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2,(21):60-64
22 刀(刂(勹)) 23 力 24 又 25 厶 26 廴 22刀(刂(勹)) “刀”,象形字.几千年来,“刀”的变化甚微. “刀”的本义是指兵器. “刀”是部首,有两种写法,一为“刀”二为“刂”.前者有“刃、分、切、召、初、券、剪、劈”等,后者有“列、刖、刺、刻”等.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我们不难看出,“刀”部首内汉字并不多,“刀”的附形部首“刂”却不少. 先分析“刀”部首的字. “刃”,指事字,“刀”上那点指明刀口所在位置,表刀刃.“忍、韧、纫”等均从“刃”表音.  相似文献   

2.
读《出版工作》1988年第11期《录“像”还是录“象”》一文,作者亦均同志认为应该作“录象”而不应该作“录像”,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按“象”、“像”二字在某些意义上本来相通。亦均同志文中引《说文解字注》也说:“按:古书多假象为像”;又说:“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之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而亦均同志下文却据《现代汉语辞典》中“想象”一词的释义,推论出由“想象”派生出来的表示形状、样子意思的“图象、印象、形象、影  相似文献   

3.
“建”的文化学意义与建鼓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①这不仅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表征,而且每一字都包含着一种文化背景,折射出某些民俗风尚,甚至牵连出某种社会观念。况且,字的形态、声读乃至意义都处于不断演化之中,从而使其文化内涵在演化中不断地获得扩充。以此观念来观照“建”字,或许可使我们在释字中体味出更多的“文化”意趣。问题的提出缘自卜键先生的大作《建木与建鼓》。②该文从人类文化学的视角对与“建”关联的两件物品“建木”与“建鼓”作了新的审视,认为建木是“沟通天地、接引天神的圣木”,建鼓是“将灵鼓与…  相似文献   

4.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事,号曰《吕氏春秋》。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七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子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来历。这个“一字千金”到底是什么用意?吕不韦以千金之悬,真的就是为了要别人给他编的那部《吕氏春秋》作一字之“增损”么?  相似文献   

5.
梵呗三释     
释“契”自《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记支谦“制《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始,梵呗即称“契”。此处“契”字何义?或解释为“犹部或篇”(如《汉语大词典》),或解释为“章”(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这种解释在语意语法上固然不错,但考察“契”字的词义,除了佛教史籍在谈到“梵呗”时用“契”作量词外,在其他古代典籍中尚没有相似的用例。《汉语大字典》未收量词的义项似乎不无道理。契字的本义可能是“刻”;又释为券证、文书,此后又有引申义“要约”“相合”等。虽然“文书”之义可能派生出“篇”“章”的量词之义,但缺乏其他…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书史简编》(刘国钧著,郑如斯订补,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10月版)一书的第80页中,将《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一书,误印为《史记集解索引正义》。其中将“隐”,误作“引”字。在这里,虽然“引”,“隐”二字  相似文献   

7.
最近看到一条有关泰国的消息,文中提到一个名叫“参猜”的人。或许是我缺乏关于泰国人名译音常识之故,“参猜”这两个字虽然认识,我却不敢冒然作读。原因很简单,这个“参”字,大概有四个读音,即一作c(?)n,用于“参加”、“参观”等;二作c(?)n,如“参差”;三作sh(?)n,如,“人参”、“党参”;四作s(?)n,即大写“壹贰叁”的“三”字。至于“参猜”这个人名中的“参”字,在泰语的发音中到底属于何者,译者可能是很清楚的,但大多数读者并不懂泰语,恐怕就得“各读各的调”了。这在熟  相似文献   

8.
“实主任”不姓实,姓张,名廷秀,是济南军区某装甲师政治部主任,他的“求实功”是远近闻名的。他在工作中处处瞄准“实”字干,事事按照“实”字办,咬住“实”字不放松。特别是在指导抓好全师的宣传报道工作中,更是使“实”劲,下“实”功,用自己的可贵言行,来帮助报道人员端正工作指导思想。这里,笔者从中捕捉到几个令人难忘的镜头,奉献给广大读者。  镜头一:我领大家干不要只写我。“实主任”有个“铁规矩”:凡是带领大家一起研究的,都得署大家的名,一律不得只署他的名;凡是自己没有参与研究、起草的理论文章、经验材料、工…  相似文献   

9.
郑遨 《现代出版》2000,(1):37-37
我从事编辑工作15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感到,不少多音义古字的繁简转换,确实是很为棘手的问题,不揣冒昧特写下此文,仅供同行们参考。 书刊编辑,尤其是古代文史、语言、医药编辑,在对文稿进行技术处理时,都会碰到如何将繁体字转换为对应的简化字问题。 这工作看似简单,拿简化汉字总表一查不就出来了么,何须多说?其实不然。 古时字少,常一个字(同一形体)当几个字用(多义)。就以“厭”字为例,据《说文》,它的本义为“压”,“厭”字《说文》释义为“笮也”,段玉裁注:“笮者,迫也。此义今人字作厭,乃古今字之殊。”后“俗…  相似文献   

10.
《佩文韵府》是清康熙年间张玉书等人编纂的,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曾以“万有文库”本出版过。该书收录了不同的单字一万个,引录文章典故不下一百四十万条。每条词目下注明出处,有的还注明谁人所作,少数则引有篇名。其体例是按平仄一百零六韵的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每字先注音,后释义,再列词语叫“韵藻”;“韵藻”下面有引诗,出处都在该条下查到。“韵藻”最后列有“对语”、“摘句”,这是从古人名诗对里摘来的,专门供给写诗词的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三、“推不出”新闻稿件除了正确地使用概念外,还要正确地运用好推理这一最基本的逻辑方法。为了保证推理的正确性。有好多的推理规模规则。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错误。何谓“推不出”?它的意思是说,从前一句(前提)出发,引不出(推不出)后面的结论来。1、引题“推不出”主标题。引题的作用在于一个“引”字。能不能“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有的一字多义(如“材”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解,“作”字有七解),有的一义可用多词;有的不同字,同音不同义(如师傅的“傅”、付款的“付”),有的同字,不同音不同义(如快乐的“乐”,音乐的“乐”,作姓氏用的“乐”),诸多情况,不一而足。如不仔细领会辨析,很容易发生误用,甚至闹出笑话。现就日常阅读所见,列举一些经常发生的用词用字差错,作些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治理江河要从源头治起;同样道理,杜绝报纸的差错,也要从稿件源头抓起,把好这第一道关口。先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神兵夜降黄羊滩》,作者在副题里把“破袭战”写成了“迫袭战”。我在编发此稿时也没有看出错误来,直到大样送审时,主管社领导王作进副总编在旁边批了6个字:“破袭战?迫袭战?”这才又查词典,又向有关同志请教,最后把“迫袭战”订正为“破袭战”。破袭战的意思是破坏和袭击敌人的交通线、通信设施、工程设施、据点、基地等的战斗,又叫破击战。再一个例子是通讯《两个孤儿六个“爸”》中,作者把“长沙市望城县雷锋镇…  相似文献   

14.
小知识     
“予”与“预”“予”与“预”是两个常用字 ,均已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但是有些人写稿或编稿时 ,因分不清两个字的区别 ,常常出现以“予”代“预”的情况 ,如将“预先”、“预算”、“预支”写作“予先”、“予算”、“予支”。其实这两个字读音不同 ,含义也不同。“予”字有两种读法 ,读 yú时 ,作我解 ,即第一人称代词 ,是古代汉语常用字 ,如“予取予求”。读 yǔ时 ,作给解 ,如“予以”、“赋予”、“给予”、“赐予”、“授予”等。“预”字的读音为 yù,可解释为预先 ,如“预报”、“预备”、“预测”、“预告”、“预购”、“…  相似文献   

15.
“简讯”的写法“简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与“一句话新闻”的不同之处在于“简讯”不仅有新闻主体,而且还有新闻标题,且字数也多于百十字的“一句话新闻”,通常是三五百字。一、标题。新闻标题有正题、引题、副题。正题:也称主题,用以点明新闻的主要事实或根据“简讯”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例如:“动物园开展《档案法》宣传活动” (原载《北京档案》1992年第2期)。正题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引题、副题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档案》1993年第1期上,王民权先生撰文指出“国”字并非太平天国所造的字,这是十分中肯的。但是,他举出明末张自烈的《正字通》已收了这个字为证,其论据却嫌过于晚近。 据笔者所见,“国”字最早见于汉代“张国私印”(桂馥《缪篆分韵》引录,见①)。其后在北齐要思业造象记(罗振鋆、罗振玉《增订碑别字》引录)、辽代的《龙龛手镜》、唐代的敦煌变文、宋元以来的通俗文学刻本和太平天国的文书中,都有这个字。可见它是源远流长的  相似文献   

17.
“在”和“再”各有3个词性。“在”作介词、副词时,义项单一。作介词,其语法作用是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条件;作副词,当“正在”讲。它作动词时,义项较多,不赘述。“再”作数词和动词时,义项单一,分别作“二、第二”和“重现、继续”讲;作副词时,义项较多,不赘述。下面4个例句中的这两个字都用错了。  相似文献   

18.
《简化字总表》在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时调整了五个字:叠、覆、像、囉(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而成为规范字;“瞭”原简化作“了”,这次的调整是:读liǎo(了解)时仍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瞭”,不再作“了”。《简化字总表》收字2236,这次调整的仅占千分之二强。为什么要做这些调整呢?先说恢复“叠”字,不再以“迭”代“叠”。“叠”是一个常用字,表示具体的重叠,如叠罗汉、折叠椅、叠被子等。“迭”  相似文献   

19.
里耶秦简“义陵用度简”是一份官文书,其传递过程是“A县库→A县廷→迁陵县廷→迁陵库”,可分为“库□告县廷书”“丞欧告迁陵主书”和“迁陵守丞殷告库书”三个传递阶段。其中,“丞欧告迁陵主书”和“迁陵守丞殷告库书”在县廷的处理流程可归纳为“原件签署+抄件批转+原件存档/抄件送出”,即:①在原件上签署收文记录;②抄写文书正文部分,制成抄件;③丞欧/守丞殷批转抄件;④将“批转”意见转抄到原件上;⑤原件存档,抄件送出。此种处理流程是秦汉时期官文书传递流转的重要方式之一,可用于分析“义陵用度简”同类文书的流转情况。  相似文献   

20.
徐学林 《出版史料》2004,(4):114-117
程晋芳(1718-1784年),原名志钥, 又名廷鐄,字鱼门,有蕺园、桂宦、勉行堂、三长物斋、勉行斋,歙县岑山渡人,居江都(今扬州市)。身材魁梧,人称美髯公,“蕺园”是少年时读明末蕺山刘念台先生列宗周《人谱》,仰慕其道德文章而自号;“桂宦”是藏书处,翁方纲在《程先生墓志铭》中说: “君有《桂宦书目》若干卷。桂宦者,君读书室名。”先世业盐,是两淮盐商世家,本人也从事盐业而成巨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