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础教育参考》2006,(5):F0004-F0004
深圳市福田区福华小学,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诗书教育”成功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福华小学将“诗书教育”当作人精神的延伸和发展。鼓励师生诵诗写字,倡导,“腹有诗书气自华”。校园里处处飘洒着浓浓的诗韵和墨香,朝气蓬勃,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2.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语教师来说,腹有诗书课自雅。  相似文献   

3.
从私人藏书家雕刻的藏书印,撰写的藏书记、缔结的藏书约,以及藏书楼上的题字中,可以发现他们共同的藏书观念—“子孙永保”与“诗书相传”;并且儒家传统中“孝”的精神以及“入仕”的思想对藏书家“子孙永保”、“诗书相传”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福田区福华小学,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诗书教育”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福华小学将“诗书教育”当作人文精神的延伸和发展,鼓励师生诵诗写字,倡导“腹有诗书气自华”。校园里处处飘洒着浓浓的诗韵和墨香,朝气蓬勃,生机盎然。“读诗使人灵秀”,福华  相似文献   

5.
张玉新 《同学少年》2011,(1):F0002-F0002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腹中诗书”,指的是你“装”进去的别人的东西。当然,要做到“腹有诗书”不是—件容易的事,必得“熟读唐诗三百首”,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6.
洛飞  马卿 《当代电大》2006,(12):45-45
“涂鸦”这个词的最早来源是唐代卢仝的《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千年之后,以“涂鸦”命名的文化在城市蔓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何淑玲 《辅导员》2010,(20):44-44
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学中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境界,恰恰与苏轼“气自华”的境界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达到我们所要达到语文教育的总任务。  相似文献   

8.
姜夔以“精神”、“风神”论书和以“气象”、“韵度”论诗,在根本上都是主体神采风貌的体现。诗书可观人之精神性情,创作者的涵养直接决定诗书的意格。作诗须含美刺义理,书写须依点画施设情理,诗书虽形式变化多端而义理法度不可乱。同时,他又主张不被重形式之今法所缚,精思悟人以自成一家。书论中笔法的萧散洒落、“尽字之真态”和诗论中的“天籁自鸣”、“无见乎诗”,均通向了“自然高妙”的审美旨趣。在反对雕刻、“剥落文采”之后,最终形成了中和平淡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读书的渝悦     
读书,有苦亦有乐。主要是为了积累知识,丰富自身,“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便自有了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10.
“腹有诗书气自华!”宽广的阅读面,丰富的文化积淀,富有灵气和书卷气的语言,无疑是考生赢得阅卷者青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熏陶,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充分体现、落实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就必须诵读经典诗书。经典诗书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因为经典诗书包罗万象,既有做人的道理,也有很多启发智慧的东西,比如“天下为公”的风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  相似文献   

12.
古人把诗书子集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诗书味之“太雯”,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均为千锤百炼、精心推敲的佳作,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引导学生读出“美”味来。  相似文献   

13.
涂鸦     
涂鸦,本是指小孩尚未习字时的胡涂乱抹。卢仝诗日:“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虽不成字,其模仿大人的天真稚气,却也令人怜爱。  相似文献   

14.
残卷诗香     
祖上是书香门第、耕读人家,也曾出过秀才举人。代代远居山乡,穷通富贵皆自由天。先祖留给后辈的遗产,只有薄田十亩,草房五间。真正的财富,则是几柜诗书。   “破四旧,立四新”,特别是“文革”一劫,几柜诗书,焚烧殆尽,丢弃已没。到我会读书认字的时候,我家已是耕无田、读无书,徒有“书香门第”之名,已无“耕读人家”之实。盛书的柜子,内里满是霉味,已无书香。   树大分枝,人多异灶。叔伯分家迁屋时,从炕墙的夹缝中掏出一本线装黄纸书卷。虫蚀鼠啮,烟熏水浸,已是残缺不全,破烂不堪。已读初中的我却如获至宝,抢在怀中…  相似文献   

15.
“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确.读书能益智.读书能养性.阅读可以使人及时接受信息.获取知识.更可以体味人生.陶冶性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人一生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6.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韩愈)“年小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的确,人都必须学而知之,读书是求知的必由之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7.
《战国纵横家书》与苏秦史料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史记·六国年表序》,清金陵书局本)  相似文献   

18.
以“丰盈果实、润泽童心”为核心的“润文化”是厦门市开禾小学在原有“阳光教育”办学传统基础上提炼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薄弱校的特色创建之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丰富“润文化”的内涵,润正文化体系,希望培养的学生不但饱读诗书,面向未来,更能拥有一颗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温暖之心。  相似文献   

19.
言志联品赏     
俗话说言为心声,对联也不例外。少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广读诗书,博通经史,又擅长于作,因而一度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并得意地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将其贴在门上。从联中“遍”、“尽”两字,就可以看出当时的苏轼还是比较狂妄的。对联贴出没几天,一位老专程登门“求教”,  相似文献   

20.
建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礼乐邦、诗书郡”等美誉。依托建水县第二届“希望之光”校园文化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