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了"的语法意义以及形式验证标准两个方面对"介词+了"及相关现象进行考察。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实现态",它可以跟在介词后面,验证的形式标准是介词前面能加否定标记"不"或"没"。"除开、除去、除却"和"为了、除了"的情形相同,也都是单音节介词后面跟体标记。  相似文献   

2.
杨春兰 《文教资料》2011,(22):66-67
"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尤为重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语文课堂教学"说"与"写"的位置发生了逆转。我们要重视语文课堂中的"说",也要重视"写",追求"说"与"写"双剑合璧,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3.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读"总是被误解。教师更多的是在读的形式上变花样,诸如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读……像走马灯似的;或直白地要求学生读出什么什么感情。机械、重复、盲目的"读"充斥着课堂。屡屡失望之余,教师感叹:"‘读’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阅读教学必须多读,多读必须有效,有效必须指导,指导必须得法。本期我们聚焦"读"的指导,以期引发大家对如何指导好"读"的重视与研究,让学生的读真正达到穿越时空藩篱,与自然、历史、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张明 《考试周刊》2012,(83):28-29
语文阅读教学要善于发现文本特质,抓住文本特质教学进行一课一练,一练一得,课课有得,得得相联。语文老师要练就一双能发现文章特质的慧眼,善于学会沙里淘金找到其特质,教学中抓住特质"气氛",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抓住特质"规则",步步深入、积淀人生;抓住特质"想象",自主体验、潜移默化,让学生进行听、说、读、思、写的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语文教学中读是关键。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读",尤其是在中学,认为读只是在小学低年级的事。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读"。如何指导学生去读,已成了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说,学习英语的最大困难就是记单词。变幻莫测的单词使学生对英语课望而却步,很多学生因为记不住单词而对英语课失去兴趣。显然,词汇量得限制已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因此,如何突破英语词汇学习难关成为英语教学的关键。通过十余年的教学经验,科学运用布鲁纳得认知学习理论,我们摸索出一条中小学生科学学习英语词汇的成功之路。这就是被称为英语学科领域的"珠脑运算"——《"三五"创词法》。学生运用"三五"创词法学习单词时,不用书,不用本,不用笔,不用预习,不用复习。最重要的是不用记单词,而是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个构词表。学生能够"听其音,写其词;见其词,读其音"创造性学习。  相似文献   

8.
"生成"与"教学"相连构成了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和一些带有"指令性"的话语,它强调了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所以,生成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然而什么才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本色?又如何让语文课堂能够"简单、扎实、有效"?并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去"伪"存"真",让教育教学回归"真"课堂?这些都是我们要重点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形式、教学情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语言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普遍觉得作文难写,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存在不知道要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要求学生写出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晰、具体形象的作文很不容易。对此,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巧用读写结合,降低难度,做好修改的指导。一、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时不能把读和写截然分开,而应把"读"迁移到"写",对"读"进行更为深入的延伸和拓展。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按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相似文献   

11.
张华元 《成才之路》2011,(24):85-86
"读"是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走过场,没有发挥读的作用,读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12.
随机的"形式聚焦"是重要的教学法,因为它不仅促进人们对形式和意义的共同关注,更鼓励学生要注意语言形式。在研究教师引发的随机的"形式聚焦"教学技巧时,考虑教师的教育经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行动研究发现,在数量和类型上,有经验的教师比没有经验的教师使用更多的随机的"形式聚焦"教学技巧。  相似文献   

13.
文章简要介绍了"教学留白"的内涵,并以案例的方式呈现了生物课堂教学中"留白"的具体形式。阐明了课堂"留白"艺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构建了学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庆模式"。"唱读讲传"进学校,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与"价值转化"双重功效,同时发挥践行载体的可视性、教育形式的生动性、先进文化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优势,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校的普及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汪丽萍 《文教资料》2011,(25):21-23
"文革"十年的文学译本迫于局势原因,大部分以"皮书"的形式存在着。文章以福柯的权力话语论、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操控论为基础,从对非公开文学类译本的存在形式、特点剖析入手,解读此间翻译活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操控带来的一系列潜在效应。  相似文献   

16.
"之所以"起句是十分常见的句子形式。"之所以"不等于"的所以",因为"之"不同于"的"。"之"、"的"作为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短语中,其语法功能、语义功能、念读形式、省略形式都存在明显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使"之"具有不同于"的"的语法特点;正是这种特点,使"之所以"起句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文章先简要说明"‘看/瞧’+D/NP+VP+De!"句式句法形式上的特征,即分析了D/NP的构成、VP的动词类型、De的性质及"看/瞧"之前的"空语类"情况,然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句式中D/NP的语义角色及VP的语义特征等问题,并认为对整个句式影响较大的很可能是"看"或"瞧"的虚化与否,而非VP。  相似文献   

18.
刘熠 《考试周刊》2012,(52):169-170
"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分析方法外,还应培养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以举例的形式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此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和遇到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高校"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善璋 《考试周刊》2011,(45):105-105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作者初步探索出高中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模式。即,课前预习—课堂主动学习—课后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20.
郭欣 《考试周刊》2011,(19):223-224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好"未来幼师"的班主任工作:从"爱"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知"是前提,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行"是表率,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