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北宋悲秋辞赋,可分理性思索与骚体言志两类,反映着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特定政治境遇和思想文化的潮流,具有不朽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2.
<铁围山丛谈>是宋代蔡絛的一部有名的笔记体史料书籍.书中具体记载了北宋至南宋初,尤其是北宋后期的典章制度、掌故等,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宋代东南仅次于杭州的第二大城市,扬州历经历史的荣辱悲欢,为宋代文人所瞩目。本文归纳分析了宋代扬州词的城市的人物意象符号、物象意象符号、场景意象符号的表现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揭示出这些意象符号背后所显示的宋代士大夫在三教融通思想指导下主体心性追求超越完美的雅和现实生活中注重自然本性自我满足的俗相调和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刘美新 《天中学刊》2002,17(3):63-65
《铁围山丛谈》是宋代蔡Xu的一部有名的笔记体史料书籍。书中具体记载了北宋至南宋初,尤其是北宋后期的典章制度、 掌故等,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宋代文人士大夫关于《兰亭序》收藏与研究状况的初步梳理,从帝王推崇、《兰亭序》的书法价值、雅集意义等几个方面,结合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时代背景,简要阐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主流趋向与归宿。  相似文献   

6.
北宋的主流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因长期党争而士风渐坏,在南宋的政治环境中这一文化逐渐衰落。由于统治者的扶植,且顺应了时代之需,南宋理学大盛,理学家留意于文学理论和诗文创作,朱熹尤有建树。宋代士大夫普遍悦禅,参与了禅林文化建设,南宋禅僧多追求文人的生活意趣,诗歌不乏佳作。南宋地狭官冗,读书人沦为"谒客",江湖文化遂成廊庙与隐逸外的主要文化形态,江湖诗派为此时的重要流派。  相似文献   

7.
北宋的主流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因长期党争而士风渐坏,在南宋的政治环境中这一文化逐渐衰落。由于统治者的扶植,且顺应了时代之需,南宋理学大盛,理学家留意于文学理论和诗文创作,朱熹尤有建树。宋代士大夫普遍悦禅,参与了禅林文化建设,南宋禅僧多追求文人的生活意趣,诗歌不乏佳作。南宋地狭官冗,读书人沦为"谒客",江湖文化遂成廊庙与隐逸外的主要文化形态,江湖诗派为此时的重要流派。  相似文献   

8.
王璇 《文教资料》2009,(32):84-85
宋代既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又是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茶与文人有着难解之缘.宋代的士大夫一方面是一流的文学家、艺术家.一方面又是著名的茶客。茶文化由于士大夫的推崇更加繁荣.而宋代士大夫的人格也在品茗过程中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9.
对礼教道德和处世为臣之道的提倡是北宋历史琐闻笔记的两大重要主题,这是北宋历史琐闻笔记与前代笔记的重要区别。这一变化是受北宋时代风气影响所致,而笔记传播开来之后又直接影响了士大夫的言行判断。自历史琐闻笔记的题材和主题在北宋基本发展定型之后,后代笔记大多沿袭了它在这方面确立的规则。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代扶乩盛行于文人士大夫生活中。《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关扶乩的笔记有30余则。文人的扶乩活动集吟诗、作画、书法、弈棋等才艺,预示科举功名,讽刺狂妄酸腐文人。士大夫扶乩涉及询问政务、官场争斗、针砭时弊、惩罚罪过、宣传忠君思想。扶乩民俗具有多种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有广泛的社会信仰。  相似文献   

11.
有宋一代,士大夫无论是在生活方式还是在行为习惯上,都表现出鲜明的世俗化文化性格,体现出注重世俗生活的体验和官能感受的追求与满足。宋代士大夫生活世俗化的盛行,不仅与宋代士大夫优厚的待遇和最高统治者劝导臣僚“厚自娱乐”的政策导向有关,也与商品经济注重利欲满足的本性密切相连;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大,贵贱无常趋势的增强,以及宋代文人士大夫中广为流行的儒佛道三教融通的思潮,也是宋代士大夫主活世俗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杂说笔记作为笔记类别之一,具有叙事、议论、考证、载记四种叙述方式并存的特点,其内容中的叙事因素值得注意。清代的杂说笔记在叙述杂事中,关于前朝梦影与当代的历史记录、士子之心与群体镜像、超出常态化的女性世界以及代表士大夫情怀的笔记小品文之类的现象较为突出,从中表现出士大夫阶层的一种实录精神和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3.
宋代士大夫文人对弘道责任的自觉担荷与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形成的深厚的忧患意识.及个性觉醒与生存不自由现状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生存之痛积淀为一种文化悲感意识。宋代士大夫文人借助雨意象来抒写这种文化悲感意识。表达他们仕途坎坷,英雄失路的悲伤;执著理想,生命漂泊的苦痛;以及生命束缚,生存不自由的叹息。  相似文献   

14.
驴与诗人的结合使其在作为动物本身之外而被赋予了更多文化上的内涵。杜甫笔下的骑驴是对自我形象以及内心情感体验的直接刻画,而宋代在直接面对浩如烟海的唐诗中进一步发现了杜甫,用更加直观的图像画作的方式记录并塑造着他们构想中的杜甫。在宋代推崇杜甫的氛围中,关于杜甫形象的题画诗是宋人了解杜甫之后的一种带有重塑功能的记忆,而其中对杜甫骑驴的描写,不是单纯的形象刻画,更多地包含了在宋代文人视野下一种诗人骑驴觅诗范式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5.
苏轼文人集团作为北宋中后期文化革新的重要士人群体,对北宋文艺的发展贡献甚巨。宋室南渡以后,一度形成了"苏学"陡盛的局面。然随着政局的变化和学术思想的改辙,苏轼文人集团也已经成为供士人回忆的前哲。这些回忆散落在诗文笔记中,陆游与苏轼文人集团渊源甚深,其《老学庵笔记》以史家之笔、文人之才情为我们展现了苏轼文人集团的人格风采,艺术旨趣及子弟归宿等多方面的情况。是苏轼文人集团在南宋士人心目中的记忆和缩影。  相似文献   

16.
苏轼在诗词文赋中反复吟唱"归去",却终生未曾真正归隐。这种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在谪居黄州时期表现尤为突出。苏轼黄州词中的归隐情结,集中反映了士大夫文人追求人生理想,完善自我人格的精神需求。而苏轼正是凭借这一时期的创作成就,成为宋代士大夫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7.
宋代士大夫的文化生活比较繁复,出入歌儿舞女之间乃平常之事。琵琶作为青楼舞馆不可缺少的乐器,进而成为文人士大夫长短句中的特有意象。此种意象的运用,不出相思、送别、怀旧、献愁供恨等等之筹。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与之相适的陶瓷也在前代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其质地与纹饰逐渐趋向艺术化,而这种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受作用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喜好,因而本文将透过宋代瓷器的艺术化装饰来一探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9.
晚唐至宋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发展阶段。伴随着科学制度的确立而产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至宋代成为具有确乎不动势力的独特的统治阶级。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以及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充分发展,对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古典美学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在后期封建社会中,士大夫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日益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发展中占统治地位的潮流。  相似文献   

20.
由于北宋统治者为北宋文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基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互补为北宋文人指出了兼济与独善的最佳处理方式,使得北宋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偃蹇、人生失意之时能通过自我调适,达到超脱与融通的境界,体现在隐逸词作中即为悠然自得、看淡功名、随缘自适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