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柳永、苏轼的词作中均有大量的歌妓词流传于世,苏轼在继承柳永同类题材词的过程中有创新之处:在风格上,摆脱了柳词的"俗",化俗为雅,清新自然;在写作技巧上,有丰富的用典,以景喻人,描写了歌妓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在思想境界方面,走出柳词以歌妓代言自我的圈子,对周围友人有更多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在北宋词坛上,能够做到“引俗入雅”、“雅俗共济”的文人作者,首推柳永、周邦彦和李清照。但三人之中,柳永则俗胜于雅,周邦彦则雅胜于俗,真正能做到化俗为雅、以俗为雅的则还应数李清照。“口语化”是李词语言的一个特点。她能“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她的词中采用当时口语中的“时语”、“方言”,增强了词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时语如“熟水”、“龙团”、“铺翠”等,都是宋代市井流行的口语。方言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簇带争济楚”等。  相似文献   

3.
柳永是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新风气的重要词人,是两宋词坛最为瞩目的大词人之一。他的词变"雅"为"俗",雅俗并重,为世人所广为传颂。柳永的词,不独有其羁旅行役词,妓女词,都市词,还有大量的恋情词。笔者对柳永的恋情词进行梳理和归纳,柳永的恋情词无论是描写江湖流落的孤寂,还是抒发别离相思的哀愁,都主要表达了对恋人的依依之情,描写细腻,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柳词抒情的本色。柳永的恋情词从内容上来说,可以分为以下3类:一是表现人们共通的情感;二是表现青年男女真挚的誓言;三是表现女子的纯真相思。  相似文献   

4.
柳永在词史上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词风通俗晓畅,有别于在此之前作为主流的文人词的典雅内敛,为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境界。词作中的绝大多数有变"雅"为"俗"的趋势和特点。这些有代表性的俗词就成为了柳词的创新之处。柳永的俗词对宋词发展的开创之功不容忽视,其中运用大量民间俗语和俚语,并以此来表现俗情。  相似文献   

5.
历来词评家皆以“俗”病柳词,这显然有失公允。雅和俗是中国文学长期并存的两种形态,它只能用来对词的风格特征进行分类,而不应以此作为褒贬轩轾的标准。本文在分析前人对柳词评述的基础上,从曲调、语言、情感及其表达方式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柳词“俗”的基本特征,并试图从较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寻找柳词与时代需要的结合点,从而给柳词以较多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柳永词在北宋社会广为流传,其传播动力得之于:其一,柳永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需要,在创新中得到原动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其二,柳永敢于直面"雅"与"俗"的选择,并以主动的姿态选择"俗",满足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审美要求,从而使其词得以广泛流传;其三,柳永成功利用传播媒介扩大其影响力,促进了柳词在北宋的传播与消费。  相似文献   

7.
柳永是两宋名词人之一,他不仅留下了213首词作,而且在宋代及以后影响盛大。传播是柳永词走向读和受众的重要环节,柳永常流连妓院教坊,为歌妓们填词歌唱,歌妓的演唱与需求是柳词走向受众的第一环节,歌妓在勾栏瓦肆或茶坊酒馆里为市民大众们演唱,使柳词得以广泛传播到市民中间,而且柳词以俗为美,符合市民的欣赏口味。柳词也同样流行于人阶层,并被积极地、矛盾地接受和学习着。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把柳永放到自己生活的时代,从与晏、欧、苏等的比较中来评估柳词“俗”的内涵及价值,特别是从宋学的实际演进来反照柳永所俗何为。  相似文献   

9.
词作为一种学样式,本起源于民间。到了北宋,出现了雅俗对立。柳永创作了大量的俗词作品,由于他的思想充斥着浪子人与正统阶级人的矛盾,创作的俗词为当时正统人所讥讽,历来对柳永的非议集中在其思想情调比较低的妓情词上。本就柳永俗词的思想内容及其积极意义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中国古典文学的雅俗有别来分析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的雅与俗,认为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如要避免过雅或过俗,必须做到以下四点:正视古典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雅俗之别、尽量化俗为雅、尽量化雅为俗、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1.
柳永词历来被视为是婉约派之代表 ,柔婉、艳丽基本上成了柳永词风的典型概括。而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从柳永慢词的产生过程 ,我们可以较为详尽地看到柳永词所体现出来的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致力于词创作的作家,为宋词的发展开创出了新的局面。本探讨了宋词发展兴盛的成因,并通过对《雨霖铃》一词的分析,阐述了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羁旅行役词和歌妓词是柳永<乐章集>的两大主要题材类型.前者常常出现悲秋情绪,后者屡屡出现"云雨"意象.而悲秋题材与云雨意象都是战国时代宋玉所奠定,且柳永常常以宋玉自况,集中多次出现"宋玉"字眼.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柳永由于独特的身世遭遇,使其对宋玉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深深地认同宋玉,有着"宋玉情结".  相似文献   

14.
晁公遡是南宋前期,较早入蜀的北方文人.他少年避难入蜀,在蜀三十年,所作诗文颇多.现存文集《嵩山集》亦是作于蜀中.他的诗歌风格,不仅受到家学渊源影响,还受到蜀中奇山异水的感染、蜀地文化氛围的熏陶,呈现出善于使事用典、清新雅俗和词意甚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姜方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1):113-114
柳永词作的特色,其词风的转变,尤其是其中部分女性意象词中情感的“隐讳”寄托,客观上是作者个人情感与封建正统势力包括主流文学审美标准矛盾冲突下的结果。其词作一方面满足、迎合了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到词中,实际上是以“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描写手法写人、物,以此来“隐含”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以达到隐讳的寄托。  相似文献   

16.
宋词有两大流派,一是婉约词,一是豪放词。北宋前期基本上都承袭了晚唐五代词风。词至柳永而一变,在内容上常写羁旅行役,男女恋情,辞藻多彩,音律谐婉,风格清婉绚丽,给人以柔性的美。词至苏轼而再变,一扫晚唐以来浮靡温柔的词风。凡身世友情、怀古感旧、伤时叹世、咏史说理、山水田园等内容,均可入词,从而冲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给人以阳刚之美。本文以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谈宋词的阴柔美和阳刚美。  相似文献   

17.
清嘉庆《常德府志》根据苏辙《寄题武陵柳氏所居二首》的内容,推断曾巩《归老桥记》是为筠州刺史柳平而作。这一说法还误导了后来的学者。根据曾巩之文和苏辙之诗的写作时间,及诗与文内容的有关细节,可以判定曾文和苏诗不是写在同一时期,也不是为同一人所作:曾文是为柳拱辰而作,苏诗是为柳平而作。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词论从三个方面黜俗,又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复雅。黜俗复雅导致词的作者专业化,内容缺乏真情,接受群体缩小,词调缺乏创新,最终结果是导致词的生命力衰退。词体不宜雅化的原因是词的俗艳音乐的属性造成了词体在语言、内容、风格上的封闭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二拍”作为文人创作的通俗文学作品 ,在文人雅趣与市民鄙俗之间产生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碰撞 ,二者既有融会贯通 ,也有互相抵触 ,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趣味 ,本文拟从人物形象、题材选择、作者身份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在这种雅与俗的碰撞中凌氵蒙初所作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王粲和刘琨有相似的人生经历,故其诗作皆以忧身忧国为主题,且风格凄清。刘琨诗的"风力"得到了钟嵘的肯定,但又因缺乏典雅和文采而被列之于中品。笔者认为,钟嵘的品评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