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说说樊启林     
樊启林写稿子的故事我知之不多。因为在我于《中国空军》杂志任职,对成千上万字的稿件有生杀大权时,他从未找过我。真正认识他是他这次将自己从事新闻工作近十年的作品结集出版,我读了他那篇饱蘸心泪写成的“后记”之后,才大为惊讶: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匆匆一瞬,他居然写出那么多我早就读过却没有注意是他写的作品。樊启林是我最为欣赏的那种“有水平写出来、有本事打出去”的人,这是一个称职与成熟的新闻记者必具的素质和标志。我翻着樊启林长达20万字的自选集,心儿便随着他去了海岛,去了高山,去了边防,去了那一个个…  相似文献   

2.
出版的历史阶段划分和普通历史分期不应该太一致。茅盾在他的回忆录里用了“新式出版”,没有用近代、现代这些概念。“新式出版”和原有的出版活动,从出版目的、编辑方式、制版印刷、直到经营发行都有很多不同。但本质的东西,我想恐怕还得在出版物的内容中去找。新式出版物之新,在于内容和固有文化不同,它添入了新的、和人们现实生活更接近的东西,有的甚至直接干预人们的生活。如果可以这样讲,那么近代出版的先河可追溯到明末清初。一提天主教,就联想到耶稣会和利玛窦,其实来华最早的并非利玛窦。在他之前,附西班牙或葡萄牙商船来华的传教士很多,但他们都只在澳门和肇庆一带活动。之后的法皇路易十四,为染指我国也曾派教徒来华传教。但唯有利玛窦和由他负责管理的在华耶稣会士所作  相似文献   

3.
2015年10月23日晚11时30分,中国出版界又一颗巨星陨落,宋木文同志走了. 木文同志自称是一个“出版官”,并说:“使用出版官这个概念,主要是想表明一种责任和担当,欲做一个爱岗敬业的出版管理者.这样,尽管官位在身,我依然是以出版人为安身立命之本的.” 木文同志说到了,也做到了.其实他从1972年踏入出版行业起,无时无刻不在为出版思索,不在为出版服务.不是说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操劳吗?  相似文献   

4.
认识范军是在华中师范大学编辑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大会上.我受聘担任研究中心的顾问,他关于编辑学的发言吸引了我的注意.会后知道他时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不久,他调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后任社长,并经常为<出版科学>写稿.我们之间的接触逐渐多起来.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用心工作、用心研究的学者型编辑和领导.他不甘心于做一名"编辑匠",而是把编辑出版当作一门学术来研究,于是在工作中"重视探究现实问题,总结历史经验,寻求理论规律",写作和发表了大量研究编辑出版的文章.不仅如此,他在担任出版社总编辑、社长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后,依托编辑学研究中心(设在出版社)大力开展编辑出版研究,组织专题讨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提倡著书立说.韩国出版学会副会长李钟国(现任会长)访问武汉,范军邀请他去编辑学研究中心讲学,并聘请李钟国为研究中心外籍顾问,促进了双方出版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5.
序言两篇     
见到方厚枢同志一大摞字迹清楚、稿面整洁的《中国出版史话》原稿,我不禁为他研究中国出版史所取得的成果由衷地高兴和钦佩。同时对他要我为本书写序感到不安,这主要是我对出版史涉猎甚浅,何敢言序。老友情真,拒之不恭,不能不讲点心里话。 我的职业是编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出版工作者。从青年到老年一直在出版社工作。已有四十五个年头,也算是出版战线的老兵了。然而十分惭愧,我对于中国出版史的关心和学习则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说来十分偶然,1991年国家《新闻出版报》等单位组织主持“首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论文评奖活动”,我被指定负责评阅出版史论文工作。为了评审工作,除了阅读论文,也与厚枢同志有更多  相似文献   

6.
洪振快的新书《官心民意》出版前,作为他的同事,我先睹为快。他希望我能写几句话,印在封底作为推荐语。我写道:"在泛娱乐化的当下,洪振快是属于极少数既年轻又读书的人。他不仅读,而且思。为文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字里行间跳动着灵性和知性,好读、耐读。"洪振快学中文出身,却热衷于对历史的研究。他在沉下心研究历史的同时,也关注现实,常在《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有影响的报刊  相似文献   

7.
《出版史料》2004,(2):33-33
丰子恺以漫画散文著称,他的《子恺漫画》出版于1925年,《缘缘堂随笔》出版于1931年。但也有翻译集多种,最早出版的是翻译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其时,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未名丛刊”的一种)已由新潮社于1924年出版。鲁迅说:“我翻译的时候,听得丰子恺先生亦有译本,现则闻已付印,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现在我所译的也已经付印,中国就有两种全译本了。”  相似文献   

8.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历史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要求全党学习历史。他说 :“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 ,如果没有革命理论 ,没有历史知识 ,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 ,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出版工作是一项专业。社会主义的出版事业 ,首先要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也要有有关出版的历史知识 ,才能够对出版的实际运动有深刻的理解 ,才能够少走弯路 ,更好地成长壮大。研究和学习历史必须有必要的研究和学习材料。建国以来 ,关于我国出版史的研究和出版史料的收集和整理 ,已逐渐受到重视 ,作出了不小的成绩。通史性…  相似文献   

9.
齐峰同志把他近几年发表的有关出版的论文整理、汇编成<纵论出版产业的科学发展>(以下简称<纵论>)一书,并在该书付梓之前邀我为之作序.由于齐峰同志既是学者,也是出版集团公司的领军人物,一些创见我是了解的,所以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10.
“出版”通常的定义是将作品“公布于众”,我们在这里则将“出版”一词限定为:以书籍形式将作品公布于众。为了方便起见,本书将“图书出版”简称为“出版”,当然,“公布于众”的方式有许多,象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送,甚至一个人站在房顶上大喊大叫也可称做“公布于众”。图书出版与之同属一类,但它又是独立的一种,在文化与社会上有其独特而又重要的意义,不能为其它形式所取代。在这里,我不想追溯书籍在人类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也不想单就一本书作过多的评论,我只想谈几句有关图书出版这种特殊形式的优越处:首先,  相似文献   

11.
繁星兄要出版他的第四本诗集了。这也是他第四次嘱我作序。 我捧起他用心铸出的这块厚重的“成熟的界碑”,眼前倏地幻化出这样的图像:一位毕生跋山涉水走四方的新闻工作者,在他到了退休年龄的时候,他没有“退”到居功自傲沾沾自喜的花丛中,也没有“退”到无所事事打发黄昏的泥淖里,他“退”进了一方新的天地、一个新的梦境之中——这方天地就是诗的天地,这个梦境就是成为诗人的梦境。这方天地果然天高地阔,这个梦境着实五彩斑斓。应该说他是成功的,10年之间,他竟然写出了1000多首色彩各异的诗,出版了4本分量不同的诗集。…  相似文献   

12.
我做出版工作,始于1972年,是年四十三岁,已“人到中年”了;是做了十四年艺术教育工作之后(刨掉“文革”期间六年“无业”),“半路出家”搞出版。而这一做,就没有中断过,迄今三十余年了。这既是我人生中新的工作阶段的开始,又是工作岗位的最后一站。由此,我把自己定位为出版人。可以说是亲历出版三十年。对我国新闻和出版事业都有过重要贡献的我的老领导陈翰伯,生前谈选拔干部时曾说过,宋木文没搞过出版,但让他管出版,对出版有好处。为什么说让我这样的人管出版,对出版有好处呢?我理解,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期待。这种信任和期待应该是得之…  相似文献   

13.
应离师的出版文丛由河南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面世了.他打电话给我,要给我送书,请我这位留校"守业"的学生存念指正.我从他手中拿到这本五十五万宇之多,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皇皇巨著,不禁百感交集,心绪万千.我是十年前考入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硕士生的.报考这个专业之前,我就对河南大学编辑学研究群体慕名已久,对应离师的为人为事为学佩服之至.知道他是闻名全国的编辑学者,一直醉心出版史研究.一部八卷本、三百二十多万字的《中国当代出版史料》,一本三十多万字、贯通二百年的《中国期刊发展史》,足以说明他在出版史研究上的噫匠经营"和独特建树.  相似文献   

14.
黄洛峰是现代杰出的革命出版家,为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民党白色恐怖和文化围剿下,他领导三联书店出版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鼓吹抗日救国的书刊,其大无畏的精神令人赞叹;同时他非常重视推广报道工作,所主持出版书籍的广告也是内容丰富、文字简练,招式频出.本文从图书广告艺术这一侧面对黄洛峰的编辑出版思想与业绩作了进一步的深入讨论,从革命出版历史与图书推广业务两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关于出版社转制问题,我曾于2001年初在<出版科学><出版广角>上发表<出版社是生产精神产品的出版企业>一文,主张将大多数出版社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转制为出版企业.党的十六大后,中央决定按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类出版社进行改革,除少数定性为公益性出版社外,大多数出版社都转制为经营性出版企业.此后,我又写过文章,着重谈了学习中央决定的体会.目前,出版社转制尚处于试点阶段,但却引起了全行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作为这条战线年过76岁的老兵,对出版的历史与现实,在职业和感情上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因此,我对出版改革一直是关心的,对改革进程中的一些情况和问题也有所观察与思考.我逐渐地认识到,我对出版社转制与整个出版改革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16.
陈昕 《编辑学刊》2021,(1):47-51
与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大潮相随,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波涛也十分壮丽.作为出版业改革发展40年的亲历者,我十分留意这一时期国家出版行政部门主事者的新作面世,尤其是回忆录和口述历史,因为其中蕴含着出版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决策的来龙去脉和情境细节,也流淌着作者对出版工作的独到体验和睿智识见.当年收到老署长宋木文同志的《亲历出版30年——新时期出版纪事与思考》《八十后出版文存》《一个"出版官"的自述》三本书后,我都是挑灯夜览,一气读完,欲罢不能.近日收到又一位老署长于友先同志的新著《于友先出版工作选集》,也是急不可耐,一睹为快,细细研读.  相似文献   

17.
爱泼斯坦今年九十岁,我九十五岁,而他却先我而去了,走得是那样平静和突然。2004年10月我从旧金山回北京定居,跟他通过几次电话,他还答应为将重新出版的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所写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写篇序言,这本书是1937年初由我主持翻译出版的。今年春天我看到中央有关部门为他庆祝九十大寿的消息,也在4月间到他的寓所致意和叙旧。那天,他兴致很好,紧紧握住我的手,我问他是否常到院外去走走,他说是的,后来我们还一起照了像,但从他家回来不过一个多月竟然传来噩耗,使我十分悲恸,想不到这张照片竟成了他与我们诀别的最珍贵纪念,留下不尽…  相似文献   

18.
2004年7月26日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92岁寿辰。这一天,启功先生的六种新书在北京师范大学为他举行的简短而热烈的庆祝会上同时首发,计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启功口述历史》《启功韵语集》(注释本)《启功讲学录》《启功题画诗墨迹选》启功跋《董其昌临天马赋》,中华书局出版的《启功丛稿》第四卷“艺论卷”。六种书的出版说明启功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精神矍铄,笔耕不已,这不但是启功先生之幸,也是学术界之幸。稍有遗憾的是,启功先生的目力有所减退,大部头的书稿很难一一亲自操觚,必要时需要别人协助笔录整理一下。我作为“文革”后…  相似文献   

19.
陈原同志离开商务印书馆领导岗位两个月后,即1983年3月2日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一直保存在我身边二十多年,我视其为一封对我来说十分珍贵的信。每当我阅读他的大作、回忆同他在商务共事的岁月、看他的书写读后感、在他病重住院前去探视,或参加陈原作品研讨会时,我都会把信找出来,细细地看上一遍;回顾他对商务印书馆和我本人的关爱,咀嚼他在信中表达的对出版改革的愿景,感佩他在深夜不顾疲劳为商务的发展倾心构思的精神。这次,浙江文艺出版社在京召开陈原遗作《我的小屋,我的梦》出版座谈会,会前我又把信认真地看了一遍,肯定地说,这封信也…  相似文献   

20.
通讯员园地     
工作之余,我喜欢动动笔,写写短文。每月,都有一二篇文章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因为我文化低、基础差,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所以从来没有想过要往其他报刊投,只是在本地开花结果而已。为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一天,我来到刘志坚老师的家,向他请教写作知识。他是全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邵阳市作协副主席,已出版了多部作品。我很喜欢他的散文。他告诉我:“文无定法,认真就行。”我走时,他送给我两本书,一本《红尘风景》,一本《窗含西岭》,都是他的新作,他在书上签了名,写了“请友指正”。天哪,我的水平与你相差十万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