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所处环境以及高职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使得产学研结合办学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水平的有效途径。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当前推进产学研结合亟需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南通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覆盖面与辐射力的不断扩张,南通高职院校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南通现象""南通模式"贡献了力量。南通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办学方向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专业设置针对性强,服务的平台不断扩大,但也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整合优势欠缺、专业跟进滞后等问题,因此,要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及行业与南通高职院的交流体制、各高职院间的整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机制、专业设置及建设机制和外向型的合作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经济社会建设面临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优秀拔尖人才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有责任参与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培养的背景及目标,提出了在合理选拔人才的基础上,通过校企融合培养平台,构建教育新模式,营造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氛围等措施,以期建立起有效的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4.
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既是高职院校职责所在,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订单式"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教育拓展服务、校内资源共享服务和兄弟院校对口支援、辐射带动等模式。高职院校要从创新办学理念、提升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社会服务机制和深挖社会服务潜能等方面来实现其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5.
自澜湄合作机制启动以来,澜湄六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1月,云南14家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联盟”,通过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科研合作、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为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文章通过讨论澜湄合作机制下云南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趋势,针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在澜湄合作机制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坚持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理念、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如何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技术、经济社会服务,是区域高职院校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域优势和区域技术、经济社会特点,从"两岸三方"互动的视角,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两岸三方"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设计与有效运行为海西高职院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这一模式所承载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思路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7.
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对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号召,既给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和发展方向,也使高职院校面临人才培养困境。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本文以构建创新型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提出构建"理实一体化"、"岗证对接"、"四训递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课程体系,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准就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探讨如何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做出巨大贡献。但在改革进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教学课程设计单一、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严重脱节、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高职教育改革等。为此,高职院校要从"产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际出发,加强与政府、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重整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有效融合,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了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资源互补优势,将理论知识传授与生产、科研实践全面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的高职植保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了植保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效能,创新高职植保人才培养机制,有助于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促进高职院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进行探析,旨在使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具备时代所需的"工匠精神",服务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双高"建设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完善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构建基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PDCA"运行模式,以及加快高职教育由层次向类型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十二五"期间,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思考如何加快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养体制机制,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高职会计特色专业的建设,提出相关的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农科的提出对涉农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厘清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通过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与主干课程设置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课程进行比较,阐明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充分性与必要性,从理念、方法、路径、标准四个维度分析新农科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当前,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不仅需要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高职院校,如何做好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广大高职院校日益重视的命题。文章就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与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有效结合作一些探索和研究,从而不断丰富高职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目前面临着:教职工队伍观念上的因循守旧、师生行动上的怠惰和部分院校领导罔顾实际的改革任性三大困境。要走出困境,高职院校必须从营造创新发展的校园文化、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和结合院校实际确立科学有效的方法路径三个方面加以突破。  相似文献   

16.
当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时,"宽进严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宽进严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曾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是,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办学条件、学生成分等各种原因,这种模式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其内涵和外延都逐渐的模糊不清。本文希望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来认识"宽进严出"的本质;通过合理地构建高职院校"宽进严出"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高职院校的内在竞争力;以高职院校的鲜明特色,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办学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当前的校企合作中面临着合作理念、合作政策、合作机制诸多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定位,做好风险预测,理清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承担职责,创新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何总结和梳理这些好经验,促进新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常态化并推而广之,逐步形成我国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对于进一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校企互动机制常态化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高职院校应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探索"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进程.使"双师型"教师个体具有良好的双重知识与能力,整体在"理论型"与"技能型"结构上保持合理的比例.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推动高职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产教四合创新办学机制 工学四化培养高职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推进与实施,从深层次激发了高职教育的改革热潮。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面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遇到的学校一头热、工学两层皮、官企学三分离等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校企共建的改革思路,既练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功,又练好贡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功,通过学校教育与产业、企业、职业、就业的相互融通,积极探索高职办学新机制,达到以开放求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以共融求共赢的新目标,在有效整合办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