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小学班主任任重而道远,而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阶段除了学习以外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班主任是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观学生实际,设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计划;重学生意识,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观念;定学生干部,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助力;树学生楷模,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风帆;开学生活动,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舞台;引多方共助,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合力。  相似文献   

2.
车驰明 《学周刊C版》2019,(5):145-146
培养学生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但由于学校在养成教育认知上、教师在养成教育行为上、家长在养成教育方法上等多方面存在着问题,学校应该借助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利用示范引领,带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通过班级管理,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3.
小学班主任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者和启蒙者,班主人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品格意志形成的定向和定格,对学生的一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工作要用“心”去做,尤其是低年级的班主任更应全身心投入学生的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语言习惯以及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着重对教育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探讨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并总结在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班主任可采用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教育事业的发展会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其不仅包含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最近几年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我国开始全面推广素质教育。小学阶段是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小学时期一定要强化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6.
王瑞 《宁夏教育》2012,(3):49-49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深切地认识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才能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和身心健康。鉴于此,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及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教师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湖南省高职院学生课外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存在诸如学生没有养成体育行为习惯、缺少指导、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提出加强课外体育行为的组织和指导,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氛围,努力培养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宝兵 《科教导刊》2023,(28):138-141
文章围绕国防教育对民办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展开研究,从高校国防教育、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概念的理解切入,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对民办高职生源、国防教育、养成教育等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唤醒学生自信、促进学生学习、规范学生行为、推动学生的习惯养成等五个方面剖析了国防教育对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从重视国防教育开展、构建适合的国防教育模式、上好新生第一课、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发挥国防教育对民办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中等卫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相应的学习行为习惯,探讨在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之间,其学习行为习惯是否存在差别,为制订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方案,促进学生学习, 提高学习成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自编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与学习成绩调查表,对护理专业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行为频度高,基本上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习行为频度低,尚没有养成学习习惯.结论 表面上看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差别,而实际上是学生学习行为频度上存在差别,即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存在差距.与其为学生成绩不理想着急,不如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习惯成自然,对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师运用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方法,帮助一名学生改正陋习,养成了优秀的行为习惯.通过代币法、榜样与示范法等相结合,帮助学生逐渐戒掉上课接话的坏习惯,重新建立新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行为养成机制由建构教育场域、生成学习动能、规训行为习惯组成。建构教育场域是学习行为养成机制的起点,教育场域包括学校、家庭、乡村公共空间;生成学习动能是学习行为养成机制的中枢,包括塑造偶像、建立契约机制、培养自动主义;规训行为习惯是学习行为养成机制的终点,为了固化优势学习行为,需对学生相继进行价值规训和行为规训。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惰性,班主任和教师在管理中一般采用即时控制和后馈控制,不能起到应有效果。行为养成对克服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惰性,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而前馈控制则促进行为养成。  相似文献   

14.
张晓玲 《文教资料》2010,(33):230-231,181
高职院校班主任在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爱的行为教育非常重要。要落实好爱的行为教育.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具体做好三点:引导学生认识爱的行为、用自己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爱的行为习惯.不仅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而且“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5.
任培忠 《学周刊C版》2019,(18):163-163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目前农村中低年级寄宿学生文明礼仪、饮食卫生诸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很好。教师根据他们随意性、可塑性等特点,经过严训练、强实践等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培养教育,在行为养成教育方面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长辈的过分溺爱严重影响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观念先导、实践锻炼和环境熏陶三大因素出发,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性训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7.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孩子人生的起点,对孩子一生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单纯说教就能奏效的,需要在生活中点滴积累,逐步养成。首先,养成教育的起点要低。起点低并不是降低要求,而是从培养最基本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抓起,扎扎实实地为将来打好韭础。如孩子一入学就教给他怎样坐,怎样站,怎样听课,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讲卫生……教师一边提要求,一边指导学生,反复强化训练,正确的坐姿、站姿、听课习惯、卫生习惯就养成了。  相似文献   

18.
刘志敏 《考试周刊》2013,(88):186-186
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所受教育养成的习惯极其重要,其将对人的一生成就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果此时幼儿未受到良好教育。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则可能会导致其一生失败.留下一生的遗憾。本文主要以幼儿教育为出发点.探讨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学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更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习惯的好坏,不但影响孩子的生活、性格、行为等,还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功与否,因此,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于知识的传授。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0.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