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謇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实业家和教育家,毫无疑问,从事实业和教育活动是构成其一生经历的主要内容,而重视人才、培养人才、运用人才则是他发展事业,取得成就的关键所在。探讨张謇的人才观,是张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张宝国 《文教资料》2012,(21):148-149,15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近代教育家张謇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但对张謇教育思想与南通对外文化交流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很少研究。鉴于这种背景,本文将从张謇教育思想研究视角入手,探讨如何在当前新形势下,结合南通实际,对张謇教育思想进行再实践,以此扩大南通对外文化交流范围、提升南通对外文化交流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4月14至15日,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本刊特约记者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组织的第二期江苏职业教育文化寻宝主题教研会——"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在南通举行。江苏各市职教教研机构负责人一行二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文化寻宝活动,追寻张謇足迹,现场体会张謇职教思想的当代传承,受益良多。集张謇职教思想的学术研究、思想宣传、文化建设、素质教育、遗产传习于一体。  相似文献   

4.
张謇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謇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程绍珍张謇字季直(1853—1926年),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开拓者之一;亦是中华民族为雪国耻,百年奋斗中的杰出人士之一。一、以实业振兴经济,以教育促进实业1888年至1893年张謇掌教于江苏赣榆选青书院和崇...  相似文献   

5.
在1871年的"冒籍案"中,时任通州知州的孙云锦给了张謇很大帮助。正是这一援助,为二人随后的交往奠定了感情基础。此后,这位长者频频向张謇伸出援手,同治十三年,延请张謇为江宁发审局书记,至光绪十三年,孙云锦调任开封知府,张謇再次应邀入幕,其间,在学业、生活、做人上不断地给予张謇鼓励与关怀。二人的师生情谊一直延续了16年,直至孙氏去世。  相似文献   

6.
在台湾和香港,张謇的著作被先后出版和重印。在台港学术界,对张謇的思想及其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的活动,所从事的工商业等,不断地续有研究。这些研究常常展示了不同于大陆学术界的探索重心和别样视野;而早年迁居台港的张謇的一些亲朋乡党、门生故旧或其同时代人留下的对张謇及其事业的记述和有关文物,也可补大陆史料的阙如。  相似文献   

7.
《张季子九录·教育录》编年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季子九录&;#183;教育录》是研究张謇的教育思想和活动的重要史料。当初编辑之时,因疏于考证和校定,致使对一些文稿的成文时间注释失实。后《教育录》被整合进《张謇全集》,编年问题依然存在。2000年3月,张謇研究中心启动了对《张謇全集》的补遗和校定工作,但仍然存在错、讹、衍、夺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啬翁家乡海门召开,我感到特别高兴。其原因不仅在于自己可以重访张謇故里,更在于这些年海门的张謇研究欣欣向荣,为张謇研究增添了  相似文献   

9.
《张謇教育文论选注》是教育史,它通过对张謇教育情怀、实践与思想的梳理、解释,呈现了南通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并且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情境和脉络;是教育学,它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彰显出张謇"村落主义"理念的伟大抱负和鲜明特色,也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的启迪;是教育家评传,它采用多种方式对张謇这位伟大教育家进行多视角的解读,让张謇可贵而独特的教育人格在对其文论的选注中站立起来。  相似文献   

10.
张謇的“地方自治”充分体现了张謇“新世界雏形”南通梦的建构及其实践。其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恶劣的社会环境、势单力孤的个人作为以及“急进务广”的发展方式。中国梦南通篇章既是张謇“新世界雏形”的历史延续,更是张謇“新世界雏形”的创新发展。续写“中国梦南通篇章”,必须处理好财富增长与惠及百姓的关系,以民生为本;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环境为善;必须处理好长期奋斗和阶段有为的关系,实现有序发展;必须处理好“官员梦”和“百姓梦”的关系,实现同频共振;必须处理好物质生活改善和文化生活丰富的关系,实现品质和品位的“双提升”。同时还要制定好“扰梦”拆解策略或预案。  相似文献   

11.
对于张王乐府的独特之处和成就,学界的认识是较模糊的.将张王置于唐乐府对前代乐府"复'与"变"的过程中去考察,与唐代多数乐府诗人以"变"形成自己的特色不同,二人在立足现实作出必要变革的同时,更注重恢复古乐府民歌尤其是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古朴浅俗的艺术风貌.其独特追求体现着儒家的诗学思想,并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故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张王更注重"复",与其所处时代、思想、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张王乐府也因"复"而存在一定不足.  相似文献   

12.
清末状元张謇在家乡南通"办实业、兴教育、举公益",成就卓越,惠泽时人与后代。张謇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深受中国传统教育弊端之累,因此他的教育价值观更多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得到启发,"人文以化成天下"为其核心主张。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开风气之先,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他将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实业迭相为用,打破了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一统性,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纪元。张謇的教育价值观,结合现代教育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于一体,不仅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对于解决当今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些问题,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百年荒漠之南黄海海滩,因了张謇先生的介入,才有了中国近垦牧第一滩的美称。“垦牧”二字不是汉语固有词,而是根据滩涂综合开发的特殊需要而设定的。张謇经营垦牧的出发点是实业救国,其核心是“棉铁主义”。他针对雨涝、盐碱、风潮以及地权等四大难题,步步为营,稳步发展;以集约化经营的理念。改良土壤,综合开发,驯化推广美棉,改进缲棉技术,不断总结,方得业绩昭著。也由于垦牧的成功张謇被誉为近代中国农业之父。  相似文献   

14.
张謇认为:文章风气随时代而异;文章须切于实用,反映人的七情五常,不可滥,不可诬;既需讲义法.亦需讲才学。他强调诗为宣泄感情之工具,诗须言事,应当反映民生疾苦,应力求创造出一种关的风格或境界来.以供人欣赏。书法既要遵守一定的法度,又不能墨守成规;绘画应当师法大自然,学习古人的技巧,融入画家的个性;印章应将婀娜与刚健、流丽与端庄、纵与收、利与钝等对立的风格与刀法对举,融于一体方能臻尹术之绝墙一戏,剧劳未最最亏要的不是师承前人.而是演员本人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张謇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突出贡献,既体现在他们相似的教育活动上,也体现于他们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梁启超对“新民”教育观的打造,彰显出理性的光芒;张謇对近代南通教育体系的创立,凸现出实践的魅力。梁启超启蒙教育的全面开展,为国民性改造打开了一条通途;张謇实业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实业人才的培育树立了典范;梁启超转战全国,四处办学,显示出他兴学活动的广博特征;张謇立足南通,辐射东南.体现了他有序发展的办学思路。梁启超于理论上的引导和宣传,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启蒙家;张謇在实践中的创新和贡献,同样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实绩最显著的教育实践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儒家正统思想的长期熏陶,独特遭遇和丰富阅历,对文学和史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对古典文论的潜心的研磨,造就了旧韩时代伟大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金沧江。绵延2000余年的中国儒学,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而汉语则是世界上时间最悠久、结构最周密、语词最丰富、表义最精确、使用人口最多、最具表现力生命力的世界性语言之一,涵育了包括张謇与金沧江在内的众多中外思想家、文学家。在对外开放的今天,既要大力提倡学习外国语言文学,更要重视推广和发展汉语言文学,从而创造出无愧于先贤的文化硕果。  相似文献   

17.
张謇和许鼎霖是实业救国的力行者,政治活动的同路人。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曾走过苦读诗书、科举应试的道路,都曾有过蒙怨受辱、家道中落的遭遇。面对列强侵略、国势危殆的严峻现实,张謇与许鼎霖都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实业,以救亡图存,造福桑梓,但许鼎霖成绩稍逊。他们都积极参加清末的立宪运动,但张謇更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转而支持共和,为中华民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张謇、梁启超近三十年的交往大体分三个阶段:维新变法时期,二人由相识而开始了初步的交往,"是群非党"真实写照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民国初期,政见的一致和共同的理想,他们在政治上步入了紧密合作的时期,相诚以待使他们渐成莫逆之交;五四运动及之后,为国家主权独立、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他们以在野身份展开了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的全面合作,进入了交往合作的密切期。张、梁的交往,可以说是一种政治自觉高度上的大义之交,折射出过渡期近代士大夫的爱国情怀、宪政理想、民生意识和文化夙愿。  相似文献   

19.
张謇对南通乃至中国现代化的贡献为世称道,然而他对苏北地区社会变迁的贡献却少有评价。1904年,张謇撰《徐州应建行省议》条陈,建议以徐州为中心设立行省,并为徐州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设计了具体路径。他主张在利用煤炭资源的同时,综合利用其他矿业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及再生资源;在发展煤矿的同时,综合发展农业、商业、教育以及其他工业。他深刻总结经营活动中资源匮乏的教训与综合发展的经验,准确把握徐州地区现实资源多样性与历史传统复杂性,规划启动了综合利用的实践,调整了煤炭独大的产业结构。张謇建立行省的建议虽被清政府否决,但其综合利用、综合发展的规划思路,对资源型城市徐州及周边地区日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针对中国贫穷落后,他提出实业与教育两大目标,平衡推动,努力以赴。他以"夫教育而母实业"喻其宗旨。他创建了诸多新式学堂,并为这些学校撰写了校歌,歌词内容丰富,崇文重教,言志抒情,风格凝重,诗笔纵横,词藻优雅,从中我们可以见出其办学理想和美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