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1月12日~14日.香港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的学术及专业实践”会议。我十分荣幸地跟随导师郑晓江教授参加了这样一次大盛会.它齐聚着来自我国港、台、内地的生命教育专家们。这是一次心灵之约,更是一次生命之约,大家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生命及生命教育中的故事。其间,我有幸在香港宝血会培灵小学观摩了纪清芳教授关于“创造力与沟通艺术·生命意义”的教学示范课。可谓收获颇丰,感慨颇多。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生命教育事业从20世纪末开始引入,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探讨和推广,至21世纪初的2004—2006年达到高潮,辽宁、上海、湖南等省市相继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大纲或方案。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内地的生命教育事业明显升温,特别表现在云南省大力实施的"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生命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至此,生命教育在中国已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以此为据,全人的教育是由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构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的复杂教育系统。“全人教育”理念的论证。既超越了以往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完满人格教育”的“不全面性”,具有全面性;又超越了以往对人的教育的一种工具性理解,具有生命性。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是践行生命教育理念、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据。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上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该文从生命成长层次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应包含三个层次,即“懂得珍爱生命”、“促进生命发展”、“引导自我实现”。相应地,应开展“珍爱生命教育”、“生命发展教育”、“自我实现教育”三方面内容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5.
修丽娟 《考试周刊》2009,(10):207-208
对教育与生命本源性的关联的认识,可以从教育源于生命、教育循于生命、教育达于生命进行分析,以加深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生命本源性的理解,加强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之情,使学校认识到教育的根本是通过适当而全面的教育切入点,遵循生命规律或特点,力求生命在教育中获得最大的发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6.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思不断发生的生命极端现象,意义的失落、教育的“纯工具化”理性成为生命失落的根本诱因,因而引导学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也就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规定.由此,教育要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新开发。关注生命教育,提升生命价值是当代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生命教育的开展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以“生命”为主线,以“人”为中心,帮助学生达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的目标。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坚持情感教育、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和谐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取向。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存在的家”。语文教育不应只指向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还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的人性、人心、人格的养育,顺应人的言语本性,张扬人的言语天性,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因而,语文学习本质上应是学生生命的体验,是学生在一种存在论意义上去理解生命的内涵,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我们呼唤“生命形态的语文课堂”,希望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源泉,教育的真谛在于促进生命发展,生命在现代教育中的遗忘与沦丧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实现教育与生命的统整和圆融,即在敬畏生命的伦理基础上,将生命的本质、规律、特征和需要融入教育的全部过程和一切环节中,从而实现教育塑造生命、发展生命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延平 《教育研究》2006,27(3):35-38
教育与生命共存并互相印证。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需要,教育在展示生命存在的同时也完善了生命的发展。生命本体的教育坚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反思“非生命化”教育对人生命的漠视,关注生命整体和人的生命全程是生命本体教育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1.
所谓生命教育,其核心就是一个‰全人教育”的概念,它是以“人”为中心,做横的延伸,纵的连贯,包括身、心、灵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帮助学生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透过“知、情、意、行”的整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标。上海市于2005年3月14日正式公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之后于6月份公布了试行条例,在2005年9月份新学期开学时,在该市160万中小学生中首次全面实施生命教育。黑龙江、辽宁等省份也于近两年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保证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贯彻落实。以下将对生命教育这一系统的不同要素以“四点论”的形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肖英 《上海教育》2009,(8):61-61
2008年11月26日至12月5日,由上海市教委组织、台湾生命教育学会邀请的“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考察团”一行10人来到祖国宝岛台湾。我校作为全市36所生命教育的示范校之一也受邀参加了此次参访活动。我们一行10人在10天考察活动中参观了三所学校——台北修德国民小学、高雄师范大学和台中天主教晓明女子高级中学,并参加了台湾生命教育学会举办的“2008生命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我们在修德国民小学听了一节生命教育的拓展课“石头汤的故事”,并与该校教师进行交谈;在高雄师范大学听了教育系张淑美教授的“台湾生命教育推动与发展方向”主题发言,并与教师们座谈;在台中晓明女子高级中学这所台湾生命教育发源地的学校听了关于“中学生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与推行经验”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以往的生命教育多是应对社会危机的产物,带有工具性和偶然性。生命教育应该基于生命的完整需要,致力于生命的统整,去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实现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2020年2月27日,何怀宏先生就疫情下的生命哲学议题接受了马国川先生的采访,采访内容已以"要始终把生命原则放在首位"为题见诸相关网站。这一议题与教育高度相关。反思学校教育,生命教育也存在不少短板。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经商马国川、何怀宏先生,邀请高德胜教授加入,在原采访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与深化,形成现在的对话,特予刊布,以期推助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对生命原则和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生活中,作为家长,我们除了监督孩子写作业、学特长、选学校、上大学之外?知道什么是“生命教育”吗?记得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一种新境界,新方法了。这是来自一位普通家长的故事,写的就是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看一看,也许对广大的家长有用。[新闻链接]2005年11月7日,许多报纸都刊出了这则消息:由于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的危急时刻处乱不惊,利用学校所学的知识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深圳一名8岁的小女孩袁媛当选“中国骄傲”唯一的一名小孩。袁媛的行为无疑是学校生存教育的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6.
张艳 《江苏教育》2014,(3):75-75
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融于”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依据生命的特性,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创造适合生命发展需要的教育。它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因为生命的未完成性而存在。促进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发展和完善是成人教育的应有之义。成人学习者在教育内容、教学过程、教育时空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表现出了较高的主体性水平,对成人教育“关怀生命”、尊重生命主体性、遵循生命发展特性提出了现实要求。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同一性。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确立,提供了成人教育“关怀生命”价值取向的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生命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或是驻足于对西方“生命教育”的引进与诠释。主要研究涉及“生命教育”的内涵、目的、内容、实践等方面,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生命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或是驻足于对西方“生命教育”的引进与诠释。主要研究涉及“生命教育”的内涵、目的、内容、实践等方面,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是当今教育理论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是教育理论研究的新的视阈.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大多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提出生命教育应当关注和舒展学生的个体生命,要真正实现生命教育这一理想,必须在更为宏观的视野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推进生命教育理论的发展.通过对人之生命的历时和共时形态的考察,我们认为走向“类生命”是生命教育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