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把历史意识等同于"过去意识"以至于"历史知识",是一种常识化误读。实际上,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的当下自我意识,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共时态的功能性联系呈现其中。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在内的历史知识,是学术研究者超越狭隘的个体时空、成为人类自我意识自觉承担者的知识条件,它们只有现身为研究者观看、思考、领悟和体验的精神活动方式,才能转化为历史意识。问题意识体现了历史意识的超越性质,人文意识则是历史意识的"价值—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2.
詹姆逊的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文化批评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只有深入研究其理论中的历史意识才能够深入理解他的理论,从而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批评以及文艺理论。论文从"对理论及作品的历史化"、"历史与现在"、"历史与文本"三个方面对詹姆逊文化批评理论中的历史意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最终传承中国文化的意义。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文章主要阐述历史意识的内涵,分析了历史教学历史意识培养现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意识树立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赫男 《成人教育》2013,33(2):120-121
历史意识是一种内在化的思维方式,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历史教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历史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这就要求培育学生丰富和广博的历史知识,深化对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解和把握,变传统"历史评价教学"为"立足历史发展过程,促进人类发展"教育目标,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南阳汉画是当时世人生存活动轨迹的表征,更是其社会意识形态的外化。这一形象化的实物为我们反观历史、研究汉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可贵的素材。有汉一代,秉承先秦思想的精髓予以发展、完善和创新,提出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判断:君臣制衡、夫妇相参、父慈子孝、存亡死生,以及士大夫的匡世精神等和谐意识,从而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乃至中国历史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范杰英 《华章》2007,(5):69
"全球史观"作为一种较新的史学观点,不仅影响了历史学术界,也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注重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上海版教科书更是以文明史为框架,摆脱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编写的传统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相似文献   

7.
课程意识主要是指教师教什么的意识与怎样教的意识。当前多数高校历史学科中国古代史教师缺乏课程意识。为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学校应建立促进历史学科教师课程意识生成和转化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师应对教学决策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树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化的意识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后。自魏源要求“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始,至今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意识,大致经历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意识、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意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现代化意识反映在实践层面上,即形成了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以来不同内涵、方向的现代化意识和实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化历史的认识和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宪法意识具有外来性和非自觉性的历史特征。公民权利意识的普遍缺乏性,党政权力意识的习惯固守性,是中国宪法意识主体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宪法意识在国家政治法律意识中理应具有主导性地位,但是目前所处的地位却相当尴尬。  相似文献   

10.
方方的新作《软埋》以其深沉厚重的历史意识实现其历史叙事的新突破,其历史意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与求索;对"人"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地位的肯定;对人之存在困境的深度探寻。其叙事表现出强劲的意识穿透力。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语言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临界语言;文学语言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积淀着历史意识;文学语言能将语言所具有的历史意识内涵充分展现出来,使语言本身成为具有活生生的生活气息和蕴涵深厚历史意识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卜海波 《成才之路》2012,(32):48-48
如何做好中考历史的复习,已经成为所有初中历史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对此,我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建议实施以下复习策略。一、彻底更新复习观念(1)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探究史实。这是确定复习内容的标准。历史教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完善学生的历史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社会意识、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社会理解能力。因而,那些最具现实意义的历史知识,必将成为复习重点。比如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探索,经济全球化等内容应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是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文章提出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经济意识的新概念,从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法规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合作意识六个视角来阐述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经济意识的内涵,强调培养学生经济意识是个人、民族、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历史意识是立足于历史的思维方式,是对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从历史中寻求客观规律并运用于实际生活的思维活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引下,对中国历史客观规律反思基础上凝结而成的对中国现当代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论。在"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历史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不是从无开始,而是从有开始;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是无开始,也是从有开始。准确地说,是从有待生成的起点开始,历史的延续是大学生主体性不断生成的前提。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五件大事,分别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性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历史影响,大学生主体意识表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科培养的不仅仅是懂历史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历史的质疑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历史意识"和"整体意识"。单纯的背和记忆已不适合当前的中考形势,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整合意识,来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相似文献   

17.
语境意识是历史学科思维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科思想方法,在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历史课程标准中有明显的渗透和体现。培养学生语境意识,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应从六个方面培育学生的语境意识:在中外联系的语境中学习历史;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阅历把握人物的思想观点;动态把握关键历史概念;关注制度政策的产生及运行;了解史料的形成概况;弄清不同解释的不同立场。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的历史素养,是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心理品质。中学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主要阵地,而如何在学校特定的空间和时间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育学和公众史学都关注"历史文化"。"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共同构成历史教育学的学科基础。而致力于向非专业人士传播历史、但不包括学校课堂历史教学的公众史学,"历史文化"同样是其重要研究内容。公众史学给历史教育学带来挑战。历史教育学可以从公众史学中吸取灵感,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0.
"历史意识"是历史学科教育的根本特征,但无论基础普及教育还是高端学术研究,都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作为历史教育功能得以确立的基础一"横",它决定和影响着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即"人文素养"的一"竖",横有多高,竖有多长。如何让"横"更长,让"竖"更高,这是历史教育、特别是历史教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