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初,是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与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新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有了新的觉悟,表现为: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推动下,爆发了以上海为中心、波及全国的"拒俄运动"。这标志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由改良主义转变为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年的拒俄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反帝爱国运动。这次运动遍及东北、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湖北、安徽,广东、福建、新疆和海外华侨,而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则是这次运动的发起者和骨干力量。本文试就东京中国留学生拒俄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其功绩和影响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清末以抗外为趋向的爱国风潮,在其发展过程中渐次转向反政府,拒俄运动就是典型的例子。拒俄运动中特别是初期,民众对政府充满期望;与此同时,民间舆论中亦存在另类的异动;随着清廷对俄外交的节节败退,到了1903年拒俄运动第二次高潮之时,民众对政府的态度由倚赖转而为批评;需要强调的是,1903年及之后的拒俄运动中出现了有组织排外的强音。总之,拒俄运动的民众中存在着由倚赖政府向反政府方向的转化,并日趋组织化,清廷最后走向灭亡,上述因素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4.
鲁迅留日时期译作的《斯巴达之魂》是一篇鼓吹尚武精神,唤醒国民自强的文言小说。关于这篇作品的主题,有同志认为:《斯巴达之魂》是中国近代拒俄运动在文学方面的一个重要反映,也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对沙俄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年青的鲁迅当时正在东京留学,他积极参加了拒俄运动。锦辉馆大会后,他迅速译作了《斯巴达之  相似文献   

5.
1903年,沙俄霸占我国东三省拒不撤兵反而又提出七项无理要求的消息传出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上海、北京等十几个省市的爱国志士召开了拒俄大会,声讨沙俄罪行,并通电清政府:若接受沙俄的无理要求,则“内失国权,外召大衅,我全国人民万难承认,”〔1〕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拒俄爱国运动,同时海外的爱国志士积极行动。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中,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是这次运动的发起者和骨干力量。一创建爱国团体,开展爱国活动1903年4月29日下午,留日学生的同乡会发起召开了全体留学生大会,并倡议组织“拒俄义…  相似文献   

6.
清末以抗外为趋向的爱国风潮,在其发展过程中渐次转向反政府,拒俄运动就是典型的例子。此中因由,乃是由于清廷未能充分借助改良派等社会资源扩大统治基础,强化了对立的革命派。其实,在拒俄运动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矛盾折冲严重,其中,改良派是清政府可以借助的力量所在。在此问题上,清政府未予以足够重视,其结果直接导致拒俄运动的异化,爱国风潮转趋反清。清廷最后走向灭亡,上述因素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7.
拒俄运动期间,上海的绅商士民以“文明排外”相号召,通过集会演说、组织社团、发行报刊等方式,引导舆论,聚集力量,造成声势,形成了有效的社会动员。由此,在民间社会的对外交涉和斗争中,确立并凸显了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和政治取向,提示了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可能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从投入“拒俄运动”开始,逐步转向反对清政府的革命活动,曾为辛亥革命作出过贡献。(一)从“康党”到“乱党”1897年(光绪廿三年),十八岁的陈独秀从安庆赴南京参加“江南乡试”,通过这场“乡  相似文献   

9.
面对近代中国信仰与秩序双重转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出于急切的救国启蒙的功利主义目的,纷纷向强大的西方寻求思想资源。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旗号,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然而他们却仍然没有摆脱中国革命的“实质性传统”,走出了不同于法俄革命、英美革命的“第三种革命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原罪”意识的梳理,展示知识分子的“原罪”意识在不同阶段的起源、发展、变异、流失.力图分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解放后一次次的思想改造运动中,丧失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又一原因,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陆娟 《文教资料》2011,(29):115-117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的篇章.自此以后,青年和知识分子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随着外部和内部政治环境的变化历经曲折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作为助手和后备军的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发展。革命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离不开青年力量的加入,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子始终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出了知识先锋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三纳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所束缚.思想愚昧落后,忍受着残酷的压迫与奴役,被无情地拒于社会政治生活之外,完全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女子无才便是德”被视为天经地义。“妇女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尺度”。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民主”思想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妇女解放运动逐渐发展起来。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冲破“男尊女卑”等封建伦理的捆绑,要求男女平等,提倡兴办女学。因此,女子教育的开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战斗节日来到了。毛泽东同志曾在总结“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时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五四”运动前后,我国先进的和比较觉悟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怀着反抗外敌,改革现状的抱负,努力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无情抨击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其中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则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用以观察国家的命运,考虑自己的问题。因此,作为这个时代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五四”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运动。  相似文献   

14.
1919年爆发于中国、韩国的“五四运动”和“三一运动”,不仅标示着两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新型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契机,陈独秀、胡适、鲁迅和柳宽顺等即是这一群体中的代表人物。论文讨论了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知识分子“社会身份”的“现代”转换问题:知识分子身份是如何转换的?其外因和内因是什么?这种身份转换是怎样影响了上述运动的性质、面貌和走向的,而后者在20世纪历史语境中的不断变异,又为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念提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5.
论胡适苏俄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俄的兴起及社会主义思潮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学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受国内外时局、自由主义及实验主义的影响,胡适对苏俄始而逐步“趋近”,继而被“强烈吸引”以致一定程度地“激进”与“左倾”,最后终因苏俄政治体制内在缺陷的暴露及其对外的扩张行径,促使胡适与苏俄“渐行渐远”,并在20世纪50年代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梦想。胡适苏俄观之演变表明:“自由民主”与“公正平等”始终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价值理想,社会主义始终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思考中国出路、构造现代中国历史图景的重要资源,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存在难以割舍的交错与纠结。  相似文献   

16.
当前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我国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在这样一个新形势下,增强统战工作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尤为重要.纵观中国革命发展史,知识分子在各个发展时期及各条战线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五四”运动的开始时期,就是由初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三部分人组成了统一战线,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运动.“五·三十”  相似文献   

17.
俄国十九世纪知识分子“到民间去”运动和中国本土的文论资源促生了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五四”时期代表人物是李大钊。受此影响,毛泽东思想具有一定的民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毛泽东诞生100周年的时候.重温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对加强党对知识分子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很有裨益的.一、知识分子是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工人阶级的一个部分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革命的知识分子就没有共产主义运动.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的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同革命知识分子也是分不开的.对此,毛泽东曾指出:“广大革命知识分子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在今后的斗争中.他们将起更大的作用.”①1939年.当抗日战争转入更加艰苦斗争的年代.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②这个决定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乃至建国以后我们事业的胜利和发展.对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后.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毛泽东在  相似文献   

19.
“学术中国化”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知识分子发动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毛泽东与这场运动的关系紧密,他以自己科学的思想理论和学术实践,影响着“学术中国化”运动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中国诗坛上的代表性事件,通过审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论争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走向。通过分析和总结“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人物西川创作中的美学特征及其成就与缺憾,并以此为例探讨“知识分子写作”对中国诗歌发展的意义,以及这一流派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