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教育问题的出发点是乡土价值的激活与重建,而乡村教育问题的中心.甚至也可以说乡村社会发展的中心,则是乡村少年的健全发展与乡村社会健全生活方式的引导与培育。有了健全的孩子就有了健全的未来,相反,没有了健全的乡村少年的发展,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无后’的发展……”这是刘铁芳教授的《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中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积极实践情境教育,跳出对“情境教育”的狭隘认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类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感受力缺失的问题,提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利用真实情境,给孩子一双慧眼;抓住契机情境,给孩子一双慧耳;巧设课堂情境,给孩子一颗慧心。乡村语文教师要当好一个称职的“农夫”,让情境教育之花在乡村绽放。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育实现现代化是为了缩小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当前乡村孩子仍然难以摆脱赖以生存的乡村环境,依然困于思想矛盾的"孤岛"中,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走出心理矛盾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课程建设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竞争力,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更是破解乡村教育发展的密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学校办学规模明显萎缩,"麻雀"学校逐渐增加,师资困难愈加突出,留在乡村学校就读的特殊性儿童占比越来越大……诸多因素严重阻碍着乡村教育的发展.本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多一门课程,多一个孩子"的理念,我们积极从课程...  相似文献   

5.
徐金海 《教育研究》2021,42(10):24-34
乡村教育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育与社会整体发展不相适应,在城镇化进程中经历了快速"萧条期"及趋于"回暖期",依然面临着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乡村教育发展整体逐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育发展式微现象与乡村教育发展的裹挟式逻辑、内隐式逻辑、虹吸式逻辑以及嵌入式逻辑紧密相关.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振兴,需要从教育现代化整体发展的角度系统考量,以"人的城镇化"建设为背景,更加注重"学生本位",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为契机,真正回归"乡土本位",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以"城—乡连续性发展"为方法论,不断凸显"教育本位",实现城乡教育现代化、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0,(2):13-14
现如今,乡村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由于很多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很多乡村儿童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来增加家庭的收入来源,使得很多乡村儿童逐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培养与爱护,在身体、心理等方面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乡村儿童生活与教育现状进行具体的研究,通过对乡村儿童学习现状的具体分析,引导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关注乡村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共同努力来帮助乡村儿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为乡村儿童的成长与成才塑造良好的环境,切实推动农村孩子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进一步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发展逻辑应遵循乡土中国历史传统价值取向,坚持乡村教育发展的"四个自信",建构特色化现代乡村教育体系。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培养乡村儿童文化自信和生存自信、利用各方力量重振家庭教育、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建构本土开放化乡村教育、坚持开放与融合原则开发乡土课程和乡土教材等路径可以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进程中,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乡村教育都以城市教育为蓝本。我们的乡土文化正在这样的改革中悄悄流失。教育给予乡村孩子太多的城市思维,城市认同感,与此同时,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磨灭了乡村孩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自身乡土社会成员身份的认同。乡村教育在进入现代化的同时也在被抛离自己的核心层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杰出的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终身致力于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和优化工作,对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乡村教育"思想是其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幼儿教育思想虽成型于20世纪初期,但直到今天对实际乡村幼儿教育的开展依然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对教育工作依然有着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学习陶行知,办好乡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地位观、乡村师范教育观、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的关系观、乡村大教育观、乡村人才培育的素质观"等乡村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今天办好乡村教育现代化以促进整个乡村的现代化是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业已成为时代要求。由西北师范大学举办的“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与内涵、条件与困境、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探讨,集中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学生发展”“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互动”等五个议题展开讨论。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乡村教育研究者、实践者都应当关注并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我们远远望见了春天,但包围在我们身边的却依然是冰天雪地。说真的,对于当下教育现状,尤其乡村教育现状,我内心充满悲哀。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观照彼时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乡村教育思想家的思想闪光点,对当今我们做好乡村教育工作依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易平 《教育教学论坛》2020,(19):113-114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教育是关键。推进乡村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生命教育,服务乡村建设;让乡村人民享受优质的教育,培养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关爱乡村,为服务乡村振兴创造条件,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十四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关键一步。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教育要发展,振兴在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已成为西吉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西吉县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补齐乡村教育发展短板弱项,在布局结构调整上动心思,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出实招,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上想办法,在办学条件改善上动真格,在教育惠民政策落实上抓精准,积极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西吉模式”,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全县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加快富民强县步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柱。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教育整体面貌虽然大有改观,但缺少质的变化,部分乡村教育依然存在家庭教育不足、学校发展不力、社会重视不够等问题。重塑乡村教育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创新乡村教师发展路径、构建乡村教育支持平台是解决乡村教育振兴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要培养,根本在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在政策意涵上,彰显了乡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统筹设计,乡村教育振兴层次类别与地域功能全面覆盖;在研究方法上,学术界意识到用西方理论套裁中国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从中国实践出发”或“扎根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方案,但理论原型依然是“西方”的,是“从西方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看中国”,应回归“把中国作为方法”;在实践路径上,实现了赓续优秀传统与弘扬现代价值、教育振兴乡村与乡村教育振兴、政府倾斜支持与多方援助帮扶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在城镇化进程中,当代农村教育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迁。对当下现状的识别和对美好未来的营造,需要农村教育研究在概念范畴与研究视角上实现新的转向,才能避免游谈无根的状况。从概念上看,"农村"已无法指代当下城乡连续体中非城镇的聚落,应以"乡村"替代,并且"乡村教育"更蕴含了建设乡村生活的价值定位与"本乡本土"的文化旨趣;从乡村教育的性质和发展目标上看,乡村教育研究应走出"趋城市性"的惯性轨道,而将现代意义的"乡村性"的重建作为重点;从现代化发展的"时间性"特征看,唯有"空间性"才是与之等量齐观、可消解其霸权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育思想在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乡村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现实根据、主要内容、教育地位等进行分析论述,以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为助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0.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和目标,农村教育现代化是有特色、先进性和高水平的国家教育现代化本质和目标在农村有特色的普遍化。现代化基础教育学校特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基础上充分体现的学校精气神的个性,是教育理念特色与教育形式特色的统一。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优质教育必须振兴乡村教育,结合乡村文化、地理等特点,努力推进乡村学校特色发展和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