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涛 《编辑之友》2021,(1):81-86
视听作品有两种不同的著作权立法模式,即视听作品一分模式和视听作品+录像制品二分模式.作为作者权体系国家,我国著作权法从一开始即采用二分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随着视听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著作权法中电影作品和录像制品的概念与规则已不适应实践需要,急需修改和完善.我国著作权法应坚持视听作品与录像制品的二分立法模式,并通过重构视听作品独创性标准解决视听作品与录像制品的认定难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著作权法对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规定的不足与现实需求,未来著作权法在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上,应明确委托作品精神权利可约定处分的条件及可转让精神权利的委托作品的类型,以防范枪手代笔等混淆行为的发生;其次,著作权法应根据委托作品独创性部分的完成人不同,确定权属无约定时的法定归属,以保护参与创作的委托人权利;最后,法律应以列举加抽象概括的方式穷尽属于例外规定的委托作品。  相似文献   

3.
科学数据出版是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护科学数据生产者著作权的重要方式。建立权属清晰、规则明确的科学数据出版著作权行使和保障机制,是实现科学数据共享价值的基本前提。在我国《著作权法》视域下,明确科学数据获得《著作权法》保护的实质要件,分析科学数据出版著作权归属,提出若要实现对科学数据的有序利用,须引入著作权默示许可制度、拓展科学数据合理使用范围。在此基础上,为数字时代科学数据共享和重用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下的规则支撑。  相似文献   

4.
侯笑宇 《出版参考》2023,(10):29-31
我国《著作权法》以保护创作和建立利益平衡关系为立法目的,旨在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将以苏州过云楼藏书楼相关史料题材汇编作品著作权纠纷为例,试论以相同的历史题材创作的不同文体的作品,如何在《著作权法》合理的保护范围内再创作,为公开历史事实资料的使用划出了清晰的界限,即不因先行使用而被独占,仍属于他人可以创作利用的公有素材。本文还进一步对史料汇编类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加以分析解读,以期在图书编辑出版中遵循著作权的合法边界,保护好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历史文化遗存的合理利用和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冷凇  陈瀚颖 《传媒》2023,(2):62-64
通过对李子柒短视频、云南象群北迁报道以及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视听艺术美学的赋能下,视听作品以画面语言替代说明说教,以极致美学唤醒文化价值,以电影化升维促进大众传播,用“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岩 《今传媒》2022,(12):69-71
一般情况下,作品是由作者独立创作完成的,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单位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开始与作者合作创作作品。作者与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催生出一种新的作品类型,即作者在明确工作范围内创造的智力成果,这种作品称作职务作品。然而在实践中,对职务作品的归属存在着职务作品概念不清晰,作者与单位之间对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不明确等种种争议,这既不利于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又会影响作者的创作动力。基于以上思路,本文对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明确职务作品概念以及完善人身权归属制度的相关建议,旨在为我国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著作权归属与著作权纠纷问题研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作权归属与著作权纠纷问题研析孙秀英,李凤玲近年来,著作权纠纷案件时有发生。要减少著作权纠纷,出版单位应增强法制观念,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著作权法,尤其要认清著作权归属以及何为侵权的问题。一、著作权归属的一般原则我国的著作权法第十一条中对这一点作了明确...  相似文献   

8.
面对复杂的新闻舆论环境,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工作遇到诸多困难,提升新闻舆论“四力”迫在眉睫。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构也为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生产工作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支撑。基于媒体融合的背景,本文以中国新闻奖创意互动及融合创新类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作品本身、作品传播渠道以及作品来源等角度剖析蕴藏在作品中的新闻舆论“四力”,并通过对作品局限之处的分析,对融媒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借助新闻产品提升新闻舆论“四力”作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目标出发,与舆论问题最密切相关的新闻业应被视为建设核心。但目前围绕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阐述较为偏重传播技术和媒体组织,对作为文化实践的新闻则强调不足。本文从侧重研究数字时代多元新闻行动者和行动者关系的“网络化新闻业”理论路径入手,阐释了中国网络化新闻业建设与塑造主流舆论格局之关系,探讨了其为何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众多内容系统建设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国网络化新闻业研究可从“主体类型-关系结构-动态机制”这三个层次递进深入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2021年,在国家顶层设计指引下,我国媒体融合进入平台升级、技术驱动、多级协同、经营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1]的目标任务,从“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到“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再到“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意味着媒体融合发展正从明确定位、顶层规划走向扎实推进、系统落实的攻坚时期。而作为全媒体传播体系中重要环节的地市级广电媒体,也将迎来新一轮的融合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发展使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传统作品区分困难,并冲击传统著作权法的“人类作者中心主义”。我国理论界围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法律定位,形成了可版权说、不可版权说、其他权属说等不同观点,经司法与立法上的利益衡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具有可版权性的正当基础。而人工智能的“非人性”特征、创作囿于固定模型等现实障碍,可通过法律拟制的主体创设和生成内容的创造性予以认知突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纳入著作权保护的标准是在主体方面应有实质性介入和贡献的人类,在客体方面应符合同等的独创性要求。在权利归属模式上应以人工智能使用者享有生成内容的著作权为原则,以合同约定为例外。  相似文献   

12.
李明德等诉南通市图书馆确认著作权、返还财产纠纷一案,涉及到作品的作者如何认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以及著作权转让后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等问题.本案暴露了图书馆法律意识淡薄,接受捐赠工作不规范的事实,启示图书馆应增强法律意识,充分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将捐赠工作制度化;履行公益性文化机构的使命,为社会文化创造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新闻类职务作品的权属问题是《著作权法》修法进程中的争议性议题之一.新闻类职务作品权属制度的争议体现在新闻类职务作品的作品性质、客体范围以及是否确立新闻类职务作品权属"约定优先"模式三个方面.新闻类职务作品著作权权属制度构建过程中的价值导向分歧和模式选择分野是产生一系列争议的原因.有鉴于新闻类职务作品权属制度变革未能回应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新闻类职务作品权属制度应从四个方面予以完善:一是应回归新闻类职务作品之"普通职务作品"定性;二是应合理界定新闻工作者对职务作品享有的基本权利;三是应积极发挥契约功能并推动建立单位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四是可考虑在邻接权体系内探索设立新闻出版者权.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人或单位,在个人作品、职务作品、法人作品和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关系上,存在着模糊的认识。由于权属关系不清,引发了许多版权纠纷。作者认为,随着广大公民版权意识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我们有必要理顺这四种作品的版权关系,避免或减少纠纷,促进作品的创作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艺术,其主要的传达方式是视觉,因而有人称我们这个时代为视觉时代。它和口语时代的直接的视听方式不一样,必须以媒介为中介,因此,传播艺术的制作者们,想方设法要让人们看见。德吕克说道,电影的本质是“上镜头性”(电影导演在挑选演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他或她是否上镜头),阿倍尔·冈斯认为,“画面的时代已经到来”,因为电影首先是要让人们能够看见,而在杜拉克看来,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①电视也可以作如是观。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形象文化”和“镜中自我”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这是传播艺术的基本审美…  相似文献   

16.
杨树弘  颜明华 《传媒》2023,(14):32-34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是一道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数字经济、网络社会和新兴数字文化日益颠覆式创新的时代,尤其具有紧迫性。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要围绕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明确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价值与诉求,廓清发展路径,以体制机制、技术驱动、内容升级、平台聚合为着力点,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是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发展战略与目标。本文在传播主体关系视野中,考察我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并重点探讨了全媒体传播体系升级的主导方向。本文认为,传播主体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关键要素。把握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现状,需要从职业新闻传播主体与非职业新闻传播主体的关系、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的关系、主流媒体机构内部新媒体编辑部与传统新闻编辑部的关系、不同行政级别主流媒体的关系、综合性媒体与行业媒体的关系等方面展开。面向未来,本文提出,我们要建设以主流媒体为核心主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新闻传播、信息服务、治理功能相统一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适应新技术、新变化、新环境的开放性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具有国际交流对话能力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王中秋 《编辑之友》1992,(3):51-54,63
所谓著作权归属就是指著作权究竟归谁有。著作权归属包括原始归属和著作权中财产权利的继受归属。著作权是作品创作后而产生的权利,作品是作者完成的。因此,著作权原始归属的一般原则是作者享有著作权。著作权中财产权利的继受归属是指公民、法人通过受让、继承等民事法律行为取得著作权中财产权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开启了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进程。论文认为,新型主流媒体应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媒介深度融合落实到“人”的要素上,这是由中国传媒生态的三重逻辑决定的。新型媒介制度实践作为一种“体系”实践,首先是包含了受众和用户主体的实践;作为制度性公共产品,与执政理念相互契合,互为表里,“人民至上”是其核心;媒介深度融合之“深”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之“全”正是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两个维度,其交叉点正是社会行动者的传播公共性建构。全民主体、全民参与、全民分享、全民认同,这些构成新型媒介制度实践的“质的规定性”内涵。将“人”放在传播的首位,是向真正的传播本体的回归,这是新型主流媒体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作权法在著作权归属方面规定了法人作品①和职务作品等不同类型.在一定情况下,职务作品和法人作品除署名权以外的权利归属完全一致.依照法律,职务作品的作者享有署名权.这是著作权法"保护作者的著作权益,鼓励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立法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著作权法给予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终极关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