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灾难新闻的审美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普曼有句名言:“即使写街上发生的一起火灾,也要像写诗那样精雕细刻。”从审美层面来观照灾难新闻,不是颠倒美丑、粉饰美化,而是传者以正确的审美观来报道新闻。“新闻传播的内容应具有审美价值,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者与受者的共识。”①如果传者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健全的审美理想,他就会以独特的视角去报道灾难新闻,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灾难新闻包括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两方面的报道。由于灾难具有破坏性、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又由于灾难新闻的报道的政策性极强,又受历史传统和传统新闻报道理念…  相似文献   

2.
灾难事件由于其特殊的负面性、冲突性和震撼性,对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灾难报道中找准新闻视角是媒体协调各方关系,优化传播效果,增强报道吸引力的必然要求。本文就如何找准灾难报道的最佳新闻视角、报道策划在灾难报道中的重要作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运龙 《新闻世界》2011,(11):197-198
对于灾难事故性事件来说,由于其具备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重大性等特点,其较高的新闻价值使得很容易形成对灾难事故原因、现状及责任追究等的调查性报道。因此,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对灾难事故调查报道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新闻摘要和新闻事件两个方面对央视大火的两篇调查报道进行叙事学分析,从而探讨灾难事故类调查报道的报道模式。  相似文献   

4.
灾难的突发性与破坏性,使其具有广泛而强烈的关注度,因而也具有很高的新闻报道价值。新闻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应树立读者意识、科学意识、人本意识、反思意识,从报道理念、报道方法方面解决灾难报道现存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环境新闻:从浅绿色走向深绿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遥 《新闻前哨》2005,(2):45-46
我国环境新闻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环境新闻报道领域日益拓展,报道内容日趋丰富,报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报道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但是总体来看,媒体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并不深入,一些环境新闻报道看起来还是沿袭20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环境运动的思路,而较少反映环境与发展方面真正前沿的思想和进展。其实,自第一次环境运动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表现就是由浅绿色的环境观念转变为深绿色的环境观念。我们的环境新闻也应顺应环境观念的深化,从浅绿色走向深绿色。  相似文献   

6.
灾难事件本身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或多或少的会给公众带来不安情绪。过多的灾难报道,不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气氛。因此,如何报道灾难新闻,如何把握这个度,成为媒体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成功的报道应该将人关怀融入灾难性报道,媒体不仅仅带领公众关注事件本身,更关注灾难中人的命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美国媒体“9.11”事件的报道和“9.11”五周年的纪念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与灾难事件纪念报道的差异,认为灾难事件报道注重时效性和准确性,灾难事件的纪念报道更注重深度分析和理性预测,提出灾难事件的纪念报道的具体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8.
丁柏铨 《新闻前哨》2010,(11):11-15
当今时代,各类灾难频发,给人类制造了种种困厄。在人们想方设法应对灾难的过程中,对新闻传媒所作的灾难报道,要求不断有所提高。新闻从业者加大了灾难报道的力度:与此相对应,新闻业界和学界人士对灾难报道的反思和研究也逐步得到加强。不过,依笔者之见,对于人为灾难的研究,仍然是反思和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部分。因此,有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灾难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灾难报道既要体现党和政府对灾难事件的重视和关心,体现媒体的舆论导向和态度倾向,又要融入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没有人文关怀的灾难报道,是不成功的报道。笔者认为,要从受灾当事者、新闻报道者和受众三个方面和环节来提升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培植新闻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成为西方大众传媒流行的报道方式和常用的新闻再现技巧。由于西方新闻界对这一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理论化、系统化,加上“培植新闻”与我们所忌讳的“制造新闻”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人们始终对此有所顾虑,也就很少有人去“碰它”和  相似文献   

11.
灾难事件历来是新闻媒体追逐报道的焦点,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使得国际灾难事件进一步纳入我国内地传媒的报道视野,高水平地策划报道国际灾难新闻,成为当前我国内地传媒面临的一个课题,也成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新闻界来说,“深度报道”这一名词并不陌生。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后,虽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却活跃了我国新闻界的思维,推动了我国新闻人对传统的报道形式进行反思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度报道在报纸新闻中已占相当数量,并诞生了一批激动人心、永垂史册的优秀作品以及具有现代新闻意识的记者。从90年代开始,深度报道继在报纸上取得巨大成就后,又开始向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大举进军,一批有影响的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先后涌现,堪称中国新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灾祸事件一直是新闻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媒体报道的重点,有些西方新闻写作教材把灾祸报道分为两类——事故报道(Accident)和灾难报道(Disaster)。事故报道主要指人为灾祸,如交通事故、空难、人质扣押等;灾难报道主要是自然灾害,如水灾、地震、热带风暴等。区分这两的关键在于新闻事件的严重性,即死亡的人数。如果一起交通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  相似文献   

14.
灾难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灾难发生时人们需要大量准确而及时的信息来监测环境,消除恐慌。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刚刚起步,还存在反应迟钝、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放眼未来,中国传媒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将越来越成熟,有望建立成熟的灾难新闻应急报道机制。此外,对灾难的深思与反省也有利于树立起正确的灾难新闻报道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灾难报道从沉默的大多数走向话语盛宴,是新闻界的一次巨大转变。灾难报道,对媒体提出了挑战,也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6.
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提高和灾难性事件的极高新闻价值,灾难报道成为受众关注的热点以及各类媒体抢占市场的关键。和其他媒体相比,报纸在时效性上处于劣势,但是报纸具有长期树立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以及属于更能引起受众思考的静观的视觉范式,因此报纸在灾难报道中依然独具优势。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多家报纸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从整合、理性以及深度三个报道角度来阐述报纸如何在灾难报道中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随即引发海啸、核电厂核泄漏等一系列灾难,牵动世人心弦。NHK作为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同时也是日本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台,在灾难报道中展现着其迅速、客观、权威的媒体形象,但如此冷静的报道态度却在潜移默化中打动人心。特别是在此次3.11大地震报道中,NHK成为全球媒体关注、获悉日本3.11大地震事态进展的窗口。本文旨在通过NHK在日本3.11大地震中的不同细节案例对其灾难报道理念加以梳理总结,并探究这些报道理念由来之源头。以期借鉴,改善我国媒体在灾难报道方面的缺失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西方长期以来存在着意识形态、历史人文背景以及媒体功能认定等方面的冲突和差异,中西方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理念也有所不同。我们所说的灾难性新闻的报道理念,就是指媒体和记者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所采取的报道方式、报道思想,以及对灾难本身的看法。下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中西方灾难新闻报道理念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张雅娟 《新闻世界》2009,(9):143-144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越来越强,国家对宣传报道政策也在逐渐放宽,有关天灾人祸越来越多地被媒体披露。与此相应的,关于如何做好灾难性报道的讨论也逐渐增多。纵观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报道的方式和手段上。相比之下,灾难报道中记者面临的心理压力问题,却一直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党报深度报道的要素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晖 《传媒观察》2006,(12):57-58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深度报道在中国新闻界迅速崛起,已逐步成为新闻媒体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这种报道形式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