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翁清雄  胡蓓  古家军 《科研管理》2008,29(4):103-110
本文研究产业集群经济状况、集群人才政策、集群文化、集群生活环境、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集群内人才成长的影响,并以武汉光谷、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区、东莞振安工业园四个产业集群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证实了:(1)集群经济状况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2)集群人才政策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3)集群文化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间接影响到集群内人才成长;(4)集群生活环境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5)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6)集群文化、集群人才政策对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产业集群人才成长优势以及人才集聚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政府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依据纵向结构分层思想,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受区域、集群、企业和工作四个层面因素影响,通过对佛山地区产业集群实证研究证实,宏微观层面部分因素对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力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而中观层面因素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张瑞红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180-184
各类专业人才是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产业集群环境又具有吸引和凝聚人才的能力。在建立产业集群环境人才吸引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省的产业集群环境人才吸引力能力差异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集群内员工的组织行为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通过对广东深圳和中山、浙江杭州和宁波、湖北武汉、云南昆明、河南郑州和洛阳、福建福州这9个城市中的产业集群与非产业集群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产业集群与非产业集群员工感知机会、职业成长、组织承诺、职业承诺等组织行为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内员工的感知机会更高,也拥有相对较好的职业成长,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所服务的组织拥有更高的承诺。研究结论对解释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现象提供了依据,也为产业集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中的创业问题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五大产业集群中创业者的实证研究,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创业人才产生孵化作用的主体机构,设计并构建了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量表,运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产业集群对创业人才孵化体系的构成,构建了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主体因子的产业集群创业人才绩效评价量表;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产业集群孵化体系对创业人才绩效的影响作用机理,构建了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功能模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集群文化的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培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定义了集群文化,揭示出集群文化的内涵是集群内形成了企业网络,阐述了集群文化对培育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出培育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文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知识型人才与产业集群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论述知识型人才流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知识型人才流动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阻碍影响。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产业集群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知识型人才流动的吸引与排斥影响,发现当前知识型人才流动与产业集群发展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缺乏合作观念、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人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合作共赢观念,全面统筹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机制改革、加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引导、完善人才网络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胡蓓  杨辉  黄蕾 《情报杂志》2012,31(6):202-207
创业人才通过获取特定的资源和信息提升个人创业能力,产业集群内部丰富的资源为创业人才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资源观角度探讨产业集群对创业人才学习的影响,可以为构建集群创业人才学习机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建立创业人才学习的四个内容维度结构:自我学习,业务学习,关系管理学习和企业管理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实证检验了集群共享性资源对创业人才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集群共享性资源的三个维度(集体声誉、资源的交换与组合强度以及当地机构的参与程度)对创业人才学习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集群创新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增值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创新的分析,构建了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归纳了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六个特征。同时,将创新型人力资本分为四类:企业家型人力资本,管理创新型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型人力资本,以及信息型人力资本。根据对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以及四类创新型人力资本特质的研究,提出了创新型人力资本在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中的五条增值路径:主导产业企业的聚集效应产生的路径;主导产业企业和上下游关联企业的集聚效应产生的路径;主导产业企业和竞争企业的聚集效应产生的路径;集群内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的聚集效应产生的路径;集群内核心要素与支撑要素的协同效应产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业集群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一种新趋势,但由于受集群内资源禀赋、政府政策、集群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集群效应是有限的。从产业集群网络要素和结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集群效应有限性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指出在集群规模和集群效应之间存在着极限约束。在没有达到极限约束之前,扩大集群规模可以不断增强集群效应,如果超越了极限约束,集群效应将大幅度地递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相关性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以制造行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在行业特征的基础上识别管理胜任力,通过德尔菲方法对这些指标及定义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提出28个胜任特征(其中评定出8个核心胜任特征),并采用非结构化的Q分类技术将其划分为5个类别。  相似文献   

12.
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可以促进创新要素优化组合从而提高产业绩效。文章基于外部环境的角度,从产业以外的五个关键因素:政府政策、金融系统的支持、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支出、外资投入强度入手,建立产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两阶段DEA分析法,构建了影响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模型,根据2009—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分析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成果产出以及经济转化效率值,并对效率值进行评价,以此制定提高创新效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猪产业与饲料行业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遇龙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2):1337-1341
生猪产业关系民生大计。饲料行业的发展为生猪养殖行业增长提供了动力和保障。文章针对我国生猪产业面临的品种资源安全、畜禽产品安全、环境安全和效益低下等难题,提出了关注品种资源安全,发展"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两型饲料工业,以及发展抗生素替代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构建优势产业综合评价指标,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河南工业优势产业在各单项指标及综合评价下的情况进行选择研究。研究表明,重工业产业依靠潜在优势已成为河南强势优势产业,而传统的优势产业竞争实力在逐渐下降。最后分析河南工业优势产业的具体情况,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产业互动和根植性的天津航空产业集群培育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促进产业互动和根植性的角度,对天津航空产业如何培育产业集群进行了分阶段的发展思路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工业生态学的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文章运用工业生态学理论对生态工业建设过程中工业共生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丹麦卡伦堡和中国贵糖集团生态工业园的介绍,提出两种工业共生模式:自主实体共生模式和复合实体共生模式,并对这两种共生模式的运作规律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成功建设生态工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中国工业物联网产业该如何定位以避免重蹈IT产业低附加值率的覆辙.运用独立开发的TIVC(Technical Chain,Industrial Chain,Value Chain and Competitiveness,“三链一力”)产业选择模型,从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3个维度分析工业物联网产业,最终聚焦到中国在工业物联网产业的竞争力.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工业物联网产业应定位于以基础技术平台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并以此带动基于基础技术平台的系统集成、应用方案提供、各种第三方软件开发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邓和 《软科学》2011,25(5):65-68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核心是切实解决深层次问题,实现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政策体系的重新审视和构建,提升创新活力,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创业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  彭金鑫 《软科学》2011,25(2):11-14
以生态共生理论为基础,用创业风险投资额和高技术产业产值为主质参量,构建了创业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共生度模型,提出了基于共生度分析的创业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的评判标准,对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经历了寄生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两个阶段,将向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方向发展。预测了形成对称互惠共生的时间,得到了对称互惠共生的条件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20.
陈新有  邵云飞  唐小我 《软科学》2008,22(1):113-116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发电设备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包括技术引进的制约、体制约束、企业资源与能力约束和资源的分散制约。提出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产业创新的策略,发展多种清洁能源和实现产业转型,延伸业务模式与提升产业创新层次,不断提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并促进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