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论文对中国美学形成及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区分了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美学"的概念是吸收外国美学理论,由中国人所创立的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新的知识类型."中国美学"问题可以转化为中国美学的方法问题,因为中国美学是在现代研究方法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美学的变革就是中国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中国美学方法最主要的有引进法、注经法、科学法、哲学法、流派法等.不同的方法,反映了不同时期对美学研究的不同要求.中国美学应该放弃所谓的十几种引进的方法论,而走向"美的现象"还原本身,从而探索出一条通向"美学"的独特道路,促进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美学的重要收获是创建了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但由于在方法论上始终围绕着"美的本质"转圈,导致了研究视野短浅,涉及的领域狭窄,思想观念陈旧,研究方法单一和僵化。分析新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呈反向发展的意识形态的原因,反思20世纪新中国美学研究的收获与局限、缺失,对于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古典美学向近现代形态的转型而共生。王国维和蔡元培引进西方美学,确立美学史的基本解释范式和研究方法。宗白华、邓以蛰和朱光潜则分别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进行现代阐释,在西方美学的参照下,开掘中国美学的特质,并尝试断代史和专门史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理论实绩成为80年代以来整体通观中国美学史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古典美学向近现代形态的转型而共生。王国维和蔡元培引进西方美学,确立美学史的基本解释范式和研究方法。宗白华、邓以蛰和朱光潜则分别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进行现代阐释,在西方美学的参照下,开掘中国美学的特质,并尝试断代史和专门史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理论实绩成为80年代以来整体通观中国美学史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古典美学向近现代形态的转型而共生,王国维和蔡元培引进西方美学,确立美学史的基本解释范式和研究方法,宗白华、邓以莹和朱光潜则分别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进行现代阐释,在西方美学的参照下,开掘中国美学的特质,并尝试断代史和专门史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理论实绩成为80年代以来整体通观中国美学史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6.
蔡仪先生在 20世纪前期自觉地运用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系统地解释人类审美现象,初步建立起具有现代学术形态且个性卓然的美学体系,《新艺术论》和《新美学》是其代表性理论成果。其哲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对文艺认识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的强调,都对 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有奠基的作用。其对美学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及以西方美学为美学的学术偏颇同样对新中国美学有深刻、普遍的影响。同时,其突出的二元简单对立和西化倾向也成为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典型学术局限。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美学传统迥异,中国美学鲜有对"审美经验"纯粹形而上的追问与探究,却代之以大量体悟式艺术经验的描绘与阐发.中国古典美学众多概念和范畴的提炼,都是建立在对具体文艺作品特有的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之上.超功利、自律性"审美经验"范畴萌芽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美学思想中.审美经验的特质和心理机制问题,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美学探讨的重要主题.20世纪中期的美学大讨论中,具有浓厚社会功利性色彩的非自律性的审美经验理论盛行,审美经验问题被狭窄化为美感问题和简单的唯物认识论和反映论问题.20世纪后期,审美经验研究则呈现出开放、普适、兼容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中国百年现代美学理论发展历史,回答了我国二次美学转型期和跨文化美学发展的几点原则问题,归纳了应用美学理论各家的主要观点,揭示了当今中国美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美学研究中国化的特点。对21世纪的我国美学理论发展作了前瞻。  相似文献   

9.
美学家的“美学情结”有个体和集体之分。强调美学的人生性和追求心灵的审美性,成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集体情结,并由此形成了美学的两大特点:审美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内在统一,艺境求索和艺术心培育的互为呼应。20世纪中国美学的集体情结实质上又是美学本土性问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不同的色彩。情感与启蒙是百年美学发展的两大主题,构成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精神内涵。20世纪中国美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情感与启蒙——20世纪中国美学精神》就向我们描述了这一历程。  相似文献   

11.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典型的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美学问题的美学流派.自然科学方法论对20世纪西方美学和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具有深刻的影响.但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学科中应用的有效性是有限的,当代解释学的方法给予美学研究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国美学的研究中,丰子恺一直以艺术家的身份居于其中,但随着学术理论的深入研究,其艺术审美理论逐渐浮出水面,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从丰子恺艺术审美理论的特点出发对其审美理论的生成背景及来源进行探讨,可以确立丰子恺艺术审美理论的研究意义和其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真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现代西方政治传播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与深入,政治传播研究作为一个跨越了传播学、历史学、新闻学、大众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旨趣.本文拟对现代西方政治传播研究的历史脉络、理论流派、研究方法以及学科构建等作一梳理和述评,以期为方兴未艾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蔡仪先生在20世纪前期自觉地运用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系统地解释人类审美现象,初步建立起具有现代学术形态且个性卓然的美学体系,<新美学>是其代表性理论成果.其哲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对文艺认识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的强调,对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致命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回顾新时期30年来的许多论争,我们可以发现新时期美学研究的问题域产生了极大的转换,由20世纪50-60年代的传统问题转向了西方现代美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由形而上的问题转向了形而下的问题,由一元化问题转向了多元化的问题,由抽象思辨的问题转向了生活世界的问题等等。这些应该说是中国美学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使然,但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问题域还没有显示出本土化的趋向,因此,虽然新时期美学研究及其争论成绩斐然,但自主创新的成果还并不多见。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应该转向中国当代的现实生活问题,以构建中国特色的美学。新实践美学的努力方向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然而,20世纪以来的“百年美学”却是西方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学术资源,西方美学对建构20世纪中国美学确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方式。一味地用西方美学的逻辑与体系来套用中国美学,而忽视中国古典美学自身的特点,必然会丧失其独特魁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必须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为学术基点,有选择地利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是以对美学学科本性的审思为其先声的。对美学学科本性的审思主要在两个层面上展开 :其一 ,美学是区别于自然科学也有别于一般社会科学的第三种学科 ,即人文学科 ;其二 ,美学学科存在的根据主要不在于提供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或规律 ,而在于寻思生活的意义 ,创设人生的价值 ,提供人文的智慧。美学的学科定位带动了美学研究从本体论承诺到方法论立场的转变 ,也使走向现代的中国美学人文关怀力度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相似文献   

18.
"知人论世"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经历了不断地衍变与发展。它有着自身存在的文学理论依据,也在漫长的批评实践中证实了其有效性。但20世纪以来,随着文学内部批评、接受美学的兴盛,"知人论世"也显现了理论的局限性。文学批评应立足文本,参照"人"、"世",以求对文本的阐释具有审美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20世纪几部重要的中国美学史作为例,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历史分期、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现状,并就美学史研究中的深层次问题给予了相应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经历过三大形态:认识论美学、价值美学和生命美学。生命美学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美学的制高点,封孝伦的《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以自己的三重生命学说为基础,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生命美学理论,是对生命美学的扎实贡献。但是,其不足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之关系,对实践美学的独特理论价值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