑扬的艺术特点,表现力极为丰富;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许多《诗经》中的叠音词或诗句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相似文献   

11.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词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的一般说法。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将者字结构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12.
中古的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以下简称《中原》)里已经全部收入阴声部内。其中有部分入声字在《中原》里同时收在两个阴声韵类。比如来自中古“屋烛”韵的部分字,《中原》既收入“鱼模”韵,又收入“尤候”韵。来自中古“药译觉”三韵的部  相似文献   

13.
或问曰:为何《诗经》中关于马的说法有五十多种,而现代汉语只有一个“马”字?让我们先来看看《诗经》中关于马的称谓到底有多少.通检《诗经》三百零五篇,从马的字共出现四十六个.加上重现者,确为五十多个.以下按其作用分别说明.一、表毛色者:  相似文献   

14.
1.1《古汉语简明读本》(下简称“读本”)上册第四页: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从今以后才知道您是象对待狗和马一样来畜养我孔伋的。 这里的“君”字用“您”来对译,不大确切。 “君”作为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应该是面对面的对话中对对方的称呼(书信上尊称对方也可以用)。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孟子》上用“君”字165次。作“国君”讲的152次,作“为君”讲的1次;其余12次都是作为对称词“您”讲的,这12次中没有一次不是面对面的对话用的。《梁惠王下》2·12用了4次,2·16用了5次,《腾文公上许行》用了2次,《万章上》9·2用了1次。  相似文献   

15.
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明确规定课外阅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这已引起众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不少教师在语文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为此开设了“阅读课”,这是一种明智之举。阅读课如何操作?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弄明白开设“阅读课”的出发点,明确其价值取向。一、“阅读课”的价值取向阅读心理学家吉布森和利文提出:“阅读乃是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这里的“课文”一词是指包括印刷的文字、图画、图解、图表在内的等等阅读材料。这里的“提取意义”内容  相似文献   

16.
英汉两种语言从语言形态上来说,分属两种不同形态的语言,汉语属“词根语”、“孤立语”,这种语言的词本身不能显示与其它词的语法关系,它们的形式也不受其它词的约束,在语法手段上讲究语序和虚词.而英语属“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主要语法手段是词的内部屈折,一个构成形态可以表达几种语法意义.“无形态语”是汉语与英语的根本差别,而这种差别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因素上对我们接受、使用英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干扰.一、汉语词的多功能性使我们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忽视它们的词类.汉语的某一词类往往不只充当某一种句子成分而是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如动词“学习”: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期刊日常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成型”与“成形”的错用及混用情况,只有理解这2个词的内在含义才能进行谬误辨析。下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年增补本)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来阐述这2个词的应用。首先需要理解这2个词的一字之差。“形”字义———1)形状:圆形,方形,图形,地形。2)形体;实体:有形,无形,形影不离。3)显露;表现:喜形于色。4)对照:相形见绌。“型”字义———1)模型:砂型。2)类型:脸型,血型,小型,新型,流线型。词典中包含“形”和“型”的词组很多,但词义基本上包含在上述义项里。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年A”(年B年同)字的结构是从禾人,人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禾谷仁实,语源就是禾仁、谷仁之“人”(或“仁”,明代后一般写作“仁”)。“年B”“年”是“年A”字的变形异体字,从甲金文的用例看,也是“年A”的后起字,《玉篇》等字韵书分别“年A”与“年B”“年”的字条,是形变音异而后来以异体字分化义项的结果。本文还补充了《说文》对“年B”字的解释,追溯了“年”字字形演变及分化的踪迹,探讨了甲骨文及古籍中关于“年A”“年B”的一些惯用熟语的用法,词义问题及“年”字年岁义的由来。  相似文献   

19.
推敲     
李晓愚 《阅读》2024,(18):50-53
<正>文人写诗常常要字斟句酌,比如王安石写《泊船瓜洲》,原本的句子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想想,“到”字死板,改成“春风又过江南岸”,“过”字更有动感,但还不够形象,接着改,一直改到“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有生气有色彩,把江南春意盎然的景致一下子凸显出来了。所以我们说写诗作文得推敲。“推敲”一词很有意思,“推”和“敲”这两个动作都跟手有关,为什么它们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脑力活动呢?说到这个词的来历,我们不得不提唐代的一位大诗人——贾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颜氏家训》中的“为”字做了穷尽性统计(除去其中表示韵部名称的“为”1见),全书“为”字共有581见。其中动词用法397见,占比68.3%;介词用法71见,占比12.2%;助词用法10见,占比1.7%;凝固结构103见,占比17.7%。可见,本文中作动词和构成凝固结构是其主要用法,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