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994年4月,中国《教育参考》杂志发表了《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作叶澜;1997年9月,中国《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叶澜的另一篇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通过这两篇章,叶澜和她引领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站在了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台。这一“站”,就是十年。  相似文献   

2.
“新基础教育”的探索,是从两篇文章和一个人开始的。1994年4月,中国《教育参考》杂志发表了《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作者从对时代精神的分析入手,阐述了以“新人形象”为核心的新教育理想。10年之后再看这篇文章,我们发现,这是一篇“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宣言。1997年9月,中国的《教育研究》杂志又发表了同一作者的另一篇名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文章,这是第一篇从“生命”的视角来探讨教学活动的文章。许多学校将文章复印后分发给教师,自发组织学习和讨论。一些教师培训机构也将该文作为阅读教材。很快,该文的观点和内容不仅被…  相似文献   

3.
教育研究中明确地关注"人",准确地说,始于1989年。198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教育研究》编辑部及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以"教育与人"为主题召开学术研讨会。1989年《教育研究》把"教育与人"作为第一个选题,集中发表了20篇文章,揭开了教育关注"人"的序幕。就是这一年的《教育研究》第8期发表了叶澜先生的《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该文批判政府的教育决策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及促进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  相似文献   

4.
论点摘编     
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的新理念华东师大教授叶澜在今年第2期《上海教育科研》杂志上撰文,阐述由其主持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这一  相似文献   

5.
笔者最近看了两篇文章,认为值得一读。一篇是《中国电化教育》杂志2004年2期上发表的《从理念到行动: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转型——第七届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暨英特尔杯信息化教学设计大奖赛学术综评》(以下简称“综评”),另一篇是《教育研究》杂志2004年1期上发表的《课堂志:回  相似文献   

6.
叶澜,女,福建南安人,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研究》杂志学术顾问等职。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等。已出版的专著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撰写并主编的丛书与研究报告有“教育学科元研究”丛书、“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丛书、《新编教育学教程》、《“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其学术成就,包括由其开创和引领的“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自鹏 《天津教育》2013,(18):37-37
《教育研究》杂志2012年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褚宏启教授题目为“追求卓越: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突破我国英才教育的认识误区与政策障碍”的一篇文章,读过之后,引起心理共鸣。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什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哪里?怎样理解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和过程观?这是令所有从事教育工作或关注教育事业的人士绞尽脑计的问题。1997年9月叶澜教授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篇文章的发表昭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文中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之后,2002年叶澜教授又陆续发表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等文章,着重阐述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9.
我最近正在阅读的一本教育理论书,让人大有耳目一新之感。这本书就是由中国教育学界知名学者叶澜教授主持编写的《“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9年)。该报告集是以叶澜教授为首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组成员,在历经五年的艰辛研究后.最终编写而就的。全书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方案与理论纲领”“研究报告集”“专  相似文献   

10.
在《吕型伟访谈录》中提到,据有的报纸统计,现在各种“品牌”的教育有658种之多。他对教育领域“漫天飞”的口号“究竟解决什么问题”表示怀疑,也只是怀疑而已。然而这点怀疑本身却引起质疑。《教育参考》杂志2006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就此问题,“与吕型伟前辈商榷”。关于这一“商榷”倒也不无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一.生命教育现象描述与分析(一)1999~2008年生命教育研究成果 从查阅到的文献资料看,在我国最早发表的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论文是1996年郑新蓉在《江西教育科研》上发表的《尊重生命应是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之一》,1997年叶澜教授发表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也蕴涵着生命教育的理念,1999年钱巨波在《江苏教育研究》上发表了《生命教育论纲》,明确论述了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2.
舒扬 《中学教育》2004,(5):6-11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著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由其开创和引领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相似文献   

13.
近期,南京市教科所刘永和先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为《“有效教学”还须深入理解——与福建福玲中学黄文龙老师商榷》(参见《教育导刊》,2011年5月上半月版,为方便讨论,以下简称“刘”文),文章对此前黄文龙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另一篇文章《“有效教学”理念还须经得起推敲》(参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7日第9版,  相似文献   

14.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著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由其开创和引领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在海内外产生了深刻的反响。”  相似文献   

15.
陆小娅 《科技文萃》2001,(11):178-179
满头银发的谢昌逵先生曾是中国青年报的创办者之一,也是80年代青年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曾创办《青年研究》、《婚姻与家庭》杂志,写过不少论文.尽管离休多年,仍以极大的热忱关注着青年的发展,不断思考与探索青年成长的问题.最近,《近代青年研究》杂志以头条的位置发表了谢老的一篇长文《当代青年的新“文凭”:认识你自己》.在这篇文章中,谢老阐述了自我意识在青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称自我意识是一张“新文凭”,青年走上社会、拓展人生,非常需要这张“文凭”.记者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遂采访了谢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报》2005年岁末掀起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共鸣,一篇是2005年11月22日发表的潘文新先生的《素质教育迷失在哪里?》,一篇是11月25日发表的由五位老师合写的《学科教师:课堂是素质教育主阵地》。潘先生认为:不要从外部找素质教育推行不力的原因,而应从自身找原因,从自己脚踏实地地做开始;另一篇文章则主张素质教育自课堂始,进一步指出了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在笔者看来,他们已经站在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上了。说突破口,必然要具备可操作性,脱离了这一点一切都是枉然。笔者在此大胆断言:中国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育》2010,(2):F0002-F0002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是在叶澜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历经15年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的一部系统探究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专著。  相似文献   

18.
在2004年《教育艺术》杂志第2期与第9期中分别发表了“美国人才培养一瞥”和“管窥蠡测美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两篇文章后,陆续收到读者来信,现将张人骧教授的答复整理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19.
教育规律问题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杂志1992年第10期,发表了程少堂等同志《“教育的外部规律”说不能成立吗?》一文(以下简称程文),并转载了潘懋元教授《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辨析》一文。这两篇文章解释说明了“教育的外部规律”说法的科学性、适用性,读后使人更清楚了此说其意,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思考。在此,提出个人的几点粗浅意见与程少堂等同志商榷并就教于理论界同仁。 讨论教育规律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观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整体地把握教育现象及其关系。教育现象不只是教育实践,还应包  相似文献   

20.
1901年5月(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罗振玉、王国维主编的《教育世界》创刊于上海,由教育世界社出版。《教育世界》是中国近代早期教育刊物。它对于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教育中诞生,对于近代教育学在中国建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18年5月,陈望道《标点之革新》一文发表于新文化运动刊物《学艺》一卷三号上。陈氏的这篇文章,对说服和统一学术界推行新式标点的认识起到重要作用。1935年5月,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教育杂志》第二十五卷第五号发行“读经问题”专号,汇集全国专家对于读经问题的意见。读经问题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以来,在民族复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