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计比较了不同海拔梯度及不同地区西藏龙胆科植物属种数量。结果表明:海拔高度1500~4300米,西藏龙胆科植物属种数量随海拔升高不断增加,4300米以上则不断减少,4000米左右属种数量达到最多;西藏七个地区中,龙胆科植物属种数量在林芝地区分布最多,在阿里地区最少,龙胆科植物种的数量由多到少的地区依次为:林芝、日喀则、山南、昌都、拉萨、那曲、阿里。  相似文献   

2.
<正>龙胆花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高山植物区系和大量的特有植物类群。在青藏高原众多草本植物中,龙胆科龙胆属植物算得上是最靓丽的物种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秦艽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艽为常用中药,为龙胆科龙胆属Gentiana(Toum.)L.秦艽组(sect.Apters)植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论述了秦艽的活性威分及其分布,并探讨了秦艽的药理作用及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4.
秦艽为常用中药,为龙胆科龙胆属Gentiana(Toum.)L.秦艽组(Sect.Apters)植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论述了秦艽的活性成分及其分布,并探讨了秦艽的药理作用及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5.
龙胆科Gentianaceae植物尖叶假龙胆,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蒙医常作为“地格达”入药,是蒙医用于治疗黄胆、肝炎、头痛、发烧的主药。本文报告了尖叶假龙胆的生药学鉴定研究,供药材鉴定参考,也为今后对蒙药“地格达”作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年楚河流域沼泽湿地种子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对研究区域种子植物组成和地理区系特征等进行分析。年楚河流域沼泽湿地共统计到种子植物117种,隶属于76属,34科。本区沼泽湿地植物科的组成中,以单种科和小型科为主,其中菊科、禾本科、豆科、毛茛科、蔷薇科、龙胆科为优势科;科的地理区系组成上,世界广布型为主,其次为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和泛热带分布型。单种属和小型属是区域沼泽湿地植物属组成的主体,以温带分布和世界广布型为属的主要区系成分,中国特有属仅一属。研究地沼泽湿地种子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草本为主,种子植物资源类型丰富,其中药用植物物种数最多,占总物种数的56.41%.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特有的植物资源.由于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很多植物生长期短,生长缓慢,一般为多年生植物,生长环境特殊,种群更新和增殖慢,植物资源极易破坏.其生长的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本文结合青藏高原植物资源研究的工作实践和保护现状,对青藏高原植物资源濒危的状况、濒危原因、保护的现状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今后植物资源保护的方向,以期为青藏高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植物资源信息系统技术是针对内蒙古植物资源分类、植物资源特性、植物资源评价、植物资源识别和植物资源的分析情况进行管理和分析处理而设计的。根据植物资源的特点 ,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 ,应用 Fox Pro6 .0数据库语言 ,以 CD- ROM和网络发布相结合的方式 ,全面、及时、快捷、准确地向用户传递资源信息  相似文献   

9.
龙胆是我国传统中药,其来源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主要含有龙胆苦苷、苦龙胆酯苷、獐牙菜苷等多种有效成分,研究表明,龙胆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具有保肝、抗炎、抗肿瘤等多种功效。本文对龙胆近年来龙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四川省植物资源共享平台始建于2005年,旨在整合四川省植物及其相关领域内的科技资源,聚集研究人才,构建数据库,实现植物资源及信息的共享共用,为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服务。目前,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整合我省植物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平台整合了四川省10余家植物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具有  相似文献   

11.
李先琨 《资源科学》1995,17(3):69-74
根据调查统计、广西自然分布有国家珍稀濒危植物121种,是我国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本文论述了广西珍稀濒危植物地理分布、资源特点,系统分析了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保护现状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珍稀植物资源的战略  相似文献   

12.
加强植物迁地保护,促进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植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威胁。迁地保护是解除威胁的重要方式,植物园和种质库是迁地保护的主要载体。全球植物园迁地保护了105 634种植物,约占全球植物总数的30%,并且保护了超过40%的受威胁物种;同时,全球500多座种质资源库收藏作物资源300多万份。中国的植物园迁地保护了20 000余种本土植物,约占全国总物种数的60%;国家农作物种质库和资源圃共保存种质资源50余万份。植物迁地保护机构在加强植物保护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工作。文章在介绍植物迁地保护状况的基础上,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加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建议,以期促进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孙素华  夏海静 《科技通报》2012,28(4):141-143
为了实现衡水湖植物资源信息的可视化、信息化、网络化,本研究利用ASP.NET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完成了衡水湖植物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在研究属性数据、多媒体数据、空间数据组成的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了基本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包括:用户登录、数据管理、系统管理、决策分析等。本研究可为衡水湖植物资源信息管理与应用提供信息化支持,并为衡水湖植物资源相关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和合理选择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新疆有着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林果资源、药用植物资源以及野生植物资源,其中不乏新、奇、特的品种和物种资源。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意识,新疆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存在家底不清、体系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缺少繁殖更新费用和库圃运转费用,缺少配套的政策和标准,环境恶化、一些重要的种质资源继续丢失或灭绝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植物种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和高效利用,已不适应当前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建立新疆植物种质资源信息平台是提高科技能力、完善创新体系、增强竞争能力和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从边缘学科的定义、边缘学科植物资源学图书的中图分类、教学团队的定义等进行边缘学科植物资源学的课程教学构建。从边缘学科课程符合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学团队应该具备创新性等角度,确立边缘学科植物资源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定位;结合专业特色,确立边缘学科植物资源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林业行业特色的课程教学定位。对3个专业的植物资源学理论和实验多媒体教学以及植物资源学实验教学拓展平台实践进行总结,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林业行业特色的植物资源学课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龙兴 《今日科苑》2009,(14):164-164,166
植物遗传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开展栽培、育种和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材料。植物遗传资源的保存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农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利用原生境和非原生境的方式保存植物遗传资源,从高产、优质、抗病虫、抗旱、高肥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它对于植物遗传基因的挖掘和利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保护与利用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生态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薄弱是武陵山区的最显著特点。生态是武陵山片区最大的王牌和最大的优势。武陵山区特色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商品材、中药材和果品基地。对武陵山区特色植物资源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结合其产品市场、产品开发现状,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强调武陵山区特色植物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抗菌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抗菌植物资源大国,资源十分丰富。抗菌植物资源的研究是对该项资源更合理、经济、有效地开发利用的措施、原则、方法的综合性研究。根据大量抗菌植物调查研究数据,本文概述了该项研究及应用的最新进展、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并对其资源保护和进一步开发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植物资源是指能被人利用,从而产生经济价值的植物。它包括了两部分:一是植物种资源即果实、茎叶、根等凡是可利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种植物;二是植被资源,指有利用价值的植物群落。当然,植物对于人们决非仅有经济价值,它还起着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这点是此文论述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的指导思想之一,但不作过多地讨论。 京津唐地区是一个开发久远地区,植物资源也一直为人们所利用。但利用仍然不够充分,有相当发展潜力。已开发的资源也不尽合理,由于植物资源的开发是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这一角度介绍本区植物资源的概况,利用现状及探讨合理开发途径,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美丽的云贵高原是我国的生态园林和植物宝库,它丰富的物种资源吸引着无数的科学家。资源植物与生态学家向应海研究员,几十年来一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默默地做出了许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