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的”、“地”、“得”本来是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自从看了电视剧《水浒传》后,他们就争吵起来了。“的”说:“梁山108位好汉都排了座次,咱们也排排,我的使用次数最多,比如说吧,鲜红的衣服,高大的楼房,美丽的花园,漂亮的小姑娘,可爱的祖国,伟大的母亲,红的太阳,绿的山,白的云……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说也说不完,我是老大。”“地”紧接着说:“我的使用次数也不少,像高兴地说,蹦蹦跳跳地跑,大声地喊,轻轻地吹,温柔地抚摸,快乐地歌唱,等等,我老大。”“得”毫不让步,争着说:“人们说话很少有离得开我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下课铃响了,我带着满意的微笑向教室外走去。突然,一个怯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高老师。”我扭过头,原来是被我昵称为“精豆子”的汪旭。“有事吗?”我一边问一边收住脚步往回走,可他看着我竟没回答,只是脸有些发红。我刚想再问,他忙摆手说:“没事了,老师。”声音仍是怯怯的。分明是在撒谎,看脸上那笑多不自然。这时,和他同座的晶开口了,“老师,汪旭是想跟您要他的那支红油笔。”  相似文献   

3.
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已经是4月了,天气依然忽冷忽热。我终于没能抵抗住冷空气的袭击,感冒了,更不幸的是竟然高烧到39.5度。在我高烧的时候,我总感觉很冷,妈妈却说我的头好热。这是怎么回事呀?  相似文献   

4.
我的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教师,我是一名小学生(学习成绩还不错),家里的生活条件也算是优越,要什么有什么。大人们总是说我是掉进蜜罐里了。可在这个“蜜罐”里也有“苦”,也许大人们会不以为然,但是我确实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有些不满足。  相似文献   

5.
2002年7月8日晚,“稻草人”带着一项神秘的使命,与“小鱼儿”相约在网上。稻草人:小鱼儿,“烤”得怎样?小鱼儿:“烤”糊了。稻草人:哪门?小鱼儿:Maths(数学)。稻草人:嗯,数学是有点难,我也考得不太好。小鱼儿:不会吧,你不是班上的“数学天才”吗?不像我,数学可是我的“老大难”。稻草人:反正,我的感觉不太好,我也觉得挺难的。小鱼儿:你都觉得难,那我就更惨了。稻草人:大家都觉得难,对数学是弱项的同学反而有好处呀!小鱼儿:为什么呢?稻草人:你知道,题目太难了,基础比较好的同学也不一定做得出来,拿高…  相似文献   

6.
“出走”引出的“学生心理档案”迁西县第三实验小学董宝双董宝凤一天中午,我走进办公室,一封打开的信展现在我的眼前。老师:我用刀把吴伟力的肩砍伤了。吴伟力不会放过我,爸爸不会饶恕我,同学们更会瞧不起我。在这个世上,我最留恋的是老师您,请您多保重,我走了,...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我一直采用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教育方法。那是一个天色阴沉的星期天下午,一个可爱的女生在路上碰见了我,面带微笑地喊了一声“老师好”,我感到“莫名其妙”,因为我根本不认识她。”老师,我是您的学生。”想了半天,我也没想出她到底是谁,只好满脸堆笑,极不自然地应和道:“哦,我知道了,你好,你好!”  相似文献   

8.
写下这个标题,你不要对我有什么想法。回答是肯定的,教材很重要。我为什么有疑问呢,因为现阶段,我有个细微的发现——那就是很多老师以为课程改革后,教材可用可不用。上课时,自编教材的有之,不用教材的有之,尤其是一些  相似文献   

9.
《红蜻蜓》2023,(15):2-3
<正>我看文学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后来看得更多的是政治类书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飞传》,一套有很多本,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还有一个版本是专门讲“精忠报国”这个故事的,母亲都给我买了。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男孩,有着不少男孩的特点:聪明、调皮、爽快,还有贪玩。说到玩,我总是说“一会儿”。说到学习,我总会说“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了”。做作业时我还爱犯点小马虎,不是漏了标点就是忘了进位。总之,脑子里就想着一个字:“玩”。“飞飞,怎么又出去玩了?”你听,妈妈又在屋里大声叫着。我对妈妈说:“我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作业了,怎么还要我做?”话是这么说,两条腿还是朝屋子里跑。没办法,妈妈是家里的“总司令”,连爸爸都不敢违抗,何况小小的我?我坐在椅子上,怏怏地做起了作业。没过一会儿,我趁妈妈不注意,悄悄地溜了出去…  相似文献   

11.
那天刚一上课,张阳就哭诉自己放在铅笔盒里的125元饭费不见了。我一面安慰他别着急,再仔细找一找,一面对全班同学说“谁看见了,帮他一块儿找一找!”话音刚落,程全同学立刻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课间休息时有两个大哥哥来过咱们班,可能是他们拿了。”我赶忙问:“那两个哥哥是哪班的?你认识吗?”“认识!”程全十分肯定地回答。我领着他找了几个班,他并未指认出那“两个哥哥”。于是他又说:“可能他们把钱扔到垃圾桶里了。”我随他到厕所旁的垃圾桶,发现里面果真有不多不少整125元钱。钱找到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但是…  相似文献   

12.
“鬼”     
一天晚上,我正半卧在床上津津有味的看书,刚看到一半,灯突然不亮了。吓我一大跳。一刹那间,我忽然感觉我是在十八层地狱,一群青面獠牙的鬼围着我怪叫。叫得我直颤。“妈呀,救命,SOS!……”我连我心爱的书都不要了,扔下后撒腿就满屋乱跑。忽然,我撞到了一个不知是死是活的东西,它软绵绵的,却富有弹性。而且硕大无比。此时电视剧里的鬼影一个个在我脑海里掠过。不会吧!我真的这么倒霉?我呆呆的还不如说傻傻的站在那里,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回过神来。手一哆嗦。不知道又碰到了一个什么东西,只知道它硬硬的。耳边便响起了鬼哭…  相似文献   

13.
素有大男子主义思想的我,总爱在人前炫耀自已在家中的地位,此时偏有“多事”的同事挑我的“漏缝”:“贾老师,你家谁最厉害?”我挺直了腰杆说道:“在家,我是老虎!”“你是老虎?!那尘(我的爱妻)是武松了!”几个相同的声音从不同的方向传来。“你们这几个人,  相似文献   

14.
“真功”是“苦功”袁向辉1995年下半年,师范毕业的我第一次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由于是第一次,便报了4门,可是等报完名回到单位,同伴们都责怪我,说我报得多了些。当时,我心中也有些后怕,万—……,咳,说什么也晚了,既来之,则安之。半年来,斗...  相似文献   

15.
我“二妈”鼻梁上架着眼镜,像个知识分子。其实,我“二妈”是我爸爸。自从妈妈病故,我失去了母爱。而爸爸以前因为生意忙,什么家务都不会做。现在,生活的重担一下落在了他的肩上,他却没有被压垮,不但给了我父爱,还像妈妈一样为我奉献着母爱,所以我称爸爸“二妈”。我知道“二妈”想念妈妈,他原本稀疏的头发又掉了许多。可每当我想妈妈流泪时,“二妈”就学妈妈的样子哄我,我心里又温暖又满足。我“二妈”不是知识分子,他是菜市场上卖肉的个体户,他的特点是对顾客非常热情。由于“二妈”的头发所剩无几,所以常有人称他老大爷,…  相似文献   

16.
你喜欢自己的妈妈吗?我很喜欢。每当我饿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我妈妈。我像个小馋猫吧?妈妈常说:“学习要靠你自己,我的主要任务是不让你饿肚子。”这就是我妈的“名言”。妈妈会做各种好吃的东西,我最爱吃她做的雪菜黄鱼和意大利面条。雪菜黄鱼我一个人就可以吃一条;意大利面条,味道和店里差不多。我想,这两样东西她烧得最好,可能是和我爱吃有关系。有关烧菜的电视、报纸和书,妈妈都爱看。她床头就放着好多烧菜的书。睡觉前要饱眼福,是她的爱好和习惯。我和妈妈出去玩,只要见到好吃的,她肯定会买给我尝尝。上次我和妈妈去欧洲旅…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个梳着剪发头的小姑娘,满头的黑发令人羡慕,虽然身体瘦瘦的,但是很健康。学校的同学、老师都说我文静又内向。实际上呀,我的内心却活泼而又富于幻想。你看,我的脾气还真有点怪呢。在家里我是个小天使般的宠儿。整天蹦蹦跳跳,一说话就哈哈笑。到了学校,我就变得寡言少语,循规蹈矩,稳重得像个“小大人儿”,连上课回答问题都小心翼翼的。老师的评语是:“性格内向,稳重。”天知道。我怎么会是“内向”的呢,只要一离开学校,我就像飞出笼子的小鸟,再也不用把手放在桌子上动也不动地坐正了。刚走进大门,一个拖着长腔的“妈妈,…  相似文献   

18.
王祖哲 《中学教育》2005,(10):51-51
2000年我在澳大利亚教汉语。我在街上走路的时候,一个流浪汉过来跟我要烟抽,说:“天气不错,能不能给支烟,Sir(先生)?”我在饭店里吃饭,服务员当然叫我是Sir或Mr。在学校里,澳大利亚同事和学生都叫我是Mr Wang(王先生)。澳大利亚的老师竟然称呼他们的学生是Ladies或Gentlemen,翻译为汉语,也是“女士”或“先生”。等我回国,不一样了:我在学院,年长的喊我“小王”,同辈的直呼其名,特别会来事儿的同辈也叫我“王老师”。原来是这样:你光有男身,还不足以被呼为“先生”。在那里,称为“先生”的没几位,虽然那里的男人很多。  相似文献   

19.
在语言的长河中,“我”从不被人重视,因为“我”貌不惊人,是“短词小字”,但“我”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却很高。见面时用“我”,分别时也用“我”,请人吃饭时还用“我”;形容有生命的东西用“我”,形容无生命的东西同样用“我”。总之“我”是被人们广泛运用在很多场合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20.
“一字师”     
阎焕东 《科技文萃》2001,(2):185-186
最近我正准备出版一本关于老舍的书,其中引了老舍在抗日战争前夕写的一篇小传,题为《著者略历》,全文不过400字,却精当简括,幽默风趣,很能体现老舍为人为文的风格,是一篇妙文。但文中有句话却令我颇费周折:“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这“三百千”指的是什么?我查了手边的工具书,包括《辞源》、《辞海》等,都没有“三百千”这个条目。于是我便怀疑可能是印错了,或者也可能是老舍的手误,后来的编辑将错就错,一直错了下来。我这么想依据有二:一是就在这篇“小传”中,老舍的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被印成了“《火车头》”,这肯定是错的,说明印错是常有的事,可做旁证;二是“三百千”我以为可能是“三百篇”之误,而“三百篇”则是人们所熟悉的,本是《诗经》的代称,老舍在此扩而大之,借指古典文学,说“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既简单明白又幽默含蓄,且与全文风格一致。我的怀疑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我心里总不踏实,还想得到进一步确认。说来也巧,前些天的一个小型聚会上,我正好同舒乙同志坐在一起,于是我便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我先说明了那句话的出处和问题所在,跟着说了我的想法,我说:“‘三百千’是什么意思呢?哪儿都查不到。所以我想可能是印错了,或者是老舍先生的笔误……” “那怎么会?!” 舒乙本来一直在听我说,这时突然插了一句,打断了我的话。 “怎么不会呢?”我争辩说:“就在这篇‘小传’中,后面就把《火车集》印成了《火车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